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命弦音‧穿越畫筆心-林育州繪畫創作論述(2023) 林育州; LIN, Yu-Chou筆者出生在雲林北港朝天宮旁,對廟宇的文化與活動留有深刻印象。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勾起了筆者的記憶,而高爾基童年的回憶亦影響筆者的創作方式,同時,作畫的靈感來源延續到吳文瑤的媽祖遶境的繪畫本。種種因素,使筆者在年近七十歲之際,試圖將過往的回憶呈現在畫作上。本論文以「生命弦音」為題,探討柏格森「綿延」的時間概念與佛洛伊德潛意識應用在藝術表現上的影響,並解析中外藝術大師作品特色,透過文獻爬梳與繪畫創作實踐,藉以累積創作能量,重新檢視生命歷程、建構自我視覺經驗外的心靈意象。 本論文研究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並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探究廢墟意象、綿延與懷舊的時間意識、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集體潛意識等概念與理論;第三章為「生命弦音」之創作論述,闡述創作理念、靈感收集冊以及媒材技法;第四章為作品分析,分析畫作的創作內容與畫面安排,以及所連結的記憶與意象;第五章結論則總結筆者的創作內容與意識,展現本研究的創作成果,並於此研究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創新發展。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Item 「聚散飄零」—陳怡臻創作研究(2022) 陳怡臻; Chen, I-Chen本研究以「聚散飄零」為研究主題,藉由繪畫創作反映筆者的生活與內心。 第一章為本研究之創作動機,陳述自身創作緣由與心境,呈現初入大學、在陌生 環境與人群中的不安,以及畢業後脫離現實群體、身處網路社群的焦慮,藉由潛 意識的研究探討創作思維,深化創作內涵,並運用於系列發想。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爬梳佛洛伊德對潛意識之看法,闡述潛意識為夢境設置 的運行機制,將心靈難以覺察的部分轉化為某種意象,形成夢境畫面的同時,也 進而通往潛意識的道路。其後探討心靈深處之恐懼不安,受自身性格與成長環境 的相互影響,在變動迅速的社會中,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恐懼。第三章在實際分析潛意識後,闡述筆者創作之核心理念,將充滿恐懼不安的 內心世界轉化為圖像表現,探討藝術家如何擷心靈概念並在創作中加以轉化,藉 由變形意象的方式,讓幻想的記號組合成具象的荒謬場景。故創作表現以超現實 為主,以種種象徵與組合抒發感官情緒,將自身所思所想袒露予觀者,進而發現 隱而未現的內心世界。第四章分析個人心靈圖像的表現、個體與群體間的聚散互動關係及其與空間 的呈現,並詳述相應之創作媒材與作畫過程,以期使用繪畫語言代替文字,成為 創作者與觀者間經驗共享之橋樑。第五章作品說明,記錄下創作時掠過腦海的文字並詳細分析與說明系列作品。 第六章結論回顧開始以繪畫作為心情表達之初衷,以理論背景輔佐系列創作,透 過童年影響之創作方式呈現筆者心靈場域,在將來期許能嘗試不同以往的創作方 式,帶給觀者更直接的感受與連結。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2005) 黃玉秀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Item 異世界—吳孟鴻創作論述(2012) 吳孟鴻; Wu,Meng-Hung本研究以探求個人潛意識為目的,故以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有關夢境的繪畫創作來作為研究目標。輔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學說來做為個人夢境之探討。於本創作論文中,以膠彩畫創作為發展主軸,並配合相關心理學論述的文獻,探討作品中出現物象的象徵意義。 肉眼所能看到的現實世界有限,而人類與生俱來的豐富想像力更是彌足珍貴的創作泉源;早自遠古時代的先民們早已開始透過神話與傳說中的各式奇異幻想,來打破現實空間裡早已既定的慣性思考邏輯與諸多規範;而十九世紀的超現實主義,深入人類潛意識進行探索,更是全無忌憚地打破了保守社會的眾多禁忌,透過種種夢境再現的畫作帶領人們徜徉於各式不可思議的想像世界。 身處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過多外在訊息,而內在的真實思緒早已被慣性思考邏輯與固有陳規所淹沒;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夢境,創作上探索自我內在的本質與潛意識,並試圖配合「異世界」主題的作品解析,探討人類潛意識之美感運用於繪畫的可能性。希望藉由人類企圖打破現實既有限制的異想空間,與近代具超現實風格的創作表現中,尋找在藝術創作中可依循的軌跡,進而發覺真實的自我研究,並透過東方媒材的創作形式與技法,來應證自己的創作。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Item 圖像.嫁接 — 紀冠地彩墨創作論述(2010) 紀冠地; Chi Guan–Ti本研究從圖像嫁接涵出發,探討在後現代時空背景之下,試圖先將水墨回到「繪畫性繪畫」思維,當當代圖像不斷的推演出新的視覺圖像,尋求水墨圖像能與當代西方圖像,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應用藝術,相互抗衡,不致使水墨式微,被淘汰。 利用「神思」、「藝術的間離本質」、「潛意識與夢的理論」來輔助說明「圖像嫁接」的概念。 南朝梁劉勰所提出「神思」來探討藝術想像,「神與物遊」的概念,及其作為神思的發生機制「感興」,來了解是如何成為「神思」裡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審美意象。 阿多諾提出「藝術的間離本質」來說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在追求非現實之物,藝術是在追求現實不存在或是尚未為出現的東西,以此為中心,進而闡述說明藝術離不開對現實的模仿,及在者和非在者共時並存的辯證的構造,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對現實有距離的模仿。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與夢的理論」認為人的慾望尚未滿足,則會轉由其他的方式扭曲出現,就是作夢,他也把夢的理論應用在文藝創作理論上,指出文學藝術和夢都是一樣,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替代物,是一種具有充份價值的精神現象,藝術家潛意識的欲望,亦即是他的「潛在思想」,經過這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找到一種類似可以解放心靈壓抑的滿足感。 最後再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及美學思想是否能相互銜接,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Item 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2006) 劉彥蘭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 中文摘要 當我們身處在如此高度文明資訊爆炸的年代,外來訊息接收的太多,內在的真實反應早已淹沒在陳規、慣例與格式化之中,紀錄夢裡的影像,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從東西方的觀點來分析夢境,對於創作也理將探求率真與儉樸以反應內在的真實,進而探討內心的本質與潛意識,來發覺真實的自我。 本創作以探求自我潛意識為目的,故以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有關夢境的繪畫來作為研究目標。並結合個人夢境在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以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說來做探討。 於本創作論文中,以油畫創作為發展主軸,並配合相關精神理論論述的文獻,探討作品中出現物像的象徵意義。 結論部分唯有更加強精神內涵及人文素養的充實將觸角深及東西方宗教、神話、哲學、文學的領域,才能更加深對夢境的研究,也才能做更深入的研究與創作。未來計畫能來進行「藝術治療」的教學研究。 關鍵字:夢境、潛意識Item 蕨行間-水墨繪畫創作研究(2011) 陳梅君; CHEN,MEI-CHUN能在台北生活,是需要勇氣與毅力,與不被打垮的精神,需隨時保持上場應戰的心態。在生物界,生命的堅韌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各自發展絕佳的能力與技巧,絕處逢生,好比自己的存在定位與生存適應力。 本研究從觀物自然的蕨類造型,空間生存的共生觀念為起點,去探討生命的生存方式與堅忍的精神性象徵,進而頗析自己內心對於環境的所處感受與領悟。 蕨類的幼葉造型,非常醒目而特殊。像是問題的符號在人生上產生疑問態度。捲曲的造型,打開時又如同伸展的雙臂,是一種領悟理解的人生觀,外以物造型為趣,內可以透出自己心中思想,以物喻抒情表達作者內心的語彙。 『從精神分析到存在主義』、『象徵意涵到象徵主義』、『符號與象徵記號的傳達』此範圍做為作品創作的中心思想。作品創作主題以蕨類型態的造型表現為傳達。創作形式與技巧,以當代思維為考量,帶入了西方技巧、哲學理論、東方的精神性,空間感等一種複合式的當代水墨。 本研究共分六章節分別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蕨行間創作理念與象徵符號探討 第三章 蕨行間創作主題概述 第四章 蕨行間創作解析 第五章 創作作品說明 第六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