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百年好合」-繪畫創作研究
    (2023) 陳品璇; Chen, Pin-Hsuan
    本創作研究探討筆者於研究所在學期間之創作內容與歷程,並透過百合的柔美花卉外型與堅毅生長特性,以「百年好合」系列作為主軸,演繹百合的精神與新的樣貌。花卉對於筆者而言是種隱性的語言,他們盛著某些情感與精神,並在這個世界上與人類共存著。本論文以百合花當作創作對象,並透過學理基礎及繪畫實踐,理性與感性相輔相成之下,產出完整的創作論述與作品。本論文撰寫架構共分成五個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並歸納出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主題以百合為中心,並以理性的研究加入感性的創作,演繹台灣百合之美。 第二章:學理基礎與文獻分析。共分成三節,第一二節探討東西方花卉畫的發展史及構圖,將其內容轉化成筆者創作中形式上的基礎。第三節以百合為主角,外在研究其生態樣貌與生長規則,內在研究其花語與情感含義。使用實踐研究法,將百合的意象具象化為繪畫創作。 第三章:「百年好合」創作理念。共分為三節,首先梳理創作理念,再者分析創作內容與形式,最後討論水彩繪畫的媒材與技法。 第四章:「百年好合」作品解說與分析。透過創作的前中後期,階段說明每個時期筆者創作的百合。 第五章:結論。在本章敘述筆者對於創作的反思與未來的發展,並於此章節導出總結。
  • Item
    太魯閣意象:周淑慧水墨創作論述
    (2022) 周淑慧; Chou, Shu-Huei
    摘  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生長的台灣島嶼上,太魯閣國家公園綜合了生物多樣性、峽谷、高山、斷崖、岩石與原住民文化,是一座壯麗兼具優美與多元景致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每次探訪,深深感受大山大水之美,且心靈洗滌。筆者將大自然山水靈氣與自我深處的靈魂對話,通過意象方式,進行創作,借天地之美,以探討內心思維的看見。 懷抱著向大自然學習的心態、對台灣的情感、太魯閣峽谷的心動、及生活的體悟,形成意念及想法之表述。太魯閣意象因對「大自然之情」、「生活體悟」,由意而象而悟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到「靜觀」、「從心」,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即為「意」與「象」交織的太魯閣。 本創作有由寫生到造境具體形象,另有透過意象「象外求象」,因「生命的體悟」,呈現「心象」,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水墨及複合性媒材,經由「造形的簡化」、「光的微調」、「重彩的時代感」,利用造形的簡化、構圖形式及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太魯閣心象系列」及「太魯閣造境系列」的視覺詮釋。 太魯閣意象創作包括「太魯閣心象系列」之《石系列》、「太魯閣造境系列」之《山水系列》之作品,「太魯閣心象系列」為造形的簡化與「太魯閣造境系列」為對光的微調、重墨重彩之時代感之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試以莊子、石濤相關哲思與學理梳理探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內容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
  • Item
    三生石意象:蔡揚威創作論述
    (2021) 蔡揚威; Tsai, Yang-Wei
    三生石意象創作係以客觀的物象,經由創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以石寓意、以石傳情,達到借物抒情。三生石意象從「感物生情」到「窮情寫物」,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即為「意」與「象」交織的三生石。   本創作跳脫了原外在物的具體形象,注入了「符號」、「挪用」、「對比」、「延伸」、「比例」及「變形」等形式手法,得以「象外求象」,改變了原傳統水墨的創作框架,注入當代的感性語彙,交織主觀「意」的內容意涵,注入《紅樓夢》的文學思想與三生石佛教故事的哲理觀點,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膠彩、水墨、水性蠟彩等東西方媒材,在二維的畫面經由透視和明暗投影出三維空間作品,最後並列同一三維空間物象,利用色彩造形、構圖形式及東方特有聯屏的呈現方式,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東方四維空間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前生」、「今生」及「來生」的視覺詮釋。   三生石意象創作包括《三生三世系列》及《娑婆世界系列》兩系列作品,為筆者對生命循環更迭與今世眾生色象的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三生石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三章、三生石於四維空間藝術的表現研究;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
  • Item
    意象之門—吳岱瑾繪畫創作研究
    (2019) 吳岱瑾; Wu, Dai-Jin
    門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所發明的產物,隨著時代的推移,有別於建築學專業裡的門,人們開始賦予其各種想像,門不單單只是門,除了跨越和阻隔兩個不同的空間之外,象徵了心理上的各種意境,也主導了被動跟主動的定位。 所延伸範圍極廣,幾乎包含了各個領域,像是宗教、心理、文化、建築、藝術。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門的物質形式;及其精神層面的延伸。物質的形式為單純門的外在樣貌,以實用或美觀的建築美學為主;精神層面的延伸則是個人的觀感和其被賦予的寓意。在作品呈現上亦是如此,筆者以繪畫為主要表現手法,並在以「門的意象」為創作主軸支撐彼此關連性的前提之下,因應每件作品內容來選擇表現手法,不以單一手法呈現,期望達到收放自如、可具象可抽象,讓最終作品在中心思想統一的前提之下,呈現樣貌既多元又附趣味性。
  • Item
    忘却的記憶—劉柏辰繪畫創作研究
    (2018) 劉柏辰; Liu, Bo-Chen
    記憶,像是陳述著一段故事,有如時空片段的重建與再現,而不是對於某個事件精確紀錄的讀取過程,是一種獲廣泛共鳴的集體經驗,透過現實世界外在條件的感官刺激下,轉換為內在意識的過程,進而產生一種觸發記憶圖像的導引媒介,呈現一種將過往所發生的事件重新在限於現實,卻又以熟悉與陌生之間的片斷性記憶再度浮現。 此系列筆者選擇以多元形式繪畫手法,呈現記憶中真實的抽象殘片完成系列創作,透過攝影圖像的擷取並運用主觀情感中的記憶狀態重組結合,模擬記憶過程中的紀錄與想像中的主觀真實,然而實際的記憶狀態中也帶有一種無法預期的偶然相遇,隨著時間催化下逐漸的模糊、淡去,覆蓋了曾經的事實真相,在靜默無聲的過程中悄悄剝奪了曾經的存有。因此,希冀透過創作的方式去保存一段將消逝的種種「真實」,紀錄著一段屬於個人對於記憶的理解與想法。這段實踐不僅是梳理其個人創作脈絡與自身時代意義的釐清過程,同時也探究繪畫與影像之間的表達語彙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看方法反應於創作。 創作表現的題材,以記憶中的真實形象過程作為發展開端,畫面的圖像構成也藉由老照片、虛擬影像元素與複合性材質等並至結合,並嘗試建構出多元形式的視覺呈現,紀錄一段暫存逝去的個人記憶。
  • Item
    花漾.蝶舞-王美美意象彩墨創作論述
    (2018) 王美美; Wang,Mei-Mei
    藝術家創作的創意常來自於四面八方,因此,大自然的絕美景色成為藝術家經常取材的對象已不足為奇,而大自然的景物中,最絢爛、繽紛、多彩的花和蝴蝶更是常被拿來當作古典、現代文學、戲劇…等藝術中取材的對象,也往往被拿來比喻相互依存的關係。本次創作研究以「花漾.蝶舞」為主題,創作的內容以大自然中的「花卉」及「蝴蝶」為範圍,創作取材將以實際造訪大自然後,照相、寫生為主,閱讀及想像造境為輔;在構圖上,以模糊美為主,實景為輔。個人創作靈感來源,將擷取擅畫花和蝴蝶之中西藝術家之長,兼採旋轉畫及寫意畫…等媒材、技法,表現筆者於欣賞大自然的造物之作(「花卉」及「蝴蝶」)時內心的激盪與感動,期望作品能引起觀者共鳴,從而激發美的情感與生命的力量。 本論文研究時將從文學、符號學及藝術史(中國的畫論與西方的審美學)的角度切入,本論文之基本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將闡述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學理依據」探討花與蝴蝶在中西畫論與文學意象以及瑞士符號學泰斗索緒爾、美國實用主義學家皮爾斯、與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對圖像符號定義,進而衍生出對花與蝴蝶的象徵意涵。同時引述中、西方專家學者以美學的角度來探討自然美的意義。第三章探討東、西方擅畫花卉與蝴蝶畫家的藝術表現,以為個人創作之靈感來源,增加創作時的豐富性及多樣性。第四章論述『花漾.蝶舞』創作系列「誕生」、「夢與蟄伏」、「蛻變與成長」、「花與蝶」之創作理念與作品形式表現解析。第五章:結論與未來展望:述說筆者研究與創作過程省思與未來展望,論述己身對未來的自我期許,在「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東方」與「西方」藝術之中取得平衡,創造出引人共鳴、感動的作品。
  • Item
    意象澎湖–李俊賢繪畫創作論述
    (2020) 李俊賢; Lee, Chun-Hsien
    本研究為「意象澎湖」的時光色彩概念作為主軸,來找尋筆者從小生活的澎湖裡每個時間、空間裡的「意象」。自小生活在澎湖,放假時期會到臺灣本島各縣市遊玩居住,但一直到大學求學時期才算離鄉。離鄉後對於澎湖週遭生活步調及自然環境的點點滴滴感到格外珍貴。 習慣用在家鄉的慢步調觀看這世界,用著不一樣的角度靜靜紀錄每個時刻。因此筆者將創作重點投向生活周圍可觸及的風景、人物,利用傳統古典技法概念導入畫作,並藉由研究印象派的色彩觀念和此時期的眾多畫家是如何詮釋每個不同時刻,希望能讓自己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以達到筆者期望達成之作品。 以此作為創作之作品亦期待能讓人感受到自我體會的空間色彩以及當下心境,讓觀者能在觀賞過程中一起進入作品表達的意境。其中包含了記憶的時光、連結回憶的物與景、海的各種樣貌、季節的表現,各種深埋在澎湖人基因裡的元素。 筆者在本研究中透過《記憶的根》、《浪潮》、《靜謐時光》這幾個系列來表現不同時刻中的獨特氛圍,藉此撫慰人們長久麻痺於大量聲光下的心。
  • Item
    心境與物象的交融
    鄭淑姿; CHENG, SHU-TZU
    創作者在形成一件藝術品時,需要一段醞釀過程,這過程包含創作動 機,創作理念,再經由創作過程,最後產生外創品。本篇論文內容主要針 對畢業創作展作品,來說明個人的創作觀。 在創作動機中,首先提出創作歷程風格之演變,因為此次展出之系列 作品風格與過去迥異,所以論述創作歷程及風格之演變對我來說極為重要 ,附圖參照,檢討過去說明現在。 在文中,並說明此次畢業創作展之創作理念如何形成,由展出油畫作 品十六件、水彩十件及攝影七件中,挑選油畫七件、水彩與攝影各兩件來 作簡介。最後藉由創作過程發現問題、檢討與省思,作為將來創作的目標 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