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7
  • Item
    Mr.「right」有right嗎?:臺灣男同志在Tinder的「文青」式交友實踐
    (2024) 翁靖祐; Weng, Ching-yu
    在瀏覽Tinder的過程中,研究者觀察到一群以文藝活動為興趣導向的文青男同志。另外,在過往男同志與交友軟體的研究中,都聚焦於男同志族群內部使用的交友APP如:Grindr。如今Tinder已然臺灣男同志廣為使用的交友APP,但至今國內卻無針對男同志族群使用Tinder的相關研究。與Grindr強調陽剛特質以及性化的風格不同,Tinder更傾向用戶興趣導向的去性化自我呈現,因此本研究將以研究者所關切的文青類型男同志為研究對象,觀察其特徵,將其輪廓並嘗試結合其使用Tinder的習慣,梳理他們如何實踐交友。  結果發現,「文青」除了消費實踐下所建立的品味階級區分外,「文青」們對於具備文化資本與否十分強調,並重視文化資本的長期性累積,同時對藝文領域抱持高度熱衷。而本研究也發現研究者認為「文青」一詞已然成了一鬥爭的場域,導致「文青」一詞的核心意義逐漸被侵蝕,導致受訪者們在被指認為「文青」會感受到抵抗。  另外,與鄧曼林(2015)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研究之受訪者認為進行藝文領域的消費實踐屬於各人的自由選擇,與社會壓迫無直接關聯,由此可以出臺灣社會對同志的壓迫漸漸消退。關於Tinder交友的實踐的部分可以發現Tinder與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男同志族群的交友景況,相較過去的強調性資本,本研究發現了受訪者對於交友實踐對生活風格以及文化資本的要求也十分強調,甚至已然形成了一種新時代下的門當戶對。  透過Tinder的中介,有人成功得到了理想的親密關係,也有人始終在等待,但不論是否有成功建立親密關係,8位受訪者一致讚揚了Tinder的實用性,並且承諾不會輕易停止使用Tinder,卻也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Tinder帶來的限制以及網路作為交友媒介對於男同志族群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Item
    探究不同性別使用者於元宇宙學習媒體素養之學習動機、認知成效及自我效能之影響——以社群媒體Zenly為例
    (2024) 林奕慧; Lim, Yih-Hueh
    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數位工具的提升,社群媒體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愈加重要。儘管社群媒體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帶來了假訊息、隱私洩漏等風險。因此,提升媒體素養成為當務之急。臺灣教育部已將媒體素養納入基礎教育課綱,並且民間團體也通過多種方式推廣媒體素養教育。2021年,元宇宙的興起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方式,再透過VR/AR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然而,若欲於元宇宙空間中進行學習,了解使用者於元宇宙中的學習的效果至關重要,由此,本研究採2(不同學習方式:元宇宙學習vs.新聞學習) x 2(性別:男性vs.女性)的二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兩項自變項對於使用者之學習動機、認知成效、自我效能之影響,並以於2022年引起熱議之社群媒體Zenly為例。本研究結果證實:(1)不同沉浸度的學習方式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認知成效和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具備沉浸度的元宇宙學習相比於無沉浸度的傳統新聞學習,能產生較佳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唯在認知成效方面,傳統新聞學習優於元宇宙學習;(2)不同性別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認知成效和自我效能皆無顯著影響,然而,結果仍與預期相符,即男性學習者擁有更高的學習動機、更佳的認知成效和更高的自我效能;(3)不同學習方式與不同性別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果,在參與元宇宙學習的男性學習者中,皆產生了較高的學習動機、更佳的認知成效和更高的自我效能;而在女性學習者中,交互作用並未呈現顯著差異,無論是元宇宙學習或傳統新聞學習,皆對其學習動機、認知成效和自我效能之影響無差異。
  • Item
    暫時性新聞:以擴充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感知互動性與訊息來源可信度對Instagram新聞帳號使用者的影響—以中央社為例
    (2024) 謝鈺琦; Hsieh, Yu-Chi
    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改變了閱聽人的新聞近用習慣,也促使新聞媒體不得不開始正視社群平臺,因此繼報紙轉向電視新聞後,如今新聞媒體正在嘗試向社群媒體轉,新聞媒體與社群平臺之間,如何敲打出新的火花令人期待。尤其是社群媒體上有各式各樣的互動功能,新聞媒體若想順利轉型,必須試著將新聞內容融入各類互動形式,使閱聽人在互動的過程中,感到這樣的新聞呈現是有趣、易用、有用的,同時堅守自身媒體的專業性、知識性,讓閱聽人對此新聞媒體產生正向態度,甚至是後續願意持續使用與推薦給他人。上述正是新聞媒體面對數位平台轉型,需要深思的議題。故本研究以感知互動性、訊息來源可信度作為切入點,將其作為擴充科技接受模式之外部變數,並提出一模型架構,探討Instagram新聞帳號的感知互動性、訊息來源可信度,對感知信念(感知娛樂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後續態度與行為意圖(持續使用意圖、口碑推薦)之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1)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之感知互動性,對其感知娛樂性、感知有用性分別皆有正向影響;(2)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的訊息來源可信度,對其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分別皆有正向影響;(3)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限時動態之感知易用性,對其感知娛樂性、感知有用性、態度分別皆有正向影響;(4)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限時動態之感知娛樂性,對其態度、行為意圖(持續使用意圖、口碑推薦)分別皆有正向影響;(5)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限時動態之感知有用性,對其態度、行為意圖(持續使用意圖、口碑推薦)分別皆有正向影響;(6)閱聽人對Instagram新聞帳號的態度,對其行為意圖(持續使用意圖、口碑推薦)分別皆有正向影響。
  • Item
    運用大數據與GPT-3語言模型探究社會知覺下候選人之網路新聞報導與社群輿論分析—以2022年女性候選人為例
    (2024) 嚴慧晴; Yen, Hui-Ching
    在2022年九合一選舉中,台灣地方首長女性參選人數創下台灣30年來最高紀錄,於同年,各黨開始出現眾多正妹候選人參選現象,引起新聞媒體與社群媒體熱烈討論。因此,本研究將研究問題分為網路新聞、社群媒體兩個面向作探討。首先,探討網路新聞面向:在《聯合新聞網》、《自由時報電子報》 、《中時新聞網》 傳統三大報網路新聞媒體中,針對「2022女性里長候選人」相關之新聞主要關注面向為何?其次,探討社群媒體面向:在社群媒體PTT中,針對「2022女性候選人」相關之文章主要關注面向為何?將透過大數據分析取徑、詞頻分析與文字雲,對文本進行分析。最後,針對「2022女性候選人」相關文章下的留言來探討是否存在政治娛樂化現象?輔以GPT-3語言模型將PTT之留言分類為「政治娛樂化」、「非政治娛樂化」、「與選舉無關」三種類目。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問題一結果:針對「2022女性里長候選人」之詞頻分析發現,三間網路新聞皆出現最美、正妹、美女詞彙,出現物化女性、將女性幼體化現象,也發現《自由時報電子報》較其他兩大報更娛樂化。研究問題二結果:針對「2022女性候選人」之PTT文章詞頻分析發現,「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為網民最關注的面向,而「柯文哲」一詞在PTT文章及留言為高頻率詞彙,發現PTT存有網軍現象。而從「2022女性候選人姓名」討論詞頻中也發現社群討論頻率與得票數不一定相關。研究問題三結果:PTT留言存在政治娛樂化現象,包含歧視女性候選人之外表、以其姓名作諧音嘲諷,及出現諷刺民進黨支持者等貶義詞,顯示網路的匿名性特質出現態度極化的攻擊性言論與社群媒體之厭女言論現象。
  • Item
    虛擬影響者作為產品代言人之擬人化程度、代言人與產品一致性、控制實體類型對廣告效果之影響
    (2024) 吳昀庭; Wu, Yun-Ting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幾年由CGI、AI技術創建的虛擬影響者(Virtual Influencer)在社群媒體中嶄露頭角,也成為品牌商挑選代言人之對象,可謂是新興的代言人類型。本研究以恐怖谷理論作為研究基礎,使用虛擬影響者擬人化程度(高擬人vs.低擬人)x 2虛擬影響者與產品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x 2控制實體類型(人類vs. AI)之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究虛擬影響者作為產品代言人時,對消費者之廣告效果的影響(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分享意願)。同時,本研究亦分析了感知獨特性在自變數(虛擬影響者擬人化程度、控制實體類型)和依變數(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分享意願)間的中介效果,以及代言人可信度在自變數(虛擬影與產品一致性)和依變數(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分享意願)間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高擬人虛擬影響者比低擬人虛擬影響者有較佳的品牌態度、分享意願;(2)虛擬影響者與產品一致性對廣告效果有顯著影響;(3)在低擬人虛擬影響者的前提下,虛擬影響者與產品一致搭配控制實體為人類會產生較佳的廣告效果;(4)感知獨特性能顯著中介虛擬影響者擬人化程度和廣告效果;(5)代言人可信度能顯著中介虛擬影響者與產品一致性和廣告效果。
  • Item
    以實證研究探究元宇宙體驗中訊息負荷量高低對品牌記憶、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的影響
    (2024) 柴涵真; Chai, Han-Chen
    2021年10月,社交軟體臉書(Facebook)母公司正式宣告更名為Meta,此舉開啟「元宇宙」一詞廣為各界關注的序幕,盼能透過科技的輔助,以元宇宙高沉浸度之特性,為各領域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於此同時,為提供消費者有別於過往的全新購物體驗,各大品牌、企業也隨之爭相進入元宇宙市場中進行探索,望能藉此創建品牌的全新銷售通路渠道,促使消費者得以嘗試獨特消費體驗感受。然而,若欲於元宇宙中進行產品資訊呈現,了解沉浸式科技於產品資訊推廣上是否有一定的潛力,及於其中應如何拿捏訊息呈現方式,以促成消費者行為之正向影響變得至關重要,由此,本研究採 2(介面沉浸度:元宇宙/高沉浸度 vs. 網頁/低沉浸度)x 2(訊息負荷量:高訊息負荷量 vs. 低訊息負荷量)的二因子組間實驗設計,以探討兩自變項對於依變項消費者行為(品牌記憶、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1)元宇宙介面相較於網頁介面,對於消費者行為有較佳的影響;(2)雖然於消費者行為中,訊息負荷量對其並無顯著影響,但低訊息負荷量較高訊息負荷量能使消費者產生更佳之品牌記憶,而高訊息負荷量相比於低訊息負荷量,更能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之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3)無論為高或低之訊息負荷量,不同沉浸度之介面對於品牌記憶並不會有差異;(4)在低訊息負荷量中,元宇宙介面相較於網頁介面,更能使消費者展現較佳的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
  • Item
    探討幽默感、消費者人格特質與個人化對於聊天機器人之消費者行為影響
    (2024) 徐子晴; Hsu, Zi-Ching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聊天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逐漸普及,成為企業優化業務流程的重要工具,並在社群媒體中嶄露頭角,成為受歡迎的數位行銷工具。相對於傳統的客服服務,聊天機器人能透過智能化的方式解決問題,並利用24小時即時互動、演算法功能及擬人化的情感表達,成功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促進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然而,在聊天機器人的智能提升之下,也開始引起消費者對於個人資訊安全的擔憂,以及對這種近乎人類但非人類的設計感到不適應,並可能對品牌或產品帶來負面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聊天機器人中的言語表達方式和功能設計以及消費者之特質影響,並採取2幽默感程度(高幽默感/低幽默感)x2消費者人格特質(外向人格/內向人格)x2個人化程度(高個人化/低個人化)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消費者對聊天機器人之消費者行為(聊天機器人持續使用意願、品牌態度、購買意願)之影響,並探討隱私顧慮對自變項和依變項之間的中介效果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1)在聊天機器人的言語表達方式中,高幽默感相較於低幽默感的聊天機器人,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消費者行為;(2)在消費者人格特質中,人格特質外向者相較於人格特質內向者,能表現出較佳之消費者行為;(3)在聊天機器人的功能設計之中,高個人化相較於低個人化的聊天機器人,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消費者行為;(4)高個人化的聊天機器人搭配人格特質外向者時,消費者會產生較佳之消費者行為;(5)隱私顧慮在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並未能顯著地發揮中介效果。
  • Item
    運用GPT-3語言模型探究網路口碑與知覺價值對社群影響者聯名產品之影響
    (2024) 陳語彤; Chen,Yu-Tong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提及生理需求為人類最基本的滿足需求;《尚書.洪範》曾列舉施政制度「八政」,將「食」列為第一,「貨」也就是商業列為第二。由此可鑒,無論自古往今來還是東西地域,民以食為天,飲食皆為人類維生基本需求。 聯名行銷發展至今,以多種形式與商業有著緊密的合作,其中運用名人資本與社群影響者合作模式,已然成為社群的行銷趨勢。過去使用問卷調查法對社群影響者和聯名商品進行研究已行之有年,但以大數據瞭解消費者所關切之內容面向卻付之闕如。因而,本研究選擇——韓勾ㄟ金針菇與Joeman兩位社群影響者,在匿名平台Dcard上的15175則留言中,以大數據取徑,並藉由詞頻與文字雲進行文本分析。同時,運用OpenAI公司開發之GPT-3語言模型,根據學者所提出之消費者行為價值理論,將文本分類為「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條件價值」和「與聯名商品無關」四個類目。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金針菇與全家所推出的聯名商品相較於Joeman和7-11合作的聯名商品,呈現更顯著的正面聲量。知覺價值分類結果中,發現兩位社群影響的出生背景與就職經驗,皆使消費者對聯名商品的期待與評價產生影響。此外,儘管社群影響者可能因為自身不良事件而造成負面影響,但與之合作的關鍵還是取決於其個人特質與目標受眾之間的契合度是否相符。整體而言,本研究通過留言瞭解消費者行為價值與網路口碑與情緒,提供品牌與企業對於聯名商品特色、價格策略和品牌形象等調整策略。
  • Item
    置入顯著度、幽默與幽默需求對Podcast廣告效果之影響
    (2023) 林雨蒨; Lin, Yu-Chien
    搭上科技發展與COVID-19疫情影響的順風車,由傳統廣播與網路結合而成的數位聲音「Podcast」,逐漸成為廣告投放的新興趨勢。然而,過去鮮少有研究探討Podcast的置入,並擴展至幽默有無和幽默需求三者的結合,但是越來越多業者瞄準Podcast內容高彈性及涵蓋不同聽眾族群的特質,選擇以Podcast作為宣傳管道之一,代表Podcast的聲音行銷成長潛力不容忽視。因此,本研究以聲音平台Podcast作為研究背景,採2(置入顯著度:明顯置入 vs. 隱約置入)𝗑 2(幽默:有 vs. 無)𝗑 2(幽默需求:高幽默需求 vs. 低幽默需求)組間實驗設計,探討三者在Podcast節目中,對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及擬社會互動在自變項(幽默)與依變項(置入態度、品牌記憶、品牌態度、購買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明顯置入」相較於「隱約置入」更能引發較佳的置入態度、品牌記憶和品牌態度;(2)「有幽默」相較於「無幽默」更能引發較佳的置入態度、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3)「高幽默需求」相較於「低幽默需求」的聽眾,更能引發較佳的置入態度和購買意願;(4)對「明顯置入」且「有幽默」的廣告而言,搭配「高幽默需求」比「低幽默需求」聽眾會引發較佳的品牌態度;(5)擬社會互動分別中介幽默與置入態度和品牌態度之間的關係。
  • Item
    新聞內容型態、產品屬性與贊助商揭露程度對原生廣告效果之影響
    (2023) 盧采儀; Lu, Tsai-Yi
    原生廣告與媒體環境緊密結合的特性,使其成為廣告商主要選擇。而原生廣告發展至今,消費者對其贊助商揭露性質、特徵有更多體認,因此探討媒體環境與廣告訊息本身相互作用之效果更顯重要。本研究目的在於檢驗消費者對新聞平台中原生廣告之反應機制,藉由理解新聞內容型態與原生廣告產品屬性的相關性,以及贊助商揭露程度的高低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探討較佳的原生廣告呈現形式。本研究採2(新聞內容型態:資訊導向 vs. 娛樂導向)x2(產品屬性:功利型 vs. 享樂型)x2(贊助商揭露程度:高 vs.低)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檢驗三者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及評價型說服知識在贊助商揭露程度與依變項(廣告態度、品牌態度、網站可信度)之間的中介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1)相較於資訊導向,娛樂導向的新聞內容型態會產生較佳的網站可信度;(2)相較於低的贊助商揭露程度,高的贊助商揭露程度會產生較佳的品牌態度;(3)在資訊導向的新聞內容型態中,功利型產品屬性會產生較佳的廣告態度;且在功利型產品屬性中,高的贊助商揭露程度會產生較佳的廣告態度;(4)評價型說服知識在贊助商揭露程度與網站可信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