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長的偽科學概念與帶孩子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在參觀科教館的態度與意圖之研究(2012) 江姿萱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對於行為與意圖有很高的解釋能力,國內外研究已顯示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故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式以及解構計畫行為理論(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TPB),以家長帶學童參觀為例,以家長做為研究對象,欲探討家長帶學童參觀科教館,參觀前對科學的態度、偽科學想法、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影響以及對參觀科教館時的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包含知識價值(epistemic value)、社會價值(social value)、情感價值(hedonic value)是否會有相關,並且會影響再次參觀科教館的意願。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資料蒐集,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1.家長偽科學對自己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與對科學的態度為負向關係。 2.家長對科學的態度對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係。 3.家長帶自己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對知識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 係。 4.家長的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對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 本研究可提供博物館管理者參考,如何設計更適合參觀民眾的參觀內容。Item 非營利組織社工員之職場自我效能與學習歷程個案研究-以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為例(2010) 陳忠偉; Chung-Wei Chen台灣的社工實務持續在各面向追求專業,社會工作是「助人的專業工作」已被認同,社工員也被期許是專業的助人者。當前非營利組織的社工員徵聘條件,普遍明列學歷須是社工相關科系,然而,根據我國內政部及數篇研究指出,實務界仍有大約10~20%的社工員,在成為社工員之前的背景為非社工相關科系。本研究旨在探討非相關科系者,個人在職場中社工自我效能如何建立,及個人的專業知能學習歷程。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個案研究法,經立意抽樣選取多位在社工實務職場服務兩年半以上之社工員,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蒐集相關文件輔助分析,提高研究的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 一、助人動機是非相關科系社工員進入社工實務職場的第一要件。 二、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感是動態形成。 三、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職場學習偏重實際運用。 四、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隨著職場經驗累積。 根據研究發現,對社工實務提出四點建議: 一、非營利組織部分,應更多與社工員進行雙向溝通,包括組織使命及個人願景。 二、社工員與主管應共同學習社工管理知能,以拉近雙方對社工助人理想的差距。 三、主管對社工員提出的意見應給予明確的回應和協助,將有助提昇其自我效能。 四、主管應積極自我提昇專業知能,並與社工員共同培養組織整體的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