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Item 學校健康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學會, 1977-12-01) 陳政友譯Item 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衛生設施現況調查研究報告摘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學會, 1979-12-01) 陳政友Item 聽覺障礙學生讀話訓練教材教法(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1982-01-01) 黃瑞珍; 楊慧敏; 劉潔心Item 我國國民中學教育目標之分析與檢討(1983-06-01) 周愚文Item 柏拉圖「費特洛」篇[Philebos]內涵之概念分析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學會, 1983-06-01) 周愚文Item 淮南子中儒道思想對立之研究(1983-06-01) 周愚文Item 謝勒價值序階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學會, 1984-04-01) 周愚文Item 法國大學教育「第一階段」改革概况(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1984-11-01) 周愚文Item 健康危險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學會, 1984-12-01) 陳政友Ite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年級學生健康危險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衛生教育研究所, 1985-03-01) 陳政友Item 噪音對動物生長發育影響之研究(臺北縣: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1985-04-01) 黃乾全; 葉國樑; 董貞吟Item 社會技能訓練之評價:一項CATCH 計劃(臺北市 :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1986-03-01) Sheppard,John L.著; 劉潔心譯Item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摘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6-06-01) 周愚文我國自隋代開科取士之後,由唐至清,教育制度即與科舉制度同時並行;士子可以先入學校受教,然後再參加科舉入仕,亦可直接參加科舉,而不需接受學校教育。如此一來,科舉成為士子入仕的必經管道,而學校教育則可有可無,以致造成士子重科舉而輕學校,使得教育成為科舉的附庸。而且由於歷代政府,對於學校教育重視的程度又多不及科舉,因此歷史上遂只見取士而少有養士的政策。既然國家取士是以科舉為主,考試若能充份發揮選擇的功能,確實為國發掘到人才,則政事就可推動;否則所考非所用,必於政事之推動有所扞格。又科舉所取之士只重藝業而不知其德行有悖為政尚德輕才的傳統,尤為世所詬病。這種現象及問題,在北丹時期就已產生。當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發生種種的困難,而政府又缺乏可用之才來應付難局,因此改革之呼聲,時有所聞。Item 臺北市國民小學一年級聽覺障礙學生國語音素構音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1986-06-01) 劉潔心Item 國中新生之健康知覺程度、生活型態與其身心症狀的相關研究(臺北縣新莊市 :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1987-01-01) 李蘭; 劉潔心; 晏涵文Item 學校怎樣做好學生視力保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87-04-01) 陳政友Item 我國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現代教育雜誌社, 1987-04-01) 周愚文Item 高級中學公民科教育目標研究(三民書局, 1987-10-01) 周愚文Item 教育規準內涵的哲學分析(思與言雜誌社, 1987-11-01) 周愚文Item 教育學的科學研究之反省(師大書苑, 1987-12-01) 周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