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試論日本摸索防衛戰略轉換之軌跡與方向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007-10-01) 林賢參; Hsien-Sen Lin
  • Item
    美日同盟與中共安全關係下之台海安全情勢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2008-08-01) 林賢參; Hsien-Sen Lin
  • Item
    臺日關係與美日安保條約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9-09-01) 林賢參; Hsien-Sen Lin
  • Item
    東亞反共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1945-1979)
    (2009-11-05) 王恩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東亞冷戰體系之下,台灣與韓國皆形成分裂國家,而共同歸屬於反共陣營。「反共」不但是兩國政府的「建國」(state building)目標,也是重要的統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建構「反共體系」的方式具有極高相似性。兩國政府皆採取兩種方式:一方面,廣泛宣傳反共意識型態、建立反共主義;另方面,則是透過各種具體的法律規定,以使「反共體系制度化」。不同的是,台灣「反共體系」的建構時期為1950年代,而韓國則是1960年代。 冷戰期間,台灣政府與韓國政府外交上保持密切往來,一直維持正式外交與反共同盟的關係,直至1992年雙方斷絕外交關係為止。其中在朴正熙政權時期(1961-1979),雙方往來最為密切,朴正熙本人曾在1966年親訪台灣,而且雙方官員互訪頻率甚高。 筆者認為,朴正熙政權透過雙方政府的外交往來、互動,彼此交流、影響而建構韓國反共體系,並將台灣政府的反共經驗、政策手段與方法,移植至韓國社會。我們若要探討台灣方面對韓國政府建構反共體系所造成的影響,則必須先了解台灣與韓國「反共外交」與「反共同盟」的實質內容,以及兩國反共組織的互動關係。因此,本計畫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至1979年為中心,主要運用韓國與台灣的外交部檔案,探討兩國「反共外交」的形成、發展過程。
  • Item
    韓國華僑內部的「祖國」與外部的「故鄉」
    (日本:明石書店, 2009-07-05) 王恩美; En-Mei Wang
  • Item
    朱子的知性世界
    (2009-10-31) 藤井倫明; Michiaki Fujii
  • 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III)
    (2008-07-31) 潘朝陽
    這是2005 年8 月1 日開始的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為總主持人的三年整合型 研究計畫『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的子計畫。 此整合型計畫於該年六月審核發佈時,只核准第一年的計畫和經費(從2005 年8 月 1 日至2006 年7 月31 日)。因此於2005 年年底,筆者再就原計畫進行第二年和第三年 的子計畫的申請。2006 年6 月,審核結果是同意第二年期的經費和計畫。目前,筆者 正在執行這第二年的研究,時間是從2006 年8 月1 日至2007 年7 月31 日。 現在,筆者提出第三年期的子計畫的計畫書和經費申請,其階段是從2007 年8 月1 日至2008 年7 月31 日。 筆者的子計畫是「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以三年為期,運用人文主 義地理學的存在現象學之觀點,探討並詮釋中國儒家經典及思想中的身心與自然互動 下形成的身體空間。 筆者的三年期研究區分為古代儒家的始源、宋明儒學的中成以及當代新儒家的終構 等三個歷史階段來詮釋中國儒家的身心一如之道德性身體空間。 古代始源期是探明從孔孟荀直至兩漢而統稱為古代的儒家之關於人在自然天地之 中,如何依其道德性在世存有而發展出來的身心一如的安居。 宋明儒學屬於近世型儒家,在此中成期乃是縱貫體系和橫攝體系的儒家思想中的人 與天地自然互動而生的身體空間,著重在道心、天理的創化;並且從心到氣而同時著 重心與氣辯證關係下的身體和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緊張性,此種矛盾和統一所形成的身 體空間深具探討價值。 當代新儒家方面,筆者期望詮釋熊十力的乾元性海型儒學以及牟宗三兩層存有型儒 學中的身心在自然天地中的存有之道。並旁及於徐復觀和唐君毅的體系。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筆者已經先提出了從古典到熊十力的文本和思想中的關於水的 詮釋,在這個詮釋中初步發展了中國儒家的身體空間論。 目前,筆者將處理:逆覺體證之大程子和靜涵橫攝的朱子的儒學中的身體空間。 最後則回溯古代儒家的原始之身心一如且人天同體的道德化人在天地安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