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0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東亞反共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1945-1979)(2009-11-05) 王恩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東亞冷戰體系之下,台灣與韓國皆形成分裂國家,而共同歸屬於反共陣營。「反共」不但是兩國政府的「建國」(state building)目標,也是重要的統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建構「反共體系」的方式具有極高相似性。兩國政府皆採取兩種方式:一方面,廣泛宣傳反共意識型態、建立反共主義;另方面,則是透過各種具體的法律規定,以使「反共體系制度化」。不同的是,台灣「反共體系」的建構時期為1950年代,而韓國則是1960年代。 冷戰期間,台灣政府與韓國政府外交上保持密切往來,一直維持正式外交與反共同盟的關係,直至1992年雙方斷絕外交關係為止。其中在朴正熙政權時期(1961-1979),雙方往來最為密切,朴正熙本人曾在1966年親訪台灣,而且雙方官員互訪頻率甚高。 筆者認為,朴正熙政權透過雙方政府的外交往來、互動,彼此交流、影響而建構韓國反共體系,並將台灣政府的反共經驗、政策手段與方法,移植至韓國社會。我們若要探討台灣方面對韓國政府建構反共體系所造成的影響,則必須先了解台灣與韓國「反共外交」與「反共同盟」的實質內容,以及兩國反共組織的互動關係。因此,本計畫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至1979年為中心,主要運用韓國與台灣的外交部檔案,探討兩國「反共外交」的形成、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