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17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臀肌啟動熱身對於女性運動員在高台著地的生物力學影響(2019) 盧俊偉; Lou, Chon-Wai女性運動員在跳躍著地的時候會活化較少的臀部肌肉,以致在著地時產生對下肢造成負荷的生物力學參數。本研究探討女性運動員加入臀肌啟動熱身,在單腳高台著地策略的立即性影響。本實驗收集了14位女性大專乙組籃球員,受試者需要收集5次成功的單腳高台著地測驗 (30cm) 前測以及後測,前測結束後會隨機分配到跑步機熱身組(n=7;年齡:20.1±2.9歲;身高:167.0±5.0公分;體重:60.6±4.4公斤)或臀肌啟動熱身組(n=7;年齡:21.6±2.6歲;身高:166.7±5.8公分;體重:57.6±3.8公斤),跑步機熱身會用自選速度慢跑5分鐘;臀肌啟動熱身組包括5個臀肌啟動運動(單腳橋式、蚌殼式運動、向前弓箭步、單腳硬舉、彈力帶下側走) 每個動作10次1組,動作間休息1分鐘。實驗使用7台高速攝影機,搭配測力板收集運動員在著地減速期運動學跟動力學參數,以及使用7顆無線肌電電極收集臀大肌、臀中肌、股外側肌、股直肌、股內側肌、半膜肌、股二頭肌在著地前100ms和著地減速期的肌電訊號。以相依樣本t檢定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經過臀肌啟動熱身的臀大肌在著地減速期的肌電訊號峰值顯著大於前測和跑步機熱身組(p<0.05);膝關節內收角度峰值與外翻內力矩峰值顯著大於前測(p<0.05);踝關節外翻角度平均值和峰值顯著大於前測(p<0.05);髖伸直力矩平均值與峰值顯著大於前測與跑步機熱身組(p<0.05)。臀肌啟動後可以讓臀大肌在著地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活化,改善女性在著地時使用較少臀肌的策略,用較保護前十字韌帶的方式著地。Item 彩虹團體在女子排球的影響(2019) 張瓈文; Chang, Li-Wen本研究目的:透過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同志選手探討其在球場表現及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問卷收集各大專女子排球公開一組前八強隊伍調查同性戀選手所佔的比例後,採用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抽樣的方式增加訪談對象,對象為國內大專排球公開一女子組前四強為受訪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大專選手中147份為有效問卷裡,同性戀佔其中的34%,而深入了解同性戀的運動歷程中某部分的同性戀選手會受到教練的不平等對待,另一部分的選手遇到的教練是以成績為主,心理理為輔,較無差別對待,而關於隊友方面皆不干涉,不論是對異性戀或同性戀隊友,相處方式是一樣的,不因性別而有所排斥。而對競技場上貢獻較多傾向因情感上寄託進而促使自身運動表現提升;競技場上限制較多來自外在輿論及家人排斥同性戀因素而影響球場表現,結論:從教育教導正確的性別觀念,了解同性戀並無不同於他人,適當的了解女同性戀運動員,她們無顧慮定能提升運動表現,提供給體育相關人員對女同性戀選手之參考。Item 探討女子排球舉臂動作對跳躍式發球表現的影響(2019) 王艾仕; Wang, Ai-Shih前言:隨著排球新規定「得球得分」的制訂,發球失誤的結果,由先前的僅是喪失發球權,變成直接失分,因此排球發球技術更成為各國注重的訓練技術之一。近年研究指出跳躍飄浮發球穩定性較佳於跳躍發球,成為現今主要發球方式,但目前少有關於跳躍飄浮發球技術與發球成效分析的相關文獻。目的:探討排球不同舉臂動作對跳躍式發球表現的影響。方法:以大專公開一級女子組之現役18位排球選手,其中以慣用直接舉臂及慣用擺臂後舉臂跳躍飄浮發球各7位,慣用跳躍發球4位,每位發10次成功發球,並以高速攝影機拍攝發球過程。兩種不同舉臂跳躍飄浮發球的成功率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發球擊球高度、球飛行過網高度及落地角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兩種不同舉臂發球型態與發球結果的影響。跳躍發球人數太少,所整理之數據僅以描述統計呈現參考。結果:不同發球型態間的成功率未達顯著差異;在發球表現的比較,跳躍飄浮擺臂發球的擊球高度顯著高於跳躍飄浮舉臂發球,其餘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在不同舉臂方式的跳躍飄浮發球表現,除了在擊球高度上有顯著差異外,在成功率及其他發球表現均未發現有顯著差異。未來可就擊球角度或是擊球位置進行探討,並以學習兩種舉臂動作後,以組內設計的方式比較兩種不同舉臂方式是否會有差異。Item 2017世界大冠軍杯男子排球賽二波結構性攻擊效益分析(2019) 張峻豪; Chang, Chun-Hao前言:排球比賽中的攻擊戰術是主要的得分方式。有別於一波攻擊時防守球員是面對離網較遠的發球攻擊,二波攻擊是在防守近網的各種進攻戰術下開始組織反擊,因此一波攻擊的組織結構遠較二波攻擊多變化。目的:探討2017年世界大冠軍杯排球賽男子組,在不同防守球質、反擊戰術及得分效益間之關聯。方法:以2017世界大冠軍杯男子排球賽15場比賽為研究範圍,以官方網站授權之比賽影片為資料來源,使用Simi Scout標記軟體設計紀錄系統,標記比賽防守表現、反擊戰術及反擊效果等內容,以 SPSS 23.0進行卡方獨立性考驗,檢驗一波攻擊、二波攻擊、攻擊戰術、防守球質及得分效益等比賽表現間之關聯性。結果:一、二波與得分效益,防守球質與攻擊戰術,無攔網下之防守前的攻擊戰術與防守球質,攻擊戰術與得分效益間均達顯著關聯。討論:一波的防守球質優於二波,進而影響攻擊戰術組成的不同,一波相較於二波有較多的快攻及後排攻擊,二波則有相對較多的機會球與無組織的戰術。在有攔網下確實能有效降低攻擊的威力,進而減低防守負擔,在無攔網下較無法產生高分的防守。整體而言,無論一、二波,快攻和6號位後排攻擊戰術有最佳的得分效益。Item 男子排球賽攔防表現對反擊效益與賽事影響之研究(2019) 周福隆; Chew, Hock Leong隨著排球運動從休閒體育活動,演變成高水平競技運動,其在技戰術的發展也經歷多番變革。隨著快攻戰術、立體戰術廣泛被採用,以及攻擊力量的提高,後排防守的難度越來越大,造成後排防守更仰賴前排攔網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通過對2017年國際排球協會男子排球世界大冠軍盃6隊共15場共計59局的比賽,每一球的攔網和防守及其反擊效果的紀錄,以皮爾森卡方獨立性檢定分析各隊和每局勝負隊伍之間,每一攻守回合的攔網結果、攔防效果以及攔網在下一回合之接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六支隊伍與四種攔網結果關聯性達顯著,X^2(15) = 40.435, p<.05,也與攔防效果達顯著關聯,X^2(55) = 107.838, p<.05,但與攔網接續效果關聯性未達顯著,X^2(55) = 58.147, p=.36。成績較好的BRA與ITA隊在攔回得分上高度相關,成績最差的JPN隊卻與沒攔網且對方得分、沒擊球且對方得分上達正關聯且與攔回得分上達負關聯。另外,研究也顯示攔防效果與有無Deuce賽局之勝負隊伍關聯性達顯著,X^2(33) = 128.369, p<.05。無Deuce賽局之勝隊與攔回得分達高度正關聯 (r(adj) = 4.9),在無擊球時對手得分達高度負關聯 (r(adj) = –5.3),顯示攔網得分以及防守是造成隊伍差距重要的技術,以及競爭劇烈的Deuce賽局隊伍的攔網表現差距則在於勝隊有較少的攔起後對方得分。攔網接續效果的分析也顯示有無Deuce賽局勝負隊伍關聯性達顯著,X^2(33) = 58.547, p<.05。無Deuce賽局勝隊攔起後下一回合裡對方得分之比例少。本研究顯示攔防對球隊勝負的影響之多面性:除了透過直接攔回得分,勝方在攔網無擊球以及沒攔網時,透過防守阻止對方得分。Item 探討羽球後場正拍擊球動作協調型態(2012) 柳融迪; Lao, Iong Tek羽球比賽中,運動員擊球動作一致性能減少對手回擊球的準備時間,以取得場上的優勢。過去有研究指出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動作在擊球前的預備動作沒有差異,在擊球瞬間動作有差異;但過去研究並未指出運動員在執行不同三種擊球,從擊球前的預備動作到擊球所發生改變的情形。本研究以運動行為中動力系統為理論,探索三種羽球高手擊球動作,擊球手臂肢段間的協調異同。目的:探討優秀羽球運動員在執行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和在不同意圖時實施這三種擊球方式時,其動作擊球手臂協調型態的差異。方法:分析8名優秀羽球運動員使用基本擊球動作和佯攻情境下動作, 分別執行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動作,並把球擊到指定範圍區內。利用2台高速攝影機拍攝,以Kwon 3D 3.1軟體擷取腕、肘和肩等三個關節的運動學參數,製作角度變化圖。本研究之結果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考驗角角圖及相對相位等各項運動學參數在三種不同的擊球、兩種不同方法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α=.05。結果:不同擊球方法影響三種擊球在空間及時間的協調型態,在空間協調上肩關節比較穩定,而腕關節與肘關節變異性較大;在不同擊球類型,腕關節與肘關節的組合有穩定的協調時間。結論:運動員以不同意圖實施這三種擊球時,自引拍至擊球瞬間腕-肩關節的空間協調型態仍具有差異,可作為對手回擊的重要前線索之一。Item 長期阻力運動與慢跑訓練後能量消耗之差異(2012) 劉水育; Shui-Yu Liu長期規律運動是改善身體組成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要比較不同類型運動之效益,運動強度的設定是關鍵。阻力運動都以最大肌力或反覆次數來訂定,而有氧運動則以最大攝氧量、心跳率為主。如能以運動時能量消耗為判定標準,將便於進行比較。目的:探討阻力運動與慢跑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為期8週訓練對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之差異。方法:招募過往有從事阻力運動或慢跑經驗者各10名進行分組;依阻力訓練組運動時的能量消耗來安排相似運動量於慢跑組,藉以比較訓練後的能量消耗及身體組成之變化。結果:8週後的能量消耗,阻力訓練組(59.9 ± 4.3 kcal)與慢跑組(65.2 ± 4.8 kcal)無顯著差異(ρ > .05);雖兩組間身體組成無顯著差異(ρ > .05),但兩組內的體重皆達顯著下降(ρ< .05)。結論:在相似的能量消耗下進行不同的運動訓練,並不會影響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Item 環狀式油壓阻力訓練對於老年女性 肌少症之效益(2012) 張立盈; Li-Ying Chang目的:探討12週油壓阻力訓練前、後,以及伴隨一個月不運動對於老年女性肌少症之功能性體適能、肌肉型態和爆發力影響。方法:招募65歲以上肌少症老年女性,隨機分配成運動組和控制組各12名,透過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電子測量儀、超音波和等速肌力儀進行測量。使用二因子混合設計觀察2組別和前、後測表現,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運動組前、後測和1個月不運動後之間差異(α =. 05)。結果:運動組30秒站立、2.44公尺坐起繞物、功能性前伸以及2分鐘踏步明顯改善;RF肌肉厚度和VL在肌肉收縮時之肌束長度顯著增加;爆發力大幅提升。經一個月不運動後坐椅體前彎和2分鐘踏步顯著衰退;RF肌肉厚度持續增加;VL肌束長度顯著減少;爆發力顯著退步。結論:經12週訓練對於RFD和MT均有顯著進步,受到肌肉神經系統功能改善,加快肌纖維之徵招,隨後肌肉組織開始增生和肥大,大幅提升整體功能性體適能表現。Item 突破50公分: 三分線增長對籃球攻守表現的影響(2013) 張學坤; Xiue-kun Chang背景:國際籃球總會(FIBA)通過在2010年10月實施的國際籃球規則,其中最大改變為將三分線距離增長為6.75公尺。目的:探討三分線增長50公分是否會影響國際賽事的攻守表現。方法:透過FIBA所提供的攻守數據,將2009年、2011年五大洲錦標賽及2008年、2012年奧運錦標賽攻守數據匯入EXCEL,並進行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定為 α=.05。結果: 非洲於2011年兩分球平均出手次數比2009年顯著增加,2011年的平均命中率與加權之得分數顯著較少;其他攻守數據中,平均總籃板與失誤皆是2011年顯著較多。歐洲於2011年的兩分球加權得分數顯著較高,罰球的命中率亦是;其他攻守數據中,平均總得分在2011年顯著較高。亞洲在其他攻守數據中,平均總籃板數與助攻在2011年顯著較高,平均抄截數則為2011年顯著較少。美洲在其他攻守數據中,平均阻攻數在2011年顯著較少。奧運在其他攻守數據中,平均助攻數在2012年顯著較多,抄截則在2012年顯著較少。結論:規則的修訂對於攻守數據會帶來正、反面的效果,非洲在修改後的一年內較無法快速適應新制的三分線距離;歐洲不但未有不適應的情況,反而對攻守整體表現帶來很大的幫助。而其他洲的攻守數據並無因規則修改而有改變。建議:未來可透過其他客觀的記錄方式(標記分析法),研究選手在兩分球出手的實際位置及三分線距離增長後其他攻守數據上的變化。Item 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對五十肩患者的立即療效(2013) 林芸代; Yun-Tai Lin目的:瞭解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對五十肩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的立即效果,並探討其作用機轉。方法:本實驗收集15位罹患五十肩的受試者(平均年齡48.56±5.48歲;平均罹病時間5.50±3.41個月),在肩屈曲、外展、外旋、內旋最大角度接受局部震動伸展訓練,頻率設在40Hz,每個角度震動1分鐘休息20秒重複三次,共12分鐘的震動訓練。比較震動前後肩關節活動度及自覺疼痛量表的差別,並探討患側肩及健側肩的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差異。結果:震動後患側肩的肩屈曲、外展、及被動外旋角度都有顯著進步,休息時及動作時疼痛皆顯著降低,然而肩周圍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無顯著差異。介入前健側肩與患側肩的肩周圍肌肉張力及本體感覺無顯著差異。結論:局部震動伸展訓練可以快速有效的改善五十肩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其增加角度的機轉主要經由提高疼痛閾值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