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對蹲舉運動表現之急性影響(2024) 陳彥儒; Chen, Yan-Ru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 (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對蹲舉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0名具阻力運動經驗,蹲舉運動最大肌力達1.5倍自身體重的健康男性為受試者。受試者須執行5組蹲舉運動 (60%1RM) 反覆3下,組間休息5分鐘,在正式組開始前與組間休息時使用BFR處理 (4.5分鐘BFR + 0.5分鐘血液回流)。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隨後依隨機交叉平衡次序,分別進行二種不同壓力劑量BFR的實驗處理:中壓力劑量 (60%AOP) 和高壓力劑量 (90%AOP)。正式實驗過程中,使用彈震式位移系統測量蹲舉運動之功率峰值 (peak power, PP)、平均功率 (mean power, MP)、力量峰值 (peak force, PF)、平均力量 (mean force, MF)、速度峰值 (peak velocity, PV) 和平均速度 (mean velocity, MV),並記錄各處間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和疼痛程度。結果:PP、MP、PF、MF、PV、MV、RPE在三種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然而高壓力劑量 (90%AOP) 於第一組和第二組時疼痛程度顯著高於中壓力劑量 (60%AOP) (p< .05)。結論: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無法促進單次蹲舉的運動表現;另外,組間休息使用中或高壓力劑量血流阻斷不會影響蹲舉運動的自覺努力程度。未來應有更多研究探討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對生理指標的急性影響,以釐清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在阻力運動表現上的影響與機制。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Item 憶起、疫期、一齊~我國羽球代表隊因應疫情備戰國際巡迴賽事策略之研究(2022) 胡綾芳; HU, Ling-Fang憶起、疫期、一齊~ 我國羽球代表隊因應疫情備戰國際巡迴賽事策略之研究 2022年7月 研究生:胡綾芳 指導教授:李建興 摘要 2019年COVID-19在全球掀起了大疫災,我國羽球培訓團隊在新的生活狀態及制度下對於體能、心理、技術、戰術都有所因應,此經驗可提供相似情況之參考。研究目的:針對2020年COVID-19疫情衝擊的狀況下我國羽球培訓隊入選與訓練的奮鬥經歷,及我國羽球代表隊備戰世界羽球巡迴賽事,面對COVID-19調適方式,並透過反思探討我國羽球培訓隊經歷這個疫情事件的意義。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以參與觀察者身分針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及觀察紀錄,輔以相關文獻,採用迴遞式多元資料比對,建構研究文本。研究發現:我國羽球代表隊透過半年遴選一次的方式培育我國羽球各單項選手至國際參賽,並於國訓中心進行週期性的體能訓練與技術的專研;備戰國際賽事的過程透過BWF採用的防疫制度來做滾動式的調整;最後在專案制度下協助球員隔離做訓練,然而受環境、器材、人員的限制訓練上雖然可以維持手感與體能,但仍沒辦法有高強度與多變的訓練。 關鍵字:國家代表隊、運動競技、COVID-19、國際運動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