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爬蟲類寵物飼主知識與依附感對其動物福利之影響─以豹紋守宮為例(2024) 陳婕妤; Chen, Chieh-Yu爬蟲類於近年成為受歡迎的寵物選擇之一,全球飼養人數攀升,臺灣亦是;然而前人的研究指出過去的動物福利研究多集中在研究哺乳類及鳥類,近十年來,爬蟲類的動物福利才受到少數學者的關注。反觀臺灣,目前尚無對於爬蟲類進行動物福利相關的研究,為本研究的研究缺口。動物福利可分為倫理、科學、法律三種面向,本研究從科學面著手,進行臺灣爬蟲類寵物中豹紋守宮動物福利現況的探究,並以出自動物本身的動物福利指標衡量爬蟲類的動物福利。除此之外,研究者觀察到部分爬蟲類寵物處於動物福利不佳的狀態,其寵物飼主卻沒有意識到,或是不甚在意,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類似。過去的研究指出爬蟲類的需求時常是被低估的,錯誤的知識源自於網路上不可靠的訊息來源、飼主之間的資訊交流,以及寵物業者的宣傳話術,導致爬蟲類寵物受限於不符合動物福利科學觀及倫理觀的照顧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亦探究動物福利不佳的情形,是否源自於知識的錯謬或情感上的匱乏。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以爬蟲類中豹紋守宮及其飼主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旨在反映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飼主對寵物需求的了解程度、情感程度、照顧適切程度,以及探討知識及情感對於寵物動物福利表現的影響力。研究結果顯示知識及情感對於飼主的照顧適切程度和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皆具有預測力。此外,在本研究中女性和飼養個體數較少的飼主在知識、情感、照顧適切程度及動物福利表現上皆有較高的分數,飼養年資較短的飼主其寵物的動物福利表現較佳,可見飼養經驗較豐富的飼主並未有較佳的表現。Item 探討香港爬行寵物的飼養現況及飼主的動物福利行為與其社會支持間之關係(2023) 陳思頴; Chan, Sze-Wing近年爬行寵物(爬寵)越趨流行,香港有關爬寵的研究偏向動物被遺棄或逃逸後對生態的影響、市民對爬寵的知識或是寵物貿易的研究,暫時尚未有針對飼主的飼養行為和爬寵的動物福利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研究,先以質性研究與四位香港爬寵飼主進行了一對一的半開放式訪談,初步探索香港爬寵飼主的飼養行為以及當中的有利動物福利的行為(動物福利行為),並從中整理出與飼主動物福利行為相關的因素及提出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假設;接著以量化研究(網路問卷)收集數據驗證研究假設,問卷收集時間為2022年3月10日至2022年4月11日,有效問卷數量為203份。結果顯示香港爬寵飼主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於i) 家人、同住人及朋友,ii) 其他爬寵飼主和 iii) 社交媒體;此外,飼主比較多在滿足寵物對溫度和光源的需求上出現有利動物福利的行為,但在滿足寵物對居住空間和躲藏空間的需求上表現則比較弱;另一方面,本研究並未發現與爬寵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影響因子,只發現與飼主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影響因子;最後,來自其他飼主和社交媒體的社會支持對飼主的飼養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有直接影響。Item 從物種主義觀點探討動物保護之實然與應然:以流浪犬貓與野生動物之衝突為例(2022) 林珮萱; Lin, Pei-Xuan動物保護行動受西方動物倫理哲學思想:「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所影響。動物倫理主張動物具有與人類相同的道德地位,若人類因為物種差異而給予動物不一致的道德考量或對待,則犯「物種主義」之道德原則的謬誤。流浪犬貓係因人類的棄養與放養而在自然環境中建立族群,造成大量野生動物死傷故為生態的外來入侵種。犬貓流浪與衍生的入侵生態係由人類造成,減少其數量也是具有社會共識的行動。但是由於犬貓作為人類的同伴動物,使得不同群體對於減少流浪犬貓的方式意見不同,並產生爭論。若干動物保護者以動物倫理的正義觀點為由,主張流浪犬貓應該受保護的同時,對於增加其他動物的生命危險未多加表示,產生了偏好犬貓的物種主義的表象,以及「支持動物保護」卻「間接傷害更多動物」的動機與結果矛盾的情況。如此形成了動物保護的實務面與動物倫理的道德原則不相容,亦即動物保護的實然與應然分歧的情形。本研究以「人類保護流浪犬貓但間接危害更多野生動物」為道德兩難命題。用動物倫理學者Peter Singer與Tom Regan之論點來推論本命題之應然面的主張,選擇保護犬貓者可能具有犬貓物種主義態度。實然面則透過文獻回顧與研究調查來建立,包括回顧「動物保護與動物倫理之關係」與「造成社會群眾對議題的立場不同的原因」相關的文獻,並藉由問卷調查法分析群眾對犬貓議題的道德判斷因素。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會群眾對議題的道德判斷因素,在直覺思考時多數人的道德判斷為正義傾向。高動物倫理信念者更有高的犬貓物種主義傾向,但在在犧牲困境中,保育類的道德地位更甚犬貓,而不是受到正義傾向驅動。對於真實的犬貓議題時,多數人傾向降低動物衝突的情況發生,認為要介入動物衝突事件,接受流浪貓狗的末端管理納入安樂死措施等。以深度訪談法瞭解動物保護倡議人士對議題的真實想法後,本研究認為犬貓議題在動保領域與生態保育領域之間存在論述框架的不對等,唯認知人人皆具有知識盲區,尊重與願意跨域思考,才有助於解決犬貓議題。Item 探討昆蟲營隊教學人員對昆蟲之價值觀與教學行為意向(2012) 張淇惠; Chang, Chi-huei機構團體定期舉辦昆蟲營隊會安排接觸昆蟲活體的教學活動,但昆蟲嬌小、脆弱,很容易造成傷亡。參加的學員年齡多在道德他律期,易受成年人影響,所以教學人員在情境中的教學行為可能會造成示範的效果。本研究基於關切教學時活體昆蟲的生命福利,以及教學內容是否能傳達友善環境的價值觀和行為,調查教學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對昆蟲的價值觀與教學行為。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普查台北市及新北市各機構的昆蟲營隊教學人員。以Kellert(1996)的九種價值類型及生命中心倫理學者的理論發展價值觀量表,並且以道德兩難情境發展教學行為意向的開放式問卷。共發放81份問卷,回收54份,有53份為有效問卷。調查價值觀的結果顯示教學人員在生態價值表現最高,最低的是否定價值。個人背景則以女性或以志工身分參與者對「昆蟲個體生命較不傷害的價值觀」表現顯著較高。男性、年齡較輕者、擔任營隊內規劃工作者、未曾受過師資培訓者或非志工身分者對於「昆蟲個體生命較傷害的價值觀」顯著較高。 行為意向調查結果發現教學人員普遍認為學員需要接觸活體及進行戶外觀察,且大多數會安排採集活動,但基於考量昆蟲個體福利則不設陷阱、且不鼓勵飼養。可將其分類為考量「教學效果」、「生態族群」與「昆蟲個體福利」三類,當中以考量「生態族群」最多,考量「昆蟲個體福利」者不到四分之一,且許多教學人員在行為上有前後矛盾的情形,需進一步釐清,所以本研究建議應確立教學目的、將生命福利議題融入在人員的專業訓練、適時使用多媒體取代直接接觸、利用原有環境內的設施取代設置陷阱、重視過程而非強調結果。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將昆蟲生命福利議題融入課程方案中、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及製作觀察與採集倫理示範教材。Item 動物福利教育解說活動對國小學童動物福利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2009) 劉依如; Yi-Ru,Liu動物園圈養的動物提供許多現代人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每年有數以百萬遊客湧入園區內參觀,在動物園內的教育,扮演傳遞正確資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逐漸受到重視,動物園這個飼養大量野生動物的社教機構也同樣受到矚目,使得如何能讓動物園的野生動物在有限制空間和大量遊客干擾中,仍然能維持動物的身、心理健康,並且表現自然行為,成為動物園照養動物達到福利目標的挑戰。 本研究以「動物福利」做為解說活動的主要目標,透過準實驗研究法,針對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進行解說活動,以前後測問卷調查分析比較其差異;再輔以質性的觀察記錄,共同瞭解以動物福利的解說活動介入,對學童動物福利的知識和態度的學習成效。分析結果,如下: 1.學童經過動物福利解說活動後,在知識與態度的得分平均數,皆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的動物福利教育解說活動,能有效增進學童的動物福利知識和動物福利的態度。 2.飼養經驗會影響學童在動物福利知識學習,其中以無飼養經驗學童的學習成效高過有飼養經驗者。 有鑑於本研究的動物福利解說活動介入,有效增加學童對個體動物福利的知識以及對動物福利態度的改善。研究者建議未來臺北市立動物園,仍可持續進行動物福利的改善。並藉由園區內硬體的解說或人員帶領的活動設計,讓民眾更加瞭解動物福利,以提升國人的動物福利素養。Item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及其教育之實施現況研究(2008) 詹心懿; Chan, Hsin-Yi動物園活生生的野生動物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入園參觀,對遊客來說,或許是基於休閒和娛樂之目的而來,但動物園的教育功能卻總是備受期待的。如果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很差,入園的遊客誤以為理所當然,則動物園將無法傳遞「尊重和愛護動物」的訊息;相對地,動物園若要傳達此一訊息,就必須以身作則。 動物園中的動物福利對於動物園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園方照養動物的態度和經營管理的文化會經由非正式的途徑影響前來參觀的遊客,而動物在園中所獲的待遇和生活品質,同時也意謂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為教育遊客尊重生命和愛護動物的態度,相信透過園方積極的規劃和引導,亦可將相關訊息傳遞給遊客。 本研究為了解臺北立市動物園之動物福利現況、動物福利相關的教育現況,並探求動物保護團體與學者對動物園實施動物福利教育的建議,故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之研究方法,探索在動物園中推動動物福利教育可行之方式和內容。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動物福利情況正日漸改善中,表現在園方的觀念、欄舍的設計、動物訓練的目的,以及圈養動物之生理、心理、環境等面向上; 二、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福利的改善,仍需加強園內外相關因素的支持,包括:經營者的重視、員工的能力、研究人員的研究、園方各項資源,以及與動物保護團體、社會大眾、媒體的對話溝通,並更多符合國際或區域性動物園組織的規範和監督等; 三、「空間」為臺北市立動物園中動物福利最大的限制,但仍可針對不同物種及個體之生理、心理和環境之需求,加以改善其生活品質。 四、臺北市立動物園實施「動物福利教育」仍有相當的爭議,反對者認為動物園無法提供動物所需的福利反而會造成負面教育,而贊成者認為以動物福利教導遊客尊重和愛護動物是非常重要的。 五、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管理員解說動物福利教育仍少,但未來可以就已經進行的動物福利措施給予解說; 六、臺北市立動物園有關動物福利教育仍可以加強,目前教案需加強有關動物福利部分之內容和精神;解說牌補足動物福利訊息的提供;網站亦可補充目前園內已經進行的動物福利部分之內容; 七、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員工雖有進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的導讀,但對動物管理員來說,仍有對不同物種福利提升相關的知能及與其他管理員交流,和出國實地參訪的需求。Item 同伴動物保護課程對台北市某國小中年級學生動物保護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實驗研究(2008) 林佩瑩; Lin Pei-Y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同伴動物保護課程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動物保護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的影響。採「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之準實驗研究,以自編之「同伴動物保護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 研究問題如下: 一、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同伴動物保護課程介入後,在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三向度之差異程度。 二、探討實驗組學童在同伴動物保護知識、態度、行為意向構面之前後測改變情形。 三、探討學童飼養的背景因素是否影響課程介入的效果。 研究結果: 一、前測實驗組、控制組在各面向並未達顯著差異。後測僅在知識及態度方面,實驗組顯著高於控制組,行為意向兩組則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在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三方面,後測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學童並不因「有無飼養經驗」的背景因素,而影響課程介入的效果。 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童同伴動物保護知識及態度,可作為未來推行動保教育的參考教材。而行為意向方面影響較小,未來可更進一步探討。Item 學校飼養校犬的動物福利與教育之探討(2008) 紀慧玲本研究主要了解國民中、小學學校飼養校犬所需具備的成因及條件、動物福利狀況,及帶給師生的相關教育與學習意涵。以期提供飼養校犬的學校及飼養者具體可行建議。 本研究屬多重個案的質性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先驅研究於2006年4 至5月間進行,先針對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進行調查,採用的是電話訪談法進行了解,並從中徵得三所學校內相關教職員做深入訪談。第二階段為個案研究於2006年6至11月間進行,針對三所學校進行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第三階段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研究,於2007年12月14日進行,受訪人員共六位。本研究主要有六所個案學校,選取來源有二:一是從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徵得研究個案學校為四所;二是由相關的動物網站徵詢得到研究個案學校為二所。質性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學校相關教職員、學生的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記錄、相闗文件資料蒐集及個人省思札記等輔以分析。 研究發現校犬主要來自校園流浪犬。飼養校犬的構成要件為專責的飼養人、經費、學校所在區域、犬隻特質,其中負責飼養教師是學校能否長期飼養校犬的主要關鍵。動物福利方面受訪的個案學校皆能提供校犬良好的照顧,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動物福利問題。學生對校犬的態度、感受及互動的方式受到相關因素影響,其中有教師帶領學生飼養照顧校犬的學校,學生與校犬的互動頻率高,且對校犬有顯著的關愛行為。研究發現飼養校犬對學生具有潛在的學習意涵。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飼養校犬可提供很好的生命教育,但實際上極少教師有利用校犬做為課程的融入,學校主要教育内涵是如何與校犬互動的教育。從整體來看飼養校犬最需要的是背後的學校支持系統,學校成員反對飼養校犬原因在於安全及環境衛生上的疑慮。提昇師生接納校犬的因素,在於將良好的飼養管理、良好的教育策略及學校支持系統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飼養校犬政策永續長存。 關鍵字: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教育、動物保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