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
    (2014) 羅鈺婷; Lo Yu Ting
    本研究目的為從環境教育觀點出發,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探討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環境教育意涵。研究對象,以《石門水庫營運五十週年特刊》內容之「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紀行」為範疇,以其中所記載之環境教育活動(不包含會議)進行(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歷程趨勢分析;(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分析;(3)研究者在參與觀察歷程中之學習歷程及參與者角色。 本研究以WHO-IDEA思議方法為研究架構及內容釐清之工具,並以質化及量化混和方式進行分析。研究者於2010年9月-2013年12月期間,進入研究場域參與觀察。藉由(1)參與觀察法,實際參與相關會議活動之資料蒐集及參與觀察紀錄;(2)文件分析法,將活動之會議紀錄、影音資料、活動議程手冊等彙整分析。透過此兩種研究方法使資料相輔相成於研究結果。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結果為(1)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因不同時代背景,經研究分析歸納內容可將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議題發展歷程分為保育治理期、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及環境教育發展期。(2)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之意涵及目的在保育治理時期著重於災害防救、自然保育之內容類型,活動目的主要為建構集水區居民及工程人員之覺之、知識、態度;環境教育基地建構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以培植環境教育種子教師之工作坊為主,活動內容以知識及技能學習為設計考量,並發展活動所需之環境教育據點及課程設計;環境教育發展期之環境教育活動目的為發揮石門水庫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功能,提供大眾申請環境教育四小時課程,在覺知、知識、態度上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及水資源之關懷及環境素養。(3)研究者之參與歷程從單純的觀察增進對石門水庫環境教育知覺之、知識、態度,到實際參與影音及會議記錄,活動協助,資料彙整等,達成技能及行動之環境教育目標。因此本研究肯定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活動在各背景時期之意涵價值,提供北區水資源局檢視石門水庫環境教育推廣及辦理相關活動上的檢討、自評與規劃參考。
  • Item
    牽起自然體驗與特教孩子之手-特教孩子在自然體驗活動中之學習反應初探
    (2007) 徐邦寧; Hsu, Pang-Ning
    環境教育應該將特教孩子納入考量的範疇。本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研究場域,規劃設計一天式自然體驗活動,透過參與觀察記錄活動施行過程與特教孩子對於參與活動的反應,並於活動後針對觀察班級的老師開放問卷。 本研究中主要有三大固定式的自然體驗活動設計,一、「大自然市集」,即收集不同色彩的自然素材,讓孩子能運用視覺或觸覺能力,探索自然環境;二、「小小濕地泥巴王」,讓孩子藉由玩泥巴的方式,嚐試與體驗親手調水與泥的過程與產生感覺;三、「讓我們看雲去」,讓孩子藉由漫步於濕地生態,發揮五官來體驗整體自然環境的能力。除此,加入一些大自然當下情境所激發出來的活動。 從參與觀察與老師開放問卷結果可發現,解說志工運用的引導方式不同,如:示範、互動問答、情境模擬、講解、圖卡等,對不同的孩子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活動施行過程及孩子參與後,特教孩子們是能夠嚐試運用自我的聽、看、觸摸、聞等感官,來體驗與感受外在環境與自然事物,並開始願意進行關於自然的探索、辨識、觀察,並且激發特教孩子對於自然事物與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除此,還能經由大自然生物直接帶來的驚喜,而產生與大自然接觸的獨特經驗。在經老師的回應中,亦發現特教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是能增進社會適應的面向,帶來了自然體驗的面向延伸。
  • Item
    島嶼永續旅遊的環境教育需求研究-以烈嶼為例
    (2009) 鍾錚華
    「島嶼永續旅遊」即為遵循永續發展原則的島嶼旅遊活動,亦即在島嶼環境中進行旅遊活動時應遵循永續發展原則,並經由環境教育提昇遊憩品質,減輕旅遊活動對島嶼環境之衝擊。本研究以在地觀點出發,旨在探討烈嶼可供發展之旅遊環境資源,同時藉由各旅遊型態的環境特性,探討系統性且多元化的環境教育可能,並藉此探討環境教育的需求面向。 本研究以烈嶼(小金門)為研究場域,透過問卷調查,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烈嶼的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鄉公所與國家公園員工、旅遊相關產業、地方產業經營生產者以及其他在地居民,共計發放300份,扣除遺失、未填與填答錯誤等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19份,填答率為73 %。研究者根據問卷結果、田野調查、訪談資料與參與觀察獲得以下結論: (1)烈嶼的重要旅遊環境資源沿環島車轍道環狀分佈。 (2)不同類型旅遊場域的環境教育活動需求差異性高。 (3)烈嶼居民「參與」和「帶領或策劃」環境教育的經驗較少,但參與意願很高。 (4)烈嶼環境教育活動類型的偏好與需求,以親近與觀察環境為主,次以解說教學、體驗與實際參與。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於烈嶼旅遊資源與環境教育發展提出建議,包括: (1) 金門國家公園與烈嶼鄉公所應成為合作伙伴關係。 (2) 利用環島車轍道連結各類型旅遊環境資源。 (3) 公、私部門以及學校、社區共同推廣環境教育。 (4) 成為環境學習中心的基地。 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1) 未來可針對遊客進行永續旅遊與環境教育需求作探討。 (2) 加強烈嶼傳統文化習俗與農村產業活動研究。 (3) 後續環境教育活動規劃與設計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