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尋找生活中環境教育的可能:日常食物消費者的永續關懷與行動策略(2011) 任孟淵; Jen, Meng-yuan在消費時代中,個人不單是消費者也是公民。消費者公民(consumer citizen)的概念認為個人除政治上的環境保護行動外,並要能夠理解當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反思全球永續議題與個人生活的連結,並且藉由生活型態的轉變作為環境行動的實踐。 食品為個人每日生活必須品,同樣也涉及許多的環境與社會永續的議題,如全球暖化與碳排放、食品運輸與食物里程、基因改造作物和在地生產等各面向。Spaargaren(2010)認為,生活領域是在政治與經濟外,消費者公民透過生活常規行為,展現個人的價值觀與信念的場域。面對永續議題時,並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必須進入庶民生活中,透過他們的眼光,了解他們的理解、關切、信念與阻礙,才能夠找尋真正永續的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台灣消費者食物消費的日常實務中,深入瞭解消費者在永續食品消費行為上的關懷、對永續食品議題的理解與相應的行動策略,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消費者對永續食品議題(環境保護、動物福利與食品安全)的理解與態度為何? 2. 消費者如何從日常消費行為作為公民行動之實踐?影響其行動能力的要素為何? 本研究以Spaargaren(2010)所提出的消費者公民論述作為詮釋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定位為探索性的質性研究,採取紮根理論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在資料收集上,本研究採取半結構開放式市場訪談、深度訪談兩種方法,前者將於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之傳統市場、超級市場與有機農夫市集對實際消費者進行訪談,以得到第一手全面性的瞭解;後者將透過在食物消費者團體中訪談資深消費者,以獲得深度內涵的理解。 本研究結果說明消費者在日常食物消費上的特性、困境與行動策略,並指出庶民的關懷、理解的類型與形塑,提出日常食物永續消費概念圖。基於此結研究結果,本研究批判過去關於消費者研究的五個迷思,指出日常食物消費在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中的行動意義。最後,提出以下幾點結論:日常永續消費意義在於以消費者「關懷」為中心;並回歸庶民視角的理解;創造個人與他者、地方和自然的連結;因此,日常消費可作為公民行動的平台,並注重在地脈絡與集體行動的重要性。Item 以行動能力觀點探討海洋保育個案研究 -以郭道仁台灣東北角萊式擬烏賊保育為例(2014) 王心怡; Hsini-I Wang中文摘要 根據全球海洋現況報告(IPSO, 2013),海洋健康狀態已處於生態系崩壞的臨界點,科學家們認為需要在一個世代內防止海洋發生不可逆的災難性變化。海洋保育行動是重要而有效的對應之道,需要群體促成。 資深潛水教練郭道仁在水活動中看到萊氏擬烏賊產卵於海洋廢棄物上,他開始嘗試以天然素材製作的人工魚礁打造軟絲的家,在台灣東北角海域,從1998年起軟絲富育行動一直持續至今。作為環境教育的學習者,研究者關注行動是如何進行?什麼能力促成環境行動? 本研究主要瞭解個案行動歷程以及個人行動能力要素,研究問題為: 一、 探討郭道仁海洋保育行動的整體脈絡與內容為何? 二、 探討該海洋保育行動中,環境行動能力之要素與要素關係為何?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資料蒐集方式主要為:深度訪談、文件蒐集與參與觀察,並以Jensen (1997)提出的行動能力觀點作為歸納分析的準則。 研究結果歸納郭道仁海洋保育行動能力包含21項要素,統整為知識與洞察力、承諾、願景和行動經驗四大面向,以及民主素養與批判思考兩大精神。Item 住屋節能改善實作之歷程研究(2008) 林學淵; Hsueh-Yuan Lin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各種社會環境行動不斷,民眾在進行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是一種作中學的環境教育。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生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與札記。本研究歷經二年,實際經歷住屋節能改善行動各項活動,以推動節能改善行動的民間環保團體、參與住屋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學員、及節能改善實作案例的住戶成員為主為研究對象。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住屋節能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保組織的學習及改變、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後增能影響、節能改善實作過程對住屋成員造成的影響、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民間環保團體的學習及改變」方面,環保團體擴大議題策略,不再完全以批判爭議來做為組織論述主題,增加能源與環境議題教育的扎根工作,來喚起民眾對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重視意識,以較廣及軟性的議題來論述及經營,逐漸獲得更多民眾與社會的認同及支持。在「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後的影響」方面,計畫執行者以各種方式傳達節能議題教育民眾,研究發現參與住屋節能行動成員在行動中的確培養了行動能力,並且經歷了增能過程,與其他同好或社會大眾的互動中也逐漸對他們造成影響。在「節能改善實作住屋成員的影響」方面,研究發現,節能改善的方式不一定要更換硬體設備,也可以是使用者的想法、行為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民眾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參與者的環境覺知、節能行動的誘因、民間環保團體的社會資本,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提出建議。Item 從校園環境行動中學習~以台師大ˋ東海ˋ高醫三校學生自主的校園環境行動為例(2006) 陳芬瑜; FenYu-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在其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中的學習,以台灣師範大學老樹古蹟保存及後續創意校園行動、東海大學反對工業區聯外道路穿越校園行動,及高雄醫學大學創意校園行動等三校大學生自主校園環境行動事件及行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出引發大學生自主投入校園環境行動產生的原因,並進一步探討行動參與者在過程中的學習及引發學習的契機。 本研究所採行之研究方法有二,分別為文獻整理及個案研究。筆者首先透過文獻整理歸納80年代以來學生運動的發展歷程、校園參與在國內的推動狀況,以及古蹟保存論述的發展,藉由上述文獻整理描繪出支持三校學生自主環境行動產生的大社會環境條件;而運用質性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大量蒐集三校學生行動期間的相關文件,同時進行團體訪談及參與者的個別深度訪談,以便能更清楚呈現三個學生環境行動事件的歷程,及參與者在過程中的改變。 本研究發現投入校園環境行動,參與者的學習是很豐富的,包括行動議題的知識、行動技能、拓展經驗、批判性思考、謙卑、有力感、改變對校園的情感等大面向,而學習的具體成份則受到行動事件及團體特性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引發學習的契機,行動者的個人動機及團體的特性/經營是關鍵。行動者的動機是觸發這群年輕學生投入行動的內在趨力,包括年輕人的理想性、對空間議題有興趣、有人找、過去經驗的啟發,想要行動等。團體特性/經營則不僅影響行動者對行動的掌握,更攸關行動者在過程中的學習。東海人間/台研屬於常態性社團經營,因而行動者表現出掌握行動的信心,更強調成員的共同決策;台師大、高醫的成員因為議題而集結,一開始團體感不若東海人間/台研濃厚,研究者以其相對經驗,將成員分為菜鳥與老鳥,並將行動過程分為行動初期、轉變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發現到在過程中老鳥與菜鳥均有所轉變,而對於行動的決策權力趨於平等。 透過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型塑出行動中學習的架構,並以大學生參與校園環境行動的學習成果與Hungerford &Volk(1990)所提之環境公民行為模式做一比較對話,指出真實情境中的學習是依每一行動事件的需要而發展、獲得的,而非如同環境公民行為模式指出的三類變項有次序性。最後,並據以提出建議:大學校園中應提供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與管道,讓學生得以在當中發展環境行動的能力。 關鍵字:環境行動、行動能力、行動中學習、培力Item 馬來西亞海洋保育組織之行動能力探討(2017) 楊詩文; Yong, Shi Wen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中指出,在2020年以前,必須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永續的方式管理及保護海洋與海岸生態,實現健康又具有生產力的海洋。 被熱帶海洋圍繞的馬來西亞,長久以來以珊瑚礁、紅樹林及海龜為主要的海洋保育對象,沿岸的海草床則較不被重視。然而,全世界的海草正在急速減少中,上個世紀,全球海草的覆蓋率已下降了約30%。近年來,馬來西亞出現了一些關懷在地海草床保育的非政府環保組織及環境教育私人公司,分別透過海草及海馬的監測、親子海洋教育等活動,以一系列的海草床保育行動及教育活動,帶領民眾及社區居民一同進行海草床保育。 在環保組織成員的帶領下,馬來西亞的海草床及相關環境議題已逐漸受到關注。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海草床保育團體的發展歷程、行動策略,通過了解團體成員的反思歷程,完整呈現組織成員在組織發展過程中建立起的個人行動能力,以作為組織未來發展建議的參考依據。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問題為: 一、馬來西亞海草床保育團體的發展脈絡及運作方式為何? 二、馬來西亞推展海草床保育的行動與策略為何? 三、海草床保育團體成員之環境行動能力在保育團體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本研究以Jensen& Schnack(1997)提出的行動能力觀點作為質化資料的分析準則。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資料收集,研究結果將以民主素養與批判性思考為基礎,歸納出推動馬來西亞海草床保育團體成員所具備的知識與洞察力、承諾、願景及行動經驗四大行動能力要素。研究發現組織成員在推動海洋保育行動時融入了強烈的民主觀點及批判性思考,且各項行動能力要素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Item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學習及影響(2006) 黃思婷; Sz-ting Huang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社區環境行動不斷,居民在進行社區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在進行環境教育。 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童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以行動能力與增能的觀點,來瞭解社區團體進行社區環境行動的內容,以及從中的學習及影響。 本研究歷經半年,實際參與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活動,以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個人訪談、文件蒐集與田野札記。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社區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草盟的學習及改變、教育社區的方式及影響、與公部門交涉過程中的學習,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草盟的學習及改變」方面,草盟的居民成員原本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渺小,組成草盟行動後獲得權力感,並知道如何處理議題,而參與草盟的研究生則對此更為熟練。在「教育社區的方式及影響」方面,草盟以各種方式傳達議題教育社區,使社區居民從不認同草盟到認同,而以草山水道議題來推動社區教育,獲得社區更大的支持。在「與公部門交涉過程中的學習」方面,公部門從不願正視居民的抗爭,逐漸瞭解必須與居民溝通,態度變得謹慎,草盟成為公部門的正面壓力團體。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居民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地方環境行動、環境教育課程,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與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