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漢日語尾助詞對比分析
    (2011) 郭謦維; Kuo, Ching-wei
      文獻中許多學者都提到漢語的語尾助詞語義「空靈」,所以對語尾助詞的分析常過於紛雜(如某語尾助詞能表示「種種不同語氣」),其分析成果要在教學上應用也顯得相當困難。有鑑於此,本文試圖為語尾助詞這個詞類找出統一的核心功能,解釋語尾助詞之所以能在語法上體現為一個自然類(natural class)的原因,並且為語尾助詞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個「啊、呢、吧、嗎、嘛」分別找出個別的核心功能,而這五個核心功能可以自成一個體系。   本文藉由自行建置的口語語料庫觀察語尾助詞的表現,得出一個結論,即漢語語尾助詞是一種「共知標記」(ground markers),其功能是指出交際溝通的基礎──即「共有知識」(common ground)──在溝通進行的當下需要什麼樣的處理,以達成說話者本身的溝通意圖(例如使交際溝通回歸平穩,或希望達到某種語用意圖)。有時說話者著重的是語尾助詞「點出當下共知現況」的功能,有時則著重直接「處理共知」的功能,但這都是語尾助詞核心功能的一體之兩面。而不同的語尾助詞,就表示不同的溝通意圖,標示目前共知所需要的不同處理。據本文討論,「啊」是「共知修補標記」,表示說話者認為當下共知有漏洞落差,需要修補使共知回復應有的狀態;「呢」是「共知推展標記」,表示說話者認為當下共知不夠完整,需要推展使共知更全面深入;「吧」是「共知確定標記」,表示說話者認為當下共知還不是定案或定論,還需要確定共知來達成定案、定論;「嗎」是「共知建立標記」,表示說話者認為某種共知有建立的必要;「嘛」則是「共知喚起標記」,表示說話者認為某部分的共知不在注意範圍當中,有必要使該共知重回注意範圍,以達成種種溝通上的目的。   日語的終助詞如「ね」(ne)、「よ」(yo)等常被視為漢語語尾助詞的對應形式;但觀察本文所建置的漢日對譯語料庫的語料之後,認為不然,漢語語尾助詞和日語終助詞僅在形式上類似,但在功能上是不對等的。本文對比分析的共同對比基礎(tertium comparationis)為「處理共知」,在漢語以語尾助詞體現,在日語則缺少特定的語言形式表現之。本文主張,漢語是傾向「事先於人」的語言,而日語是傾向「人先於事」的語言,所以造成這兩種語言形式在功能上不對等的結果。因此,對日漢語教學應避免這兩種語言形式的簡單對應,而應給予特別設計的教學及訓練,才能有效使日本的漢語學習者能夠避開濫用、迴避語尾助詞甚或直接使用終助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