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Item Item 日本華僑學校之研究(2003) 張澤崇從語言學習、確立認同感之角度來看,對華僑、華人而言,華僑學 校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機關。但是,目前華僑學校在日本法律上之認定衍 生出各種問題。為了克服其局面、為了把第三代或第四代華僑華人子弟 吸引回華僑學校來,而復興全盛時代的華僑學校,最重要的是首先好好 掌握華僑學校的現況。 因此本論文將主要探討日本五所華僑學校目前的真實面貌,進而導 出現有的問題。本研究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找出各華僑學校面臨的問 題,以及最佳之解決方案。具體而言,此次研究更期許經由一連串的調 查,能解答以下之疑惑,或能更進一步的了解實際問題癥結所在。 1、華僑學校的歷史演變及概況。 2、各華僑學校的教學現況 3、日本的教育法規所給予的影響 以下為本文之主要內容。 第一章研究背景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日本教育概況 第四章日本華僑學校之概況 首先探討華僑學校之目的以及其特徵,第二論述日本華僑學 校之發展歷史 第五章個案介紹 介紹五所華僑學校之概況、沿革、學生數、教師數及教學課 程等。 第六章在日本華僑學校的教學現況 壹、各華僑學校教育課程與日本文部省學習指導要領中教育 課程之比較 貳、所有課程的使用課本之比較 參、所有課程的媒介語之比較 肆、各個學校在中文教學上的比較 第七章日本教育政策對華僑學校之影響 首先分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在法律上的位置,第二分析日本 的教育法規對華僑學校學生的升學之影響,再分析日本的教 育法規對華僑學校行政方面之影響。 第八章結論Item 以偏誤分析為主的華語語音教學網站設計─ 以撮口呼之發音教學為例 ─(2003) 宋時黃本論文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實驗語音學,另外一個是電腦輔助教學部分。 實驗語音學研究目的如下:第一,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韓國學生之語音認知過程及其偏誤現象,第二,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發音難點及找出學習者發音難易度之順序,第三,按照難易度之順序設計適合韓國學生之中文語音學習網站。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學習者利用母語再詮釋。韓國學生學習中文時也是一樣,常常利用韓文再詮釋而造成偏誤的情形非常普遍。本論文先研究偏誤現象之後再利用中介語理論設計實驗語音學方法。一共有七個步驟:首先參考相關文獻找出偏誤現象做出百字表;第二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唸百字表錄音後做為語料;第三個步驟,請7位以漢語為母語者聽語料,再記下6位韓國學生所發的音,筆者再找出錯誤最多的發音;第四個步驟,利用CSL(computerized speech lab) 實驗語音學儀器分析,以找出導致偏誤的聲學因素;第五個步驟,按照漢語單音節的音素即聲母、韻母和聲調排出難易度順序之等級;第六個步驟,請6位韓國學生聽中國播音員唸百字表的音,然後記下發音,排出聽力難易度等級。依照上述實驗結果,選擇韓國學生語音難點之一的[y],設計出一個語音教學網站,提供師生及同儕互動的學習環境。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下,學習網站上設計了7個活動坊,包括:學習目標、準備活動、學習活動、練習活動、同儕活動、學習評估和自我評估。Item 外籍兒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2003) 謝瑜苓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以韓裔為例之在台外籍兒童於閱讀中文時,如何運用較成熟的自我監控策略及策略教學上的教學介入跨越閱讀的「解碼」層次,提升到「推論理解」及「監控理解」的層次;並能加以整合、澄清及擴充所閱讀的訊息,進而透過自我發問(self-questioning)、摘錄重點(summarizing)之書寫方式以及高層次問題測驗表現出整體成就。進一步了解兒童在閱讀策略的運用上,除了兒童本身語文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語文表現能力等問題之外,探討學習材料、家長督導及教學的介入能否提升兒童閱讀策略運用的效果?最終目的期以行動策略教學活動協助受試兒童建構高層次閱讀理解策略與獨立運用模式。 本研究共分為兩階段進行,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分別是以韓裔兒童為主的實驗組及以本地兒童為主的對照組。研究步驟第一階段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針對兩組受試者進行閱讀理解前測及樣本背景資料、閱讀理解策略使用情況之問卷調查。第二部分運用有聲思考及晤談兩種檢驗方法,針對實驗組檢測受試者於閱讀時,閱讀者之自我覺知以及實際閱讀情境下線上思考所呈現的策略差異。階段二針對前一階段所得結果,設計閱讀理解策略實驗課程,以實驗組學生為對象進行策略教學之實際操作,階段二最後步驟,透過測驗評鑑,查核受試實驗組學生是否因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兩階段之研究結果如下: 1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通常以詞彙為閱讀單位,於實際閱讀情境當中卻是以字為閱讀單位。 2 有較多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經常會由上下文猜文義,於實際閱讀情境中大多數會以跳過去的方式解決閱讀所遇到的困難。 3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較少尋找文章內容段落間的關鍵字詞,於真實閱讀情境中卻有大多數人都先尋找關鍵字詞,尤其是閱讀高難度文章時尋找關鍵字詞的情形更是普遍。 4 受試者自認為閱讀時不會自問自答,於真實閱讀情境中卻發現閱讀者不斷形成問題問自己。 5.運用後設認知之閱讀理解策略上,兩組同學均有大多數的人經常使用「預測內文」與「澄清疑慮」做為閱讀理解策略,且兩組人數差異極小。 6.兩組受試者均認為「標點符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的影響勝於注音符號及有無插圖的影響。實驗組有大多數人認為文章中有無注音符號並不會影響閱讀理解,對照組則有比實驗組多的人認為有無注音符號會影響閱讀理解。 7.實驗組於真實閱讀情境中,閱讀高難度的文章所運用最多次閱讀策略依次是:識字、重讀、預測內文與聯想。閱讀低難度文章時使用次數最多的閱讀裡策略依次為:預測內文、識字、聯想、心像、段落大意摘要。 8.實驗組閱讀低難度文章時,相較於高難度文章的閱讀,重讀與識字策略的使用次數減少,預測內文、聯想、心像與段落大意摘要使用次數增加。其中,「識字」使用次數降低的比率最高,使用次數增加比率最高的為「預測內文」。 9.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的差異幅度明顯縮小,亦即透過策略教學實驗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明顯提升,其中理解項目實驗組後測成績超過對照組。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2003) 高林澄江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Item 華語初級聽力教學探討(2004) 蕭靜宜本研究肇始於筆者參與牛津大學漢語教學中心與英國教學發展基金會(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合作的漢語技能教學實驗課程,期間筆者擔任聽力實驗課的學生教師,為了改進聽力教學問題、增進教師專業而進行了華語聽力教學的行動研究,由此再與相關理論、研究等多方探究,得到可運用於華語初級聽力教學的教學觀、方法原則與技巧,最後再藉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統整一套清楚、具體可行的華語初級聽力教學設計,可供有心從事華語聽力教學者做一參考。 本研究探究出有效能的華語初級聽力教學須兼顧精聽教學與泛聽教學,精聽教學提供語言與文化知識的教授,為「由下而上」聽法建立基礎﹔泛聽教學在養成聽的習慣與聽的廣度,並且輔之以聽力策略的訓練,培養學生善用「由上而下」聽法,學生藉由泛聽大量有意義、可吸收的語言輸入,逐步提昇聽力。此外,聽力教學除了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外,尚須搭配互動合作的活動,亦即增加“課”的特性,以長時間維持學生的專注與興趣。總結以上,本研究提倡的華語初級聽力教學,並非等學生累積足夠的語言知識再來適應聽的內容,而是藉由成人既有的認知能力或策略與學得的語言知識,多管齊下,將聽者的各種能力做最大的發揮。Item 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2004) 林金賢; Weicon Lin本研究探討「華文新聞輔助教學網站」的形成,網站包含遠距「同步」功能:華文溝通交際,和「非同步」的教學互動和內涵:提供學生多樣的教學影音互動和線上評量,且作為同步教學的基礎。 研究過程依循數位教材設計流程ADDIE的五個步驟:分析、設計、發展、執行和評鑑,以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新聞選讀一>課程的學生,作為網站測試對象,並且依其意見修改網站功能。教學研究依照五個步驟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新聞課程的輔助需求的問卷調查和分析(A);第二階段: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網站的架構設計(D);第三階段:經由教學測試,進行網站功能的繼續發展和使用,並且同時修正(D/I)。第四階段:經由國語中心的華文師生,進行問卷評鑑,探求整體教學模式是否合乎教學效益,以及是否能執行。本論文依照四個階段,進行分析討論。並且針對實驗中的所得各項結果,檢討教學模式以及因應改變。 本論文旨在發展遠距網路同步和非同步教學網站,並且以如何輔助華文新聞課程作為研究的主軸,發展多媒體網站,和同步教學功能。以文獻探討過程和教學網站設計同步進行,主要探討溝通交際式教學法和遠距教學的各項模式,以及華文遠距教學的五項個案,以文獻探討作為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網站的基礎。師生評鑑問卷當中,尚有師生對於遠距教學的意願調查,希望該項結果可以協助華文中心進行規劃網路遠距教學。Item 漢英語言混用--以香港國際學校為例(2004) 張絮茵; hsuyin chang本研究的重點在探討香港國際學校中,有、無漢語語言背景的學生其漢,英語混用程度與漢語流利度的關係。量化實驗結果顯示,有漢語背景或無漢語 背景的學生,程度的高低達不到統計上的差異性,即不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表示兩組都有混淆的情形,在面對漢語句時會降低生物性策略的使用,尤其是基本句型NVN會受到英語的反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許多有背景的學生他 們的第二語言事實上並不是漢語,而是英語。同時也發現學生母語的處理策 略會正向遷移,運用到第二語言處理中,第二語言的語句處理策略也會反向遷移,反過來運用在第一語言處理之上。再經過質化行動研究的錄音分析之後,針對課堂上語言混用提出教學建議,教師應該提出清楚的標準並說明要求的目的,多進行句間的整句轉換,在學生混用後進行錯誤分析,藉以提升學生語言意識,幫助學生在第一語言的基礎上加速學習。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語言混用與兩種語言習得的關係,以及在面對不同對象採用的不同語言 策略。Item 也的語義語用分析與教學語法(2004) 簡秀芬日常生活裡大家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也」,對於母語使用者來說,即使是無意識地使用,其使用的規律還是有跡可尋,但這樣的規律對學習漢語的學生而言卻不容易掌握。為了讓兩者達到平衡,我們希望透過對「也」的分析,使母語使用者和漢語學習者都能輕鬆掌握「也」的規律。 從語料分析發現,大家平常所使用的「也」可歸納出三個語義,本文先從訊息角度看第一類的「也」;其次以Brown&Levinson’s Face Threat Assumptions(1978) 理論架構分析「也」的語氣用法,我們發現「也」的語氣用法並不只是「委婉」,它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還具有維持或提升溝通雙方「面子」的機制;最後分析複句裡的「也」,發現其具有語用角度的連接功能,此外,從事件已然/未然的角度也幫助我們解開第三類「也」大多與否定句共現的謎。 本文另一部份著重在教學面,以鄧守信(近期發表的多篇論文)提出的教學語法為基礎架構,分為「也」的內部系統及外部系統進行教學探討;內部系統是指三個義項的「也」進行排序,外部系統則是「還」與「也」的比較,分析方法是從語法規則、語義規則和語用規則三方面計算其複雜度並加以排列;同時,我們也建立新的語用判斷標準,將語用規則分為三個等級:個人、團體及社會,困難度依次遞增。此論文的完成,希望華語教材編寫者參考,以使華語教材更符合「等級施教」的精神。Item 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2005) 陳薌宇; Xiang-yu Chen摘 要 人類語言和環境的互動是不容忽視的,語言環境觸發人類的意念,使其產生交際的需求或欲望,在認知了外在情況,並經過內在的評量後,人類會依靠其既有的背景知識,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表述形式,當然,對整體情勢的判斷越正確,語言能力越足夠,交際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前提的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也不能捨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有計劃地進行語言教學,比隨興的教學更有效率。我們認為,語境能對語篇性質產生制約,應該對語篇進行分析,但變動性不大。在教學上更需考量的是交際功能,以及能恰當表述單項交際功能的語法形式,這兩個層面的數目雖然不是絕對,但必定有基本的模型存在,就算是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也需要雙方對該形式有共同的解讀,這也是人與人間必須擁有的「知識共區」,否則沒有交集便無法溝通。 在課程設計時,參考語境與語用關聯,衡量學習者的程度,再決定要選用何種語言形式,以強化交際能力的實質層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交際功能,也可能由相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每項交際功能都應該有它自身的內部語法要點檢定及排序,因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後,其語法性質與內涵都可能產生變化,最後再依照結果,分別納入整體的教學等級中。 華語教學近年來吸收了國外理論後,漸漸有了新的面貌,未來也期待能朝向科學化、系統化、效率化與精確化的方向開展。本論文將循序漸進,層層轉遞,目標是探索語境、交際功能與語法形式的選用與聯結原則,以期未來能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學及檢測流程,並將成果運用於語言教學與評量中。Item 現代漢語能願助動詞之句法結構暨教學語法(2005) 許又尹; Yuyin Hsu本論文所探討的主題著重在兩方面:漢語能願助動詞之句法結構及其教學語法。在句法層面,本論文主張漢語的能願助動詞應分析為在INFL範域內的虛詞,而且會依不同的語義有各自獨立的投射。在INFL範域內自上而下依序為:epistemic, deontic以及dynamic。 此外,本文主張能願助動詞皆為虛詞,唯表示dynamic語義之能願助動詞對句中主詞有似一般動詞的選擇限制,我們建議可稱之為「半虛詞」。因為此類能願助動詞除此選擇限制外,其餘表現與其他能願助動詞無異。 在教學語法方面,本文依循鄧(1997)所主張之教學語法架構,依據頻率以及結構複雜度為現代漢語的能願助動詞定出教學排序。除此之外,本文主張,在教學中,能願助動詞的肯定形式及否定形式必須同時教授,而對肯定及否定形式不一致或不能類化的能願助動詞更應該在教學時加以強調。本論文另依據所提出之教學排序,擬定針對能願助動詞的教學語法,以期能將教學語法理論實踐於教學中。Item 現代漢語「開」與其延伸研究(2005) 蔡佩庭人類的語言能夠以有限的形式來創造多樣的語義,表達無窮的意義,實在是神奇且奧妙。本文試圖以認知語法,藉由研究現代漢語多義詞「開」為例,探究單一的語言形式造成多義的緣故。具體採用的理論架構主要是Lakoff(1987)的理想認知模式。 本文認為「開」的多義肇因於動詞所指涉的行為動作、狀態改變的歷程之中各種語義成分的抽離。自典型場境中分析出四個概念成分,並且基於語義衍伸從具體到抽象、由空間>過程>狀態的普遍原則(universal principle),推論「開」的語義系統最基本的概念核心是[除阻] (release/spread),而後是[操控(manipulate)]、[啟始(inchoative)]與[分離(apart)]。各個概念成分再各自以命題、隱喻、轉喻、意象圖式等認知模式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語義,進而形成一個輻射狀的語義網絡。 在語義延伸的過程中也和其他漢語的趨向動詞一樣,朝相同的方向進行著語法化過程,到表達「時相」語義與「起來」、「下來」、「下去」、產生語義相近但功能不重疊的現象,且由於「開」的動力意象較強,限制了其語法化進程,使得在搭配上也不若其他三者自由活潑,亦即趨向動詞語法化的程度是不相等的,有的如「起來」走的比較遠,有的如「開」尚在近端。Item 韓籍學生華語聲調錯誤分析與教學研究(2005) 金東垠Item 現代漢語兼語句之語法研究與教學設計-以韓籍學習者為例(2005) 金美順「兼語句」在漢語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筆者從電視節目及廣告得知兼語句之使用頻率為8%(一千句中出現八十一句)之高頻率。然而韓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兼語句」時,常受到母語之正負遷移,產生不少的中介語。因此對韓籍學習者來說,兼語句之教學需審慎待之,不應以零教學就帶過。但目前兼語句之教學局限於語法敘述,尚未有一套針對韓籍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兼語句」時所需要的教學設計。 本論文旨在探討漢語兼語句的語法與教學,研究方向跨及語法分析與教學設計兩大層面。語法方面從語義和結構的角度切入,再進行漢韓比較,而得出以下的結論:兼語句之基本結構為「NP1+V1+NP2+V2」,NP2為V1之賓語,亦為V2之主語,故稱為「兼語」。另外,以V1之語義為依據,將兼語句分為祈使句與使動句,各相對於韓語之命令句與使動句。教學設計的部分則從語法研究輔以教學設計之架構,以期提出針對韓籍學習者之兼語句的教學設計之範例。 祈望本文之研究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韓籍學習者的兼語句學習需求,繼而提高韓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上的效率。Item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所華語教學單位之比較分析(2005) 葉淑涵摘要 華語教學在海峽兩岸,由於社會語言環境的差異,在教學與學習方 面,都有不同的面貌。因此,本論文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速成學院和台灣 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旨在對海峽兩岸的華語教學 現況做深入且有系統的介紹,藉由真實呈現兩所華語教學單位在各方面的 不同點,透過比對兩岸在華語教學上各個方面的異同,來發現當今台灣的 華語教學環境的優缺點,提出建言使台灣能夠建構出更完善的華語教育環 境。 第一章、緒論。敘明本論文研究背景(動機、問題與目的)、研究方 法與名詞定義。 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說明學校行政的定義與組織,再談華語師資 培訓原則與方法,兼及近代語言教學法的探討,最後陳述華語文教材的編 寫原理和教材分級的參考標準。 第三章、兩教學單位之差異。依照海峽兩岸的地域畫分,呈現兩華語 教學單位在政策、行政、教師、教材、教學法、測驗、硬體設備、對外交 流、出版品等各方面的不同點。 第四章、從各層面探討影響華語教學之原因。本章分為四部分,首先 分析討論對於留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再呈現對於先後留學過海峽兩岸的 留學生做的深入訪談結果,兼及對海峽兩岸華語教師的訪談結果,最後則 陳述對國語中心主任的訪談結果。 第五章、結論。綜結本論文研究成果並提供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2005) 蔡心交本論文屬於「行動研究」類型,先分析跟漢字教學相關的文獻和教材, 再調查越南大學中文系的實際教學情況,最後發展出一套能夠提高學生的漢 字學習效果之課程。在內容分析方面,本論文取樣分析漢語專業本科生的課 程大綱、漢字常用字表、漢字練習課本、漢字教學工具書,找出學生必要學 習的漢字量和漢字理論知識以及如何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同時為實際 調查步驟打下科學基礎。 實際調查是為了了解對越南大學中文系的總體狀況,包括中文系的數 量、老師和學生的數量、教學目標、課程的安排、教材的使用;訪談中文老 師的意見;發問卷調查學生的漢字學習情形;分析總結各系所在漢字教學方 面的不足之處,於是提出解決方式。總之,本論文要解決以下六個問題: (一)Why:為何要加強漢字教學?加強以後將有何幫助? (二)Who: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時有哪些難點?需要幫助的是哪些學生? (三)Where:哪些學校容許加強漢字教學部分?他們的設備條件是否齊全? (四)When:大學第幾學期適合加強漢字教學部分? (五)What:學生需要學哪些漢字?需要具備哪些關於漢字的知識? (六)How:通過哪些方式來加強漢字教學?是否必要獨立開課?若是要開 課,課程和教材問題要如何解決?Item 戲劇創作與演出在華語文教學上成效研究(2005) 孫淑儀; Sun, Shu-yi本研究以溝通式教學觀為基礎,融合第二語言寫作歷程觀與戲劇理論,建立劇本寫作教學模式,並運用課室戲劇技巧,作為教學實務之參考,進而設計出一項完整而獨立於課室教學外的劇本寫作計畫,試圖探討戲劇活動應用在華語文教學上之可能性,期能透過從討論、寫作到演出的完整過程,帶動聽說讀寫的全面性學習。 本計畫實際進行地點在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組,集合三種不同程度的十一名華語學習者,由三位教師共同指導。研究過程共分為三個部分,主要運用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法,並搭配訪談。第一部分為前置作業:對教學設計的要素一一檢視,建立本計畫的基本架構,並訂定實施流程的階段性工作。第二部分為計畫運作:記錄計畫實施過程中,師生互動之情況,以及所運用之教學步驟與策略。第三部分為計畫評估:反映參與者觀點,評估計畫實施的成果,進行檢討與修正,並提出建議。 整體來說,本計畫完成了四大目標,即第一、學習者都嘗試將課內所學、個人經驗與作品加以結合,用最終作品自我檢視學習成果。第二、學習者直接面對個人的學習問題,並援引各種策略加以改進,成功激發出學習的自我意識。第三、學習者嘗試用目的語進行對話,解決計畫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同時也在私下就各自生活進行交流。他們的溝通意願增強,溝通能力也獲得開展。第四、劇本寫作計畫的獨特情境,打破制式的課室學習,帶動即興創作,加上同儕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都提升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Item 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之敘述模式研究(2005) 王慧娟根據Sapir-Whorf假說:人們是依循著母語的規範與習俗,去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而人們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築在其所屬族群的語言習慣上。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的敘述模式,並以母語為日語的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包括漢語母語者與日籍漢語學習者各三十名,以兩組圖片進行口語敘述,並根據受試者語料建立語料庫。再根據語料庫資料,按照詞、句子、語篇的層次,從四個架構來分析漢語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敘述語篇的差異,這四個架構分別為:(1) Halliday(1985)的敘述句動詞及物性過程理論,(2) Labov(1972)的語篇結構理論,(3)敘述人稱,(4)名詞指稱。 研究發現,漢語受試者與日籍受試者的漢語口語敘述語篇,在觀察焦點與敘述傾向上有不同的表現:漢語受試者進行敘述時,著重事件發展與人物行為的動態性描述;日籍受試者則重事件的時空背景,與人或物的外在形象的說明,以及事件發展的最終結果或狀態。日籍受試者在漢語敘述語篇上呈現的敘述傾向,也多少反映出日語的敘述傾向。 由此可知,第二語言學習者傾向將其母語中的敘述模式與習慣套入第二語言中,這也可能是造成日籍學習者敘述表達僵化(fossilization)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日籍學生,漢語教師應瞭解漢、日語間的敘述傾向,提醒學習者以漢語進行敘述時,需轉換敘述的焦點與傾向。Item 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2005) 陳立元; Li-yuan Chen把字句教學語法建立在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理論框架與方法學的基礎上﹐藉由7,710筆真實語料,參考理論語法研究成果,加入學習者這個至關重要的參數,對把字句進行了全面性的描述。建構了把字句“處意義”(disposal)、“意外義”(accidental)、”致使義”(causative)三項語義功能。“處置義”共7, 288筆語料,佔94.53%,確立了“處置義”是典型的的語義功能項。同時建立把字句七項基式結構:把1) S把OV+時態(aspect);把2) S把OV+結果(result);把3) S把OV+目標(goal);把4) S把OV+趨向(direction); 把5) S把OV+情態(extent);把6) S把OV+範圍(range);把7) S把OV+重疊(reduplication)。 通過鄧守信(1998﹑2003)所建構的多項排序參數原則與語法點難易度評定的原則,彙整出八項評定把字句次類結構難易度的原則,將把字句次類結構加以量化,評定出把字句次類結構的排序(sequencing),教學階段(cumulative phase)與等級化﹐進而建立理想的把字句教學模式,以及一系列數位式以任務為導向的情境練習,建構了把字句教學在教學語法與教學法之間的統整性,建築一個討論的平台。徹底摒除過去把字句教學建築在經驗論上的迷思,使把字句教學登上驗證科學的殿堂。教學者能夠藉此模式,在教學上循序漸進;學習者能夠藉由教學者的引領,進而全盤掌握把字句和與其相關語法點的系統,而至全盤掌握漢語語法體系,主動與目標語人士進行既適切又得體的交際活動。徹底達成L2語言教學以交際效益為導向的重大任務。Item 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2005) 高敏馨本研究試圖從國內華語教學現況延伸至國內(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課程相關問題探討,由實際觀察訪談及問卷調查,探討國內(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課程的成效如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下列幾項:1. 了解目前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華語教學的實際情況;2. 探究國內(台灣地區)華語師資培訓班課程設置是否有其成效;3. 探究華語師資培訓課程應該如何設置。 為達成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以各大學院校及法人團體所開辦之華語文師資培訓班之學員作為對象,經由問卷調查、實際訪談、文獻蒐集及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習者對華語師資培訓課程反應及期望,進而探討出國內對外華語師資培訓課程應如何配置,才能培育出優良的對外華語專業教師。 本研究之轉述一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 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就相關的名詞給予定義以及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獻探討 藉由各學者專家之論述,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第二語/外語 教學相關文獻」探究「華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以及「華語文師資培訓的要求」。 第三章:「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對外華語文之發展與現況」 對外華語文的發展是整個國家地區、政府人民共同合作所呈現的成果,因此研究者藉由分析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針對對外華語教學的發展之現況,了解雙方的差異,進而找出台灣地區於對外華語文發展中的缺失。 第四章:「中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華語文師資培訓現況及師資培訓課程之探討。 以問卷調查探討華語文的語言中心或大學推廣部所推出的華語文教學師資培訓班(養成班),是否有其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的成效,並不令人滿意,造成此一結果之因素:課程配置問題,在「理論」與「實務」之間該如何分配是最有效且最適當、在課程時數方面應要多長時間,正規學校教育培育一華語教學人才,以研究所而言,至少也得兩年;一般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大約1-3個月。這些都是在本章要探討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歸納出對於華語文師資培訓應注意的事項及辦法,以及與華語師資培訓相關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一些個人意見與建議。藉此研究探討國內對外華語教學現況與華語文師資培訓及其展望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