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對日本學生之跨文化初級華語教學設計研究(2020) 真島 淳; Mashima, Jun在日本,第二外語華語課程可以說日本人學習華語主要且最大的管道,且是人文教育(核心基礎教育)之一環,在華語教學中應兼顧外語學習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不僅需要教授語言知識並訓練學生語言運用技能,亦應將語言教學視為透過語言學習所進行的跨文化教育,使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日本第二外語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外語環境不足、學習時間有限、班級人數規模過大等。既然教學環境有各種不利因素,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兼顧外語學習「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以溝通交際文化為題材進行跨文化教育,以使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極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了解現行日本華語教材對話課文與練習中「跨文化」成分的呈現情形;二、了解日籍華語學習者與華人日語學習者對溝通交際文化的學習需求;三、了解日籍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四、了解華語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五、建構跨文化華語教學設計原則,據此建立教學實施構想並進行內容規劃;六、進行教學行動研究,並檢視教學規劃進行修正;七、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了以下幾項結論:一、教學目標與內容:任課教師必須首先檢查任教學校所設定的共同教學目標是否涵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所有內涵。若教學目標沒有涵蓋所有知能內涵,任課教師就必須自行補充教學目標,釐清學生要知道、理解、學會的知能內涵,進而將之視為整個教學實踐的參照點;二,教學評量:鑒於跨文化溝通能力各種內涵的特質,教師應以組合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方式,採用多元並可行的評量依據不斷評量教學成效,全面評量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三,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先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建構後續教學活動的鷹架後,再進行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例如問答活動、情境會話活動以及採訪活動。應安排一些文化對比活動與體驗型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察覺、發現各種語言表達或語言行為所表徵的文化;四,教學者施教能力:教師須通曉與溝通交際文化有關的華語語用學方面的知識,如此方能清楚地解釋語言的一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思維因素,藉由文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溝通交際文化的差異性所導致發生的文化誤解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