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3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2003) 高林澄江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Item 基於體演文化教學法之初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以美國高中生為例(2013) 謝銀河; Ngan Ha Ta在美國高中修中文課越來越流行。然而,華語教學似乎未幫助學生用恰當的行為跟中文母語者有效地溝通。許多美國人因缺少對行為文化(behavioral culture)的理解,所以跟中國人交流時無法遵守中國社會的文化規則,因而被視為不禮貌,甚至使中文母語者感到不自在。 Walker (2000)為了反映華語教學在這方面的欠缺,提出「體演文化教學法」。此教學法之所以與其他教學法不同,是因為此教學法十分強調記憶有情境的劇本(situated scripts),在課堂上演示。若教師有效地使用本方法指導學生,不僅僅可增強學生的語調與流利度,也可幫助他們建設目標文化的默認記憶(default memories),並能夠恰當地表現在目標文化中。本研究為了加強學生的口語能力及中國行為文化的知識,目的在應用此教學法來設計出一套針對美國高中生的口語教學模式。本研究採用值化的研究法,研究過程包括文獻探討、教材分析、以及學生與教師訪談。 探討文化與進行訪談之後,本論文提出一些增強學生的文化知識及口語能力的教學建議。首先,為了加強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溝通效率,學生得先辨認自己文化的文化模式再進行兩個文化間的對比。其次,學生得練習在真實情境下演示及產生真實語言,在初級階段母語的使用頻率得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其次,口語教學的活動應該按照一個具體的順序:控制性的活動、半控制性的活動、自由性的活動。最後,為了將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原則應用在課堂上,口語操練與活動,尤其是對話的演練,可以融入在活動課中(ACT),而語法解釋及文化討論可在信息課中進行(FACT)。為了繼續幫助學生加強他們的文化知識與口語能力,本研究在最後也提供未來研究發展的建議。Item 言語幽默題材融入中級華語教學之個案研究(2014) 陳芊卉; Chen, Chien-Hui幽默為教育的第一助手,目前卻未在華語教學領域取得重視。本論文旨在強調言語幽默融入華語教學的合理性,探討如何運用言語幽默題材於中級華語教學等問題,並以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首先介紹幽默與語言的關係、言語幽默融入教學的作用以及中級華語與幽默相關華語教學設計等三項主題文獻;其次,分析言語幽默題材在5套華語教材的使用情況、訪問7位教師和問卷調查97位捷克大學華語學習者對於言語幽默運用於華語教學的意見。最後,以溝通式教學法和ASSURE教學系統設計模式規劃相關教學設計,並實際付諸教學試驗於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課程,試圖從課堂觀察、集體座談、成效測驗、個別訪談和問卷回饋等五項結果回應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過程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言語幽默題材融入華語教學能提昇學習興趣並幫助達到學習目標;第二,題材的選擇以符合課程內容、學習者華語程度、自身背景和興趣,且具目標語文化知識性質之幽默篇章題材為佳,並不限於Schmitz(2002)之幽默篇章外語教學排序,第三,以溝通式教學法之特色,融入教師清晰口條和肢體語言,能夠充分發揮言語幽默題材之作用,並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詞彙數量、語言使用、篇章賞析與文化知識的能力。此外,在教學程序上,言語幽默性質之寒暄可運用在課程開始和結尾,與學習內容相關之題材則適合於教學過程中導入。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教師最好在提供言語幽默題材前預先告示學生,以攫獲注意力區分情境差異,過程中確認學生已熟悉生詞,並搭配合宜的肢體語言或聲音圖像強化幽默效果。以上,言語幽默題材若適當融入中級華語教學,既能有效營造愉悅學習環境,又能提高中文學習興趣與成效。Item 虛詞「了」在初級教材中的教學設計—以圖示語境設計為例(2015) 吳穎純; WU-YINGCHUN筆者前後任教於三所語言中心,教學年資約六年,根據筆者口頭與同事聊天所得(約四十位)及自身教學經驗,虛詞「了」一直以來都是華語教學中的教學難點,雖然關於虛詞「了」在理論語法層面探討的文獻非常多,但華語教師認為這樣的文獻由於和實際教學面落差較大,很難實際應用到教學上。因此筆者認為需要針對「了」做出一個可供華語教師實際使用的教學設計。 筆者的教學設計模式參考了迪克-卡瑞模式(Dick& Carey,1990),將教學系統的階段歸納成:確定教學的目標、發展教學以及評鑑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分析了主流教材中對「了」的解釋、學生偏誤,並做了母語者語感調查,以此作為教學設計之根據,再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資深教師訪談及試驗性教學結果來設計、發展教學內容,最後再評鑑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及文獻中的偏誤分析設計出一套測驗題,該測驗題亦通過母語者語感測試,以此來檢測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本教學設計主要是參考母語者所提供的實際使用語境來設計的。明確地告訴學生什麼語境下會使用「了」? 為了讓學生了解使用的語境,本教學設計採用了功能語法的概念,先讓學生建構對「了」的簡單概念後再讓學生練習;也參考了結構主義,讓學生知道 「了」在句中應擺放的位置及其可能代表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知道何時用、什麼語境該用、該語境下使用有何意涵等。整體教學法則參考自主性語法學習法,也就是精講多練,只簡單講「了」的基本概念,然後以語境帶入大量練習。而且,在教學中,筆者不使用「了1」、「了2」的名稱以免學生或教師不清楚「了1」、「了2」出現的位置;而在名稱上加入結構的訊息,改以「verbal了」、「sentential了」來稱呼。從「sentential了」開始教起,至「verbal了」、「雙了句」,循序漸進,讓學生透過大量練習建立語感,最後在實際使用中逐漸內化虛詞「了」的使用規則。Item 六至十歲兒童之可預測圖畫書華語教學設計研究(2012) 周睿婷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及行動研究法,旨在運用可預測圖畫書特殊的書寫形式及豐富多元的特質,結合提倡將語言視為有意義的整體教學之全語言教學觀,以及藉由師生共讀學習語言的分享閱讀概念,發展出適合兒童華語教學之教學方案。期能透過可預測圖畫書提供兒童表現與學習語言的機會,從而了解可預測圖畫書對兒童語言技能、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的影響,進而對教師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有所幫助。 本研究以C大學開設之暑期兒童華語課程為樣本,包含A、B兩梯次的六至十歲學生,共計二十六人。研究者以理論探討為基礎,輔以研究者擔任導師之教學紀錄與觀察,提出可預測圖畫書之教學流程,並以實際教學記錄呈現可預測圖畫書教學情形及學生反應。根據教學實施結果,研究者亦以自身觀察及理論探討提出改進教學之具體建議,並針對教案加以修正。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研究,提出選擇可預測圖畫書的標準,適合兒童的可預測圖畫書應考量兒童年齡、語言程度及生活經驗等,也應考量圖畫書本身的版面編排、詞彙難易度及可預測性。 二、 可預測圖畫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透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學生於上課發言的頻率明顯提升、口語表達較流暢,課後也會將故事中的對話、角色應用於遊戲中,足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學習興趣都有所提升。教師根據學生特性設計的適性化教學活動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 可預測圖畫書教學為一固定教學流程,於固定教學流程中亦可針對每一教學步驟的進行時間及教學活動等,視學生語言程度及反應加以彈性變化。研究者並提出固定教學架構、提問架構範例等供未來進行可預測圖畫書教學及研究者參考。Item 基於多元智能學理之華裔兒童華語營隊教學設計(2012) 李郡庭; Lee,Chun-Ting迦納(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後,引發各界的關注。迦納(2006)認為一個概念的精熟必須反複接觸學習內容,學習者若能以各種方式來學習時,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便會提高。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將主題中可運用的智能做一適當的發揮。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時,當學生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智能投入活動中時,可以得到最佳的學習成效。如果使用各種智能,即使是練習活動,也可提高學習效果。 華語熱潮年齡向下延伸,目的語地區華語營隊紛紛成立,其中又以華裔兒童為大宗,其語言能力有別於一般外語學習者。因此,透過適性教學,兼顧寓教於樂,以智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將華語教學與智能活動做適當的結合,成為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軸,結合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再透過兒童及家長問卷分析與訪談,分別了解華裔兒童對各主題的喜好程度、家長對營隊的期待、營隊教師以多元智能運用於營隊語言教學的情況與需求;進一步分析現有教材中多元智能應用於華語教學的情形,以及課室影片觀察,歸納出適合的教學實施與設計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營隊語言課程教學活動的範例。 經過文獻探討、需求分析與活動設計後,得到以下結論:以多元智能學理為基礎之營隊語言教學設計,可提升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多元智能理論的靈活性,可達到以下效果:一、因應營隊學習者的個殊性,滿足學習者的智能需求,提高學習的參與度。二、智能的運用與轉換,讓學習者以不同的智能反覆操作,達到認知及語言學習、記憶之效,並於潛移默化下,喚醒學習者的智能。三、智能與主題的結合,可符合現今營隊的教學需求,同時將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語言與內容、生活經驗做一整合性的連結,符合年幼學習者需求,提升學習效果。Item 角色扮演應用於華語口語課之教學設計研究-以問候語為例(2013) 曾玉萱本研究探討角色扮演在初級華語問候語教學上的應用,主題為華語問候語。學生藉由角色扮演提供的真實環境與真實材料,在扮演中練習不同的情境、不同角色關係的問候語,學習如何用華語合宜、得體地問候他人。本研究之目的為提出適合初級華語口語課的角色扮演教學設計,包括課前預備步驟、教學設計原則、角色扮演流程、教學材料、教學資源等,供華語教師及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以在台灣之初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以角色扮演為主要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華語交際能力,能視對象、場合、情境,以合宜的方式和他人互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文獻探討的基礎上發展出初步的教學設計,於S大初級華語課堂實施角色扮演教學,以此實施結果為研究之前導測試,依據實施中的紀錄與實施後的測驗結果修改教學設計,最後提出適合初級華語學習者的角色扮演課堂教學步驟、多媒體教材與教學資源。 本研究之成果如下: 1. 提出角色扮演應用於初級華語口語課的教學設計,從教師的課前準備到教學活動流程,以及多媒體教材及學習單等教學資源設計範例,作為華語教師進行角色扮演時的準備與實施建議。 2. 經過研究者的角色扮演問候語教學,學生能自己根據情境、角色關係與角色身分編寫出適合華語問候文化的對話,並能以合華語文化與習慣的方式問候彼此。 3. 教學後測驗結果顯示,和未上過角色扮演問候語教學的學生相比,上過的學生能根據問候對象的身分、雙方關係正確地選出合華語文化的問候語,且能從對話中正確判斷情境與角色的關係。Item 兒童華語教材課室活動編寫研究-以國際學校小學部為例(2011) 張玲嘉; Chang, Ling-Chia華語熱向下延伸且非華裔學習者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2009)的資料,目前全臺共有十九所國際學校,在臺國際學校將中文學習納入正規課程且逐年增加班數,許多學校將中文課定為必修課,形成了在目的語地區學習中文的第二外語環境。Krashen& Terrell(1988)提到有意義的互動能促進有效的語言習得,一系列的語言習得課室活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核心。目前針對國際學校第二語學習環境,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及其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在第二語言環境學習目標語的國際學校為研究對象,旨在設計出實用且有效的兒童華語課室活動教材。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改編後的兒童華語教材評估表評析J國際學校目前使用的兒童華語教材,搭配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評估教學者和學習者的背景及需求,並親自觀察課堂,結果發現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歸納兒童華語課室活動教材方針,據此編寫J國際學校目前教學進度中的一課作為範例,含功能性教材目錄總表、課室用語列表、課室活動教案、教學投影片、學生學習單、單元測驗卷及測驗指南,請授課教師試教,經由教學試驗、課堂實際應用、學習者和教學者的問卷與訪談回饋,進一步修正課室活動範例。 研究結果顯示,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不僅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也解決原本教材不適用的問題。本研究價值及應用為:(一)提出具體兒童華語教材規劃表,詳述教材編寫原則供教材編寫者參考,教師也可依據此表檢視教材良窳,選擇合適的教材。(二)提出以課室活動為本的教材編寫概念,教師可先依照學生興趣選定教學主題、選取學習要點,根據學習要點編寫出為學習者量身訂做課室活動教案。(三)本研究者最後提供課室活動編寫模版,教師可依據學習者的需求分析,於模版填入該課教學內容。Item 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2011) 廖玉蕙; Yu-Hui Liao人類通過語言溝通傳遞訊息與交流情感,其語言形式與功能有時是不對等的,其中又屬商務華語溝通交際話語最具目的性,其形式與策略豐富多元。本文旨在探討商務話語能力及跨文化能力,從語用策略、跨文化交流出發,把商務語言形式與功能結合,期能結合溝通知能理論與應用設計商務華語口語課程。 本文探討口語溝通交際能力、商務口語溝通交際、口語教學理論與應用、與商務口語教學設計,從Bachman (1996) 等學者之語言策略能力出發,Wang (2006)、張黎 (2006) 商務溝通交際功能、至呂必松 (1995, 2002) 口語教學理論與Jin (2004) 定式任務活動為基礎,綜合當代外語教學理念(美國外語教學標準、歐洲共同框架、與中國漢語教學大綱)等,以上述為本教學設計之理論結構,分析以功能為綱之一般與商務口語教材,通過學習者之需求分析與教學者之回饋,整理分析所得結果為本設計之總體方向。 本文研究法為調查分析與教學試驗。在需求分析階段蒐集師生對商務口語課的意見,筆者發現師生間存在意見紛歧,如學習者對課程的期待遠高於教師所評估;另外,分析台灣現有商務口語教材的適切性後發現,教材缺乏具體溝通交際功能與策略,造成教學方法固定化,學習者沒有機會接觸語言功能與策略。而從標準化口語測驗也讓我們獲得通過模擬有利於商務目標語使用場域的應用。綜合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後,針對商務語言功能與策略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並進行試驗,從學習者課堂回饋與訪談以及教學者自我陳述,修正設計內容,提出改進與後續研究之方向。 教學試驗發現,學習者對於商務口語溝通之教學設計持高度肯定,對於商務功能策略使用與跨文化交流亦給予正面評價。學習者認為通過此法能更精確掌握言語行為深層含意,培養得體應對能力,同時任務活動也真實地模擬商務職場語言所需。整體而言,本教學設計是創新的並具實用性與可行性。試驗後根據學習者反饋予與修正原教學設計。筆者並於文末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與方向。Item 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研究—以不同口音為主之教材設計(2011) 林姮伶; Lin, Heng-Ling聽力在語言學習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臺灣當前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著聽力課程和教材不被重視、聽力材料缺乏真實性及多數華語母語者所說的華語與標準語音大不相同等問題,導致學習者在課堂上聽得懂教師所說的話,但在教室外卻聽不懂一般民眾所說的華語,且以往的聽力教學只訓練學習者在標準華語聽力速度上的能力,因此有必要訓練學習者對於不同華語口音的聽力。有鑑於此,本論文旨在設計以不同口音為主之中高級華語聽力教材,希望在聽力教學方面體現真實語料於語言教學中的價值,為華語教師以及中高級程度的學生,提供有效訓練帶不同口音華語聽力的方法及媒介,滿足他們在華語聽力練習方面的需求。 本文以發展研究法(Development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紹聽力理解與聽力教學之理論、語言變異與現代漢語變體、華語聽力寬度教學以及自主式聽力學習等文獻;其次分析7套來自海內外的中高級聽力教材、5套網路聽力材料與3種標準化聽力測驗;接著以訪談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彙整聽力教師與學習者之意見,了解使用者需求。綜合以上結果完成本文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設計,本課程設計以任務型課堂教學-前任務、任務環與後任務三步驟進行,並取教材規劃部分內容做一完整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教學試驗以驗證教學成效,最後修正課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透過各方意見之彙整以及教學試驗,本文得出結論如下:第一,為中高級學習者設計的以不同口音為主的聽力教材有其必要性。第二,具有多種口音的語料有助於提高中高級學生華語聽力。第三,反覆對照的聆聽機制有助於聽力寬度學習成效。第四,任務式聽力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增加口音種類、有效取得自然口語語料並將教材發展為軟體,使學習者更方便有效地拓展聽力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