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於網路新聞之華語教材發展之標準作業程序研究(2019) 蘇珩; Su, Heng近年來,隨著華語教學發展,新聞華語在對外華語教學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現今,在臺灣就有20餘所華語中心及教學機構開設新聞華語相關課程,而新聞華語的相關教材更已有日語、韓語、德語等多國語言,由此可見新聞華語受重視的程度。 新聞不但可以使學生活用所習得的語言知識,還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符合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求。然而,新聞最重要的是時效性,需要常常與時更進,然而,大多數的教材卻受限於編寫時間過於冗長,以致教材無法跟上時事,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降低,此外,新聞報導所使用的語言較為艱澀、書面,詞彙較為廣泛、專業,因此,要如何快速地將當下熱門的新聞時事轉換成華語學習材料,便成為了新聞華語亟待解決的問題。 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又稱SOP〉可以提供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讓老師和教材編輯者可以依照不同需求快速的將新聞編寫成有著統一格式、水平的華語教材,再搭配上網路即時、迅速和資源豐富、觀點多元等特性,正巧可以補足傳統新聞華語教材的不足之處。故本研究設計出一套專為華語新聞線上教材的標準作業程序,並以近期的時事為材料,應用該程序編寫一套華語遠距教學材料,再設計出與之相應的教學和活動設計,藉由這種方式,協助老師編寫相關教學材料時,能有一套更快速、方便,且容易操作的程序。Item 播撒希望的種子:泰北慈濟學校的設立與華語文教學問題之探究(2011) 詹怡苓; Chan YiLing慈濟由於「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的因緣進入了泰北決定興辦教育,因此在泰國清邁省芳縣設立「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一所依泰國學制設立的普通學校,招生對象以義胞村、當地少數民族和泰籍子弟為主。學校辦學以慈濟人文為主軸,希望在泰北的華裔子弟能融入當地、深耕泰國,在泰北相當具有特色。本研究以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瞭解其歷史背景及華文教育在該校的發展,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建及經營。 二、探討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之發展。 三、深入瞭解當地親師生三方對於華文教育的觀點。 四、理出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發展之前瞻與限制。 透過兩次的田野調查,訪談學校的教職員、學生、家長,研究者理出其歷史發展的脈絡,並由訪談結果分析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的發展現況,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因緣殊勝在泰北,慈濟人在泰北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創辦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透過教育延續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在泰北的關懷。 二、華文教育的成果,清邁慈濟學校在華文教育方面付出許多心血,各界相當看好,但是仍有教師流動性高、課程教材規劃與執行上的困難、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尚待解決。 三、人文教育的提升,清邁慈濟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耕耘成果豐碩,已經得到泰國教育界的認同及讚許,並派員前來學習。學校老師及學生所呈現出人文氣息,已深入在生活中落實。 四、未來發展及願景,清邁慈濟學校願景為教學及人文教育的雙典範學校,落實慈濟人文以及靜思語教學,為孩子帶來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根據分析出的結論,研究者建議: 一、學校及教師方面,應積極改善制度並落實各項工作,規劃華文、人文教育發展藍圖,主管應發揮資源整合者角色,教師應充實教學專業及形成人文典範,深耕家長志工資源。 二、慈濟泰國分會方面,繼續以媽媽心、菩薩心來協助學校,整合志工資源。泰國慈濟教育志業發展委員會除了擘畫學校發展,也應多聆聽學校的聲音。 三、以慈濟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架構,來建立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校、分會、教職員工、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繫協調,從四門四法四合一的實踐中建立起和諧的學校氛圍,推動學校發展為教學、人文雙典範的學校。Item 華語網播教學發展─以中級華語為對象(2010) 涂鈺亭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習工具越來越多元化,由課室教學到突破距離的遠距教學,再再都顯示教育的可塑性。在語言教學中,若是能在目標語的地區學習,對學習本身而言是沈浸在目標語中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然而,並非每位學習者都有機會在目標語環境下學習,這也是第二語言遠距教學的發展背景。科技的發展也提升了遠距教學的自由度,網播教學就是科技與第二語言學習結合而成的非同步遠距教學。 本篇研究架構以ADDIE為中心,首先分析現有文獻和華語網播節目。第二部分藉由問卷調查、訪談的需求分析,設計教學原則和重點,據此發展聽力教學節目,在澳洲坎培拉大學做局部的前導教學實驗,並發放問卷進行評鑑。 經研究實驗歸納出華語網播教學節目的教學設計原則,架構分成網站設計與資源、網播教學內容、網播節目安排以及網播教材四大項,並得出結果如下:第一,華語網播教學節目可以幫助學習者的聽力理解發展,特別是在非目標語國家的學生。第二,應以學理為根據,發展有效的華語網播教學方式。第三,關注節目和節目之間的關聯,課程與學生老師之間的關聯。第四,以專業的漢語知識及教學語言為後盾,正確教導學習者。第五,善用科技與華語教學結合,創造更大的教學效益。第六,設想並了解華語學習者的需求。Item 泰國兒童華語文之互動式教學法研究【泰國佛丕光中公學個案研究】(2010) 陳婉清; Jaruwan Rungsaengrattanakan目前泰國學習華語人士日益增加,對於多年來的泰國兒童華語文教育之「教」與「學」這兩個方面,仍然普遍泛用傳統式教學的講述法授課。互動式教學具有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過程,本研究中「互動」的目的是讓師生進行有意義的信息傳遞形成知識,並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此教學法對雙方皆產生有利之結果。 本論文旨在介紹一個相關於兒童互動式教學法的一種教學研究。其教學內容以互動式教學法為主要教學課程設計。本研究對象為在泰國的一所私立學校「佛丕光中公學」的師生作為個案研究。針對該校兒童國小一年級,以採取教室參與觀察方式,觀看教師與學生之教學情形,加以訪談與錄音方式,實行教學研究為期4週。 其目的為:(1)了解並分析在泰國任教的老師與兒童在華語文課堂上互動式教學法之現象,包括教師實際運用的基本形式,即教學法,師生在班級上之言談、遊戲以及教學合作,並提出應用互動式教學法需注意的幾個問題。(2)透過觀察結果與討論,進行分析課前調查現況與問題,再分析課後調查現況與討論,可作為日後實際進行互動式教學步驟之參考。(3)藉由觀摩,分析及討論,將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提供之理論,設計並發展出一套互動式教學課程之基本教學實例。 互動式課堂教學背景下的華語教學,將過去的背誦方式轉變為自主探研、合作學習。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加以討論,並對其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外籍留學生學位預備華語課程設計(2009) 林宜樺; Lin I-Hua近年來,在台灣學習華語之外籍學生約有一萬多名,在大陸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則約十萬名,其中留學台灣攻讀學位的約有五、六千人。多數外國留學生在就學前即已具備良好的學識、語文基礎,但由於未受過專門中文學術訓練,進入大學或研究所後,不但在課程內容的銜接上容易發生困難,更因為中外學術環境不同,適應不良者時有所聞。且由於學生來源、生活背景、學習內容、社會文化等之差異,若直接進入台灣院校就讀,常會遭遇挫折,並影響日後是否能如期完成學業、順利畢業。故本論文擬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探討以學位預備為主之華語文課程特色,並進一步規劃、設計課程內容。 在理論方面,首先歸納課程設計的要素與發展準則,其次參考國外學術目的英語課程的教學特色及內容規劃,最後針對學位預備華語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並以此作為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及訪談的實施中了解學生及教師的需求與目前相關的教學現況趨勢,並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完整的課程計畫。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結論。一、課程方面,於溝通式教學觀下著手規劃課程,以需求分析為基礎設計課程大綱,以學生中心為原則進行課堂教學;二、教學者方面,必須具備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接納不同意見及促進意見交流之能力,並發揮鷹架支持的功能;三、學習者方面,本課程可提升學習者入學前之整體中文能力,培養其學術研究技能,使其提早適應目標語環境,並在學習價值觀上形成良好的研究態度。雖然學位預備語言課程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的困難和不足,但大學的老師們也都認為,「學生能在進階的學術語言能力培訓中獲益匪淺」。因此,針對學位預備之語文課程不但是可行的,同時也是值得發展與規劃的。Item 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歌曲教材設計(2016) 竹中彩依子; Takenaka, Saeko在日本,唱歌和聽歌是大眾所喜愛的休閒活動。許多以往研究顯示歌曲有利於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習者有效地學習語言。然而,日本課堂上的歌曲教學一般都是停留在歡樂唱歌的層面,沒有重視運用歌曲來當語言教材,忽略了歌曲具有語言學習功能的本質。再來,在日本有效地應用歌曲去教或學華語的教學和學習策略的研究非常少,導致這個原因,研究者認為日本的華語教學不注重運用歌曲充當語言教材,所以缺乏合適的華語歌曲教學的教材。 本論文從音樂對於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開始討論,進而延伸到歌曲對各種語言能力的增益,並探討日本學習者學習華語的現況,建立此研究的基礎理論。另外,研究者蒐集日本的現有華語歌曲教材,分析並整理編寫方式,教材所運用歌曲的特點。研究者透過問卷調查,了解日本學習者對於運用華語歌曲教學的看法,最後根據所取得的分析結果,設計出針對日本學習者華語歌曲教材範例的一個單元。 經過了文獻探討、教材分析、需求分析及設計教材範例後,本論文可以獲得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在理論方面,華語歌曲是適合日本學習者的教材。音樂對人類的生理或心理有正面影響,歌曲讓日本學習者在低焦慮的狀態下能夠有效地學習語言,也能夠加強語言能力。第二,在需求分析方面,透過針對115位華語系一至三年級的日本籍大學習者進行調查問卷顯示日本學習者對華語歌曲教學的看法是積極的。他們期望透過歌曲來加強語言能力,但現有的歌曲教材過度注重於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歌曲都是比較老舊的歌曲,無法引起年輕學習者的共鳴,因而無法引起學習興趣。因此,需求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設計歌曲教材時,應採用近年的流行華語歌曲,以及增加訓練語言技能練習的部分,來達到學習者的需求。第三,在教材設計方面,選擇採用的歌曲時,需要考量歌曲的適用性,決定一首歌曲是否適合運用於語言教學時,需要考量歌詞的難易度、歌曲的節奏以及演唱者的發音等。此外因為華語是具有聲調的語言,所以必須安排朗讀練習,以便加強日本學習者對華語聲調的敏感度。Item 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2005) 陳薌宇; Xiang-yu Chen摘 要 人類語言和環境的互動是不容忽視的,語言環境觸發人類的意念,使其產生交際的需求或欲望,在認知了外在情況,並經過內在的評量後,人類會依靠其既有的背景知識,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表述形式,當然,對整體情勢的判斷越正確,語言能力越足夠,交際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前提的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也不能捨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有計劃地進行語言教學,比隨興的教學更有效率。我們認為,語境能對語篇性質產生制約,應該對語篇進行分析,但變動性不大。在教學上更需考量的是交際功能,以及能恰當表述單項交際功能的語法形式,這兩個層面的數目雖然不是絕對,但必定有基本的模型存在,就算是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也需要雙方對該形式有共同的解讀,這也是人與人間必須擁有的「知識共區」,否則沒有交集便無法溝通。 在課程設計時,參考語境與語用關聯,衡量學習者的程度,再決定要選用何種語言形式,以強化交際能力的實質層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交際功能,也可能由相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每項交際功能都應該有它自身的內部語法要點檢定及排序,因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後,其語法性質與內涵都可能產生變化,最後再依照結果,分別納入整體的教學等級中。 華語教學近年來吸收了國外理論後,漸漸有了新的面貌,未來也期待能朝向科學化、系統化、效率化與精確化的方向開展。本論文將循序漸進,層層轉遞,目標是探索語境、交際功能與語法形式的選用與聯結原則,以期未來能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學及檢測流程,並將成果運用於語言教學與評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