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
    (2007) 邊琯植; Byun, Kwan-Sik
    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初探 ─ 以韓籍學生為列 ─ 現代漢語「到」字是表達「終點」(goal)時所經常使用的詞素(morpheme),本文將現代漢語「到」依據詞類分成「動詞」、「介詞」與「動助詞」等三類。 動詞「到」屬於不及物變化動詞,它在句子裡擔任主要動詞時支配「受事」(patient)名詞,並且還可以帶表示「終點」(goal)的名詞。動詞「到」表示擔任「客體」的受事名詞會與擔任「地標」的終點名詞接觸(contact)。 關於介詞「到」的詞類劃分問題,有許多學者早就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了。「到」也不是例外,語言學家還在爭論有關「到」的詞性劃分問題。主要爭論內容是「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是否介詞。本文以介詞的句法特點為標準,將「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歸納為介詞,介詞「到」在句中擔任引介終點格的任務,介詞「到」不但可以引介空間終點以及時間終點,還可以引介心理或抽象的終點。 過去許多研究者將動詞後置的「到」視為補語,本文將動詞後置的「到」分成介詞與動助詞。所謂的動助詞指的是動詞之後的詞,表示動作勢力對客體所產生的影響。身為動助詞的詞義因逐漸虛化而脫離實詞義,仍保留的部分語義,即說明該動作勢力所產生的作用或狀態。動助詞「到」位於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完結。此外,與目標動作動詞連用,還可以表示動作達成目標。與受詞動作動詞連用之後,可以表示偶然性以及被動。 接著,透過漢韓對比分來預測和解釋現代漢語「到」對韓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難。最後,藉由本文現代漢語「到」的語義和結構分析內容、漢韓對比分析結果提出「到」的教學排序。
  • Item
    漢語「對字短語」的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2017) 林依嫺; Lin, I-Hsien
    本論文以 Halliday 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並以兩大語料庫—聯合知識庫 (UDN data) 和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CWS)中各200筆「對字短語」語料,探討其基本結構語義以及分析其篇章功能,以便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本論文從語義層次先探討「對」由回答義的動詞逐漸延伸出方向性與對象性等抽象語義,而轉變為介詞的語法化過程。接著梳理前人有關句法結構及篇章功能之文獻,使複雜性極高的漢語「對字結構」之用法能有更清晰的輪廓。 其次,本論文以400筆語料庫收集之語料為統計依據,從分析後的數據得出「對字短語」分布於句內的筆數遠高於句外,此範距之差異關係到篇章功能之差異,本論文發現範距小的句內形式是「對字短語」的無標用法,可帶出「自然焦點」或是「對比焦點」;而範距大的句外形式「對字短語」屬於較少出現的有標用法,在篇章功能中充當話題的角色。 另外在篇章連貫方面,本論文以「詞彙銜接」和「語義連貫」兩方面來觀察承上啟下之表現,當「對字短語」當話題使用時,往往是將上文已出現的內容再次引用的「重引關係」,與下文的關係則是以對上文進一步闡釋與論述的「遞進關係」。 最後,本論文將分析結果用於評析六本目前在臺灣語言中心通行的華語教材,並提出可把研究結果應用於針對程度為中高級學習者之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