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華語教材中的宗教民俗文化編寫研究(2021) 莊惠雯; Chuang, Huai-Wen隨著全球華語熱延燒多年以及臺灣在國際能見度的提升,來臺學習華語的人次跟著逐年遞增,華語教學領域的理論發展亦方興未艾。根據劉珣(1994)的看法,華語教學過去經歷了語言結構導向和功能導向的階段,現在應更加著重於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深化和導入研究,在教材方面,則應以「結構-功能-文化」三項並重的原則進行編寫。 本文選擇宗教民俗文化作為研究課題。在華人社會中,臺灣的信仰文化相對多元而開放,且融合了儒、釋、道多方民間特色,但在華語教學領域,該如何針對信仰文化進行導入、該選取哪些內容、如何分級,仍欠缺相關研究。 本研究選取市占率最高的三套綜合型華語教材作為研究對象,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剖析教材文本,探討臺灣的華語教材涵蓋了哪些宗教民俗文化的項目以及如何編排,並根據分析結果和文獻理論,歸納華語教材的宗教民俗文化編寫原則,最後提出內容分級和教學方面的具體建議。 研究發現,臺灣的華語教材在宗教民俗文化方面編寫形式多元,但在內容選材和分級方面並未有統一的標準,整體而言與理論層面有所落差。期望本文的研究結果和編寫建議,未來能作為教材編寫以及教學設計的參考方向。Item 華裔短期研習班之華語課中的文化教學案例分析與探討(2013) 林承穎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因應短期研習班「既遊且學」的特性,納入華裔學習者聽說讀寫能力不均及具有雙邊文化認同感的特質,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原則與教學模式。 研究過程首先進行文獻分析,再採用調查研究與案例分析並行的方法:發放問卷調查華裔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以實際教學過程進行案例分析,分析對象是T大華裔短期研習班,教學過程中研究者結合兩項教學模式進行文化教學,並向學習者進行教學結果調查。本研究最後整合上述各項分析結果,歸納出對華語課中文化教學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華裔學習者是同時具有「學習中文」與「文化認同」需求的雙文化學習者,因此進行文化教學時,可引導其對雙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進行反思與認同感選擇,協助同時發展中文能力與文化觀念。 二、華裔學習者對文化主題具有興趣強弱之偏好:「飲食>歷史傳說>傳統技藝>節慶>美學>風俗習慣>思想>人際禮儀>宗教信仰>其他」,教師在選擇文化教學內容時,可參考此排序來選擇教學主題。 三、華裔短期研習班的文化教學設計可透過華裔學習者的興趣偏好及當地情境資源進行教學主題的篩選,再根據研習班的課程型態進行文化教學模式的組織與安排,使教學能遵循「課室學習與文化體驗相結合」、「從物質文化提升至精神文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經驗交流」、「強調活潑多元的學習活動」,以及「以文化為媒介,強調聽說能力和讀寫能力的相輔相成」五項原則。Item 文化教學的現況分析以及教學設計-以日本京都各大學中文系學生為例-(2010) 重岡美都子根據鄭麗雲(1997)對日本學生選修華語文課程的目的進行調查,結果為日本學生學習華語的目的主要以『興趣在文化』所佔的比率最高。目前許多學者談過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討論的重點只限於文化教學重要性的部份,卻沒有具體的教學方法。因此筆者蒐集在日本京都各大學中文系所開設的文化課程,發現外文系80%的文化課程偏向大文化內容,而文學系也有65%的文化課程偏向大文化內容,忽視了小文化內容,但從溝通的角度來說,學習小文化內容較能體會溝通時的意思,但日本各大學中文系裡缺少這種文化教學方式。筆者因而認為需要設計適合在日本各大學中文系開設的文化教學內容。 關於理論部份,則於第二章探討文化定義、文化教學、教學法與教學設計方面的理論,綜合其相通之處,並試著歸納出設計要素,運用於設計文化華語的課程上。 關於實際現況的部份,除了分析目前現有的文化課與文化教材以外,筆者也親自訪談日本京都各大學中文系裡的日籍學生,並找出學習狀況與需求,進而探討學生所需要的文化課程特點為何。 在進行理論與實際內容的綜合分析比較之後,即實際設計文化課程範例。 本論文最終目的為能幫助日本各大學中文系所開設的文化課程內容,讓學生更加瞭解小文化內容以及提高對文化的興趣。Item 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2009) 倉島姿壽賀本論文採用“內容本位教學法”的理論與功能來探討課程上語言與文化 教學的結合。由筆者調查的41份問卷結果顯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開始學習中文的日籍學生人數,約佔百分之四十左右,是所有調查問卷項目中最高的。Stryker and Leaver(1993)提到「當學生產生興趣時即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時機。」因此,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如何把學生之需求反映在教學課程之上。 本論文分成四個階段進行:首先由文獻探討來思考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定義,尤其是要討論學生的語言能力僅止於初級程度時,如何把文化導入課程上的問題。其次,透過分析實際教學課程得知 “內容本位教學法”的運用方式與其成效。 再者,藉由這些研究導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以“內容本位教學法”為主的文化課程新模式“發展型文化課”,最後以中國茶藝來設計“中國茶藝華語課程”做為發展型文化課的範例。 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一>內容本位教學法已經普遍運用在英文與日文教學上,若也能將這種教學法運用於中文教學上,應該大有可為;<二>在內容本位教學法上,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當做學習之主題,唯需教師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對其內容、教學方法做整合;<三>發展型文化課的推廣,需同步建構授課教師的條件審核系統,及跟其他中國文化專業領域的合作。 讓學生能同時學習語言與文化,也讓每個人都能喜歡中文和中國文化是本論文的最終目的。Item 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中級華語口語會話教學設計(2009) 陳亮妤在現今外語教學的領域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概念已受到普遍重視,美國外語教學學會於1999年公布外語教學的五大教學目標:溝通、文化、連結、比較、社群。其中「文化」一項的教學目標期許學生能展現對所學習的文化觀點或文化產物與文化實踐之間關係的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再只是說出正確詞彙或使用正確語法,更需要養成目標文化的文化能力。然而,第二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課程中如何妥善引入文化教學仍無共識,現今語言課程與所謂「文化課程」仍處於清楚切分的狀態,以華語教學為例,一般華語中心開設之文化課程,多以教授成就文化或民俗技藝為主,最難教與學的交際文化或行為文化則鮮少有系統化教學。2000年時,學者Galal L. R. Walker根據其多年中文教學經驗,提出了「體驗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學觀,主張改變學習觀念,將文化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以情境化的會話演練及學生表現作為主要教學活動,以期培養學習者文化能力,在目標語文化中能言行得體。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級程度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以口語會話教學為主軸,根據體驗文化教學觀發展教學設計,以期為台灣地區華語中心之口語會話課程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學模式,使文化融入語言教學。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體驗文化教學觀及既有教學方式進行文獻探討,設計初步教學模式,接著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結果修正教學設計,最後進行正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教學實施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教學建議:一、教學模式方面:以「情境理解—語言練習—會話表現」模式進行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能力。二、文化融入語言教學方面:分別於詞彙、句型、會話情境三個層次有系統地加入文化討論,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最後以情境化影片輔助教學,能夠有效並具體地介紹文化,對學習者而言最為實用。三、口語會話教學方面:使用情境化的會話演練活動,能將單句語法練習提升至句段層次,並強化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提高學習者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交際能力。Item 僑務委員會華語文教材之文化導入研究(2010) 郭淑芳有效地學習華語文並且正確地運用在不同的情境,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是所有華語文學習者以及教學者共同的目標。在華語文教學的領域中,不論是課程的設計、教材的編寫、課室的經營、教學與評估等各環節都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而好的教學方法若能搭配適當的、豐富多元的教材,相信更能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從僑務委員會的僑教發展方針與策略觀之,該會教材中從過去傳統中華文化的灌輸,到今天因應政治、社會環境的變遷,強化台灣多元主體文化的演變,都顯示著「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然而,「文化」定義如此廣泛難以精確闡述,那麼「文化」的概念如何巧妙地置於華語文教學之中?如何輔助華語文教學?又如何協助學習者掌握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本文即欲探討僑務委員會已出版之平面教材及網路教材,歸納分析現有教材當中有關文化點導入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不足之處,並輔以問卷調查的需求統計分析,期能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有利於未來文化題材方面之華語文教材規劃與開發。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蒐集彙整文化教學相關研究,歸納文化導入華語教學之要素與方法;第三章為文化教學現況調查,以問卷統計方式調查目前華語文教師文化教學現況及需求;第四章針對僑委會所出版之教材進行文化觀點探討,得知僑委會教材文化導入現況;第五章依據前述研究針對文化導入華語文教材的編寫與開發提出建議;第六章總結研究結論,並說明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發展建議。Item 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演為例(2006) 黃香宜中文摘要 關鍵字:文化教學、戲劇教學、建構主義、教學設計、華語教學 建構式學文化,顧名思義是強調主動、互動式地學習創塑文化。這種方式主要是對傳統語言教學的反思,究其因也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發展的嘗試。由於建構主義對社會語境意義的重視,文化教學的重點將放在社會層面,但並不是依循傳統將社會習慣的種種分散片段地「傳授」,而是借用人類學觀念,從言語互動觀察中引導學生建立對目標語的社會的整體面貌,並藉此發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本研究探討建構主義的理念內涵和其對教學的指導原則,將建構教學觀之「知識為主觀建構、社會協調互動為認知發展基礎」觀點應用於華語文化學習上,以其為核心內涵發展教學設計,應用民族誌式的會話觀察架構轉化為文化情境學習單用以培養學習者描述建構文化重點的能力並且以戲劇創作和戲劇表演來促成學習者間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加深華語文化的沉浸;同時為兼顧語言能力的訓練,以實作評量的語言任務單和表演的自評單及檢核表來權衡聽、說、讀、寫四技,接著在華語教室實施,進行質化觀察分析。 實驗結果得到以下結論:1.教學型態改變的初期,滯礙與困難無可避免。2.華語文化教室也可以展現主動與互動建構教學的特色。3.兼具真實性和故事性的文化教學材料值得進一步開發。4.學生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新型態的建構教學。5.接續創作呈現豐富的多元文化色彩。6.戲劇的排練若配合教師入戲更能達到沉浸角色的效果。Item 觀光華語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2005) 金惠淑; Kim, Hae Sook觀光產業目前被視為世界各地的重點產業,除對創造就業機會及賺取外匯具顯著效益外,亦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韓國也不例外。尤其最近訪韓的華語人士急速增加,僅次於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語圈國家成為第二大的旅遊客源地區,因而華語圈國家是韓國觀光產業上的重點國家。 為了接待華語圈觀光客需要培訓專業觀光華語導遊。目前培訓觀光華語導遊機構除了韓國觀光公社部屬培訓機構外,大部分都在專門大學的觀光中國語系裡開設觀光華語導遊課程,培訓符合國家觀光產業以及華語圈遊客需求之導遊。但目前觀光中國語系所使用的教材為主要針對韓國觀光公社施行的國家考試而設計,因此較不適合作為教學之用。研究者因而認為需要設計適合在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教學的觀光華語導遊教材。 本篇論文採用「發展研究法」,結合了「學理探究」與「具體實踐」。進行程序是基於已經預設的教學目的,從實務性的需求出發。進行之初,研究者必須從前人的相關文獻資料歸納分析,求出最能發揮優勢而有效的教材設計原則。 根據上述的研究過程導出七項觀光華語導遊教材編寫原則: 1. 針對性 2. 真實性與實用性 3. 趣味性 4. 整合性 5. 代表性 6. 文化性 7. 對比性 研究者並根據上述原則設計出教材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