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法語語調與法籍華語學習者中介語聲調表現之關聯性(2023) 張雅琄; Chang, Ya-Chuan本研究旨在探究法語語調與華語聲調表現之關聯性,試分析法語語調是否對華語聲調表現造成影響。本研究假設為二:一為法籍學習者在產出華語疑問句時,會傾向以法語疑問句上揚的語調習慣,將句子末字調發成升調。二為在產出華語敘述句時,法籍學習者會傾向以法語敘述句的語調習慣,將句子末字調發成降調。筆者設計一發音測驗分析法籍初中級華語學習者在華語語句的末字調聲調表現。研究對象共9名,2位女性以及7位男性。此發音測驗共28句疑問句以及4句敘述句,測驗進行方式為角色對話,以受試者與筆者對話的形式自然產出測驗語句,筆者擷取對話內容中的32個華語句子進行分析。筆者將蒐集到的語料利用Praat針對各句子末字調音高表現進行聲學分析,並同時對照華語母語者語圖,以此觀察兩者華語聲調表現之異同。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疑問句末字陽平調的末字調正確率最高,且將偏誤聲調發成陽平調的百分比也最高,由此可推斷法籍華語學習者在產出華語疑問句時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可能性大。另外,法籍華語學習者在敘述句末字上聲調的末字調正確率最高,且將偏誤聲調發成陽平調的百分比最高,此與本研究假設之一不盡相符,筆者並不排除與母語語調的關聯性。本研究最後依據發音測驗結果提出針對華語聲調與句調的變化的教學建議。另外,文末提出後續研究展望,提供未來研究者與華語教師參考。Item 韓籍華語學習者對於華語雙唇清塞音之感知與產出研究(2015) 李頭龍; LEE, DUYONG華語清塞音可分為:「不送氣音」與「送氣音」兩種;而韓語清塞音則分為:「硬音」(不送氣緊音)、「平音」(一般被歸類不送氣的鬆音)及「激音(強送氣緊音)」三種。筆者觀察到韓國人所說的華語不送氣塞音常被華語母語者聽辨為送氣音,並且在教授韓語過程中發現,台灣人常把韓語平音聽成激音。據고미숙 (2001) 等前人研究,韓國人會將華語「第一聲」與「第四聲」音節裡的「不送氣塞音」感知為韓語裡的「硬音」,如ㅃ[p*]等;而將「第二聲」與「第三聲」音節裡的「不送氣」塞音感知爲韓語的「平音」,如ㅂ[p或pʰ]等。儘管韓國語音韻學傳統上將韓語「平音」歸類為「不送氣音」,但根據Lisker& Abramson (1964) 等人研究發現,平音之平均VOT比硬音長,且平音位於詞首之VOT比位於其他語境時更長。 故此,筆者推測,韓國人學華語之塞音偏誤可能與韓語平音之VOT值(即送氣長度)有關。 爲瞭解韓國人對華語塞音感知與產出上的中介音情況以及臺灣人對此中介音之反應,本文以30名韓籍華語學習者為對象,進行了三階段的實驗,實驗材料為華語四個聲調的雙唇不送氣塞音ㄅ與雙唇送氣塞音ㄆ之單音節詞。第一階段為感知實驗,研究結果與上述前人之研究相符。第二階段為產出實驗,語料分析發現,部分受試者所讀之華語不送氣塞音之VOT達40ms以上。第三階段請臺灣人聽審上述語料,發現韓國人說華語「送氣塞音」之偏誤率只有0.8%;而「不送氣塞音」偏誤率卻達10.8%(被聽審為「送氣」或「接近送氣」),其中各聲調偏誤率依高低排序為:第二聲(23.3%)> 第三聲(13.4%)> 第一聲(6.7%)> 第四聲(0%)。上述研究結果符合前人與筆者之預測。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筆者建議在對韓國人之華語教學中,應加強不送氣塞音之練習,尤應注意位於詞首及句首之第二聲及第三聲音節,並應注意以韓語硬音概念來學習華語不送氣塞音之優缺點。Item 回應讚美之語用研究: 以台灣人、德國人及德國華語學習者爲例(2012) 韋德名讚美可視爲人與人溝通上的潤滑劑,適當且真心的讚美可以提升人際關係,不過要如何回應他人的讚美更是一門學問。影響回應讚美的因素,個人的文化背景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將針對台灣人、德國人以及德國籍的華語學習者進行回應讚美的對比分析,除了找出兩組母語者回應讚美上的異同之處之外,同時研究華語學習者在回應策略上的偏好爲何。 本文以書面話語完成測驗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的問卷調查法爲語料搜集方式,主要分析讚美主題以及社會變項對於回應讚美的影響力。問卷分爲外表、財物、能力、個性四個讚美主題,並研究場所、自我評估和社會地位三個社會變項。筆者從搜集到的1250筆語料中歸納出16個回應讚美策略,並分爲「接受」、「修正」和「拒絕」三種主類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人與德國人皆傾向於「接受」回應策略,其次爲「修正」以及「拒絕」策略。儘管華語中「拒絕」被視爲常規化的回應策略,但本研究發現台灣人大多數已不採用這樣回應。不過,與德國人的回應相比台灣人還是比較傾向謙虛的回應。分析讚美主題對回應策略的影響發現,僅在針對能力爲讚美主題的情況下,呈現出兩組的差異,台灣偏向「修正」和德國人偏向「接受」策略。除此之外,社會變項對回應策略的選擇也顯出不可忽略的影響,其中自我評估以及社會地位的影響力比場所來得高。德國華語學習者結果顯示,他們反而以「修正」爲主要的回應策略,策略選擇上也比台灣人更謙虛,但還是會有語用遷移的現象。筆者從教材分析發現,德國漢學系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只教學生華語中該用「拒絕」策略回應讚美。如今時代變遷,台灣華語母語者也已大量「接受」他人的讚美,因此在教學應用上,筆者將根據本研究觀察到的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幫助德國籍華語學習者學以致用,除了語言進步之外,也可提高語用能力。Item 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2005) 陳氏金鸞; TRAN THI KIM LOAN漢語聲調對外籍學生來講往往是一個學習難點。越南學生因為母語語音系統中也存在著聲調概念,在學習漢語的開始階段,老師不用費時費力來建構聲調概念。不過,已有聲調概念基礎也不代表不會有聲調偏誤的現象。本論文之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北越學生(18位,代表三個學習階段:初、中、高),研究方法為橫斷性研究,包括問卷調查、訪談和實驗語音分析(聽辨與發音),以中介語理論出發,進行漢、越兩種語言之聲調對比,對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時的聲調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 本論文之研究過程為:(1)問卷調查:進行調查受試者之基本資料、學習聲調時,所遇到的問題及難點;(2)聽辨測驗:越南學生對於漢語聲調之聽辨的正確度以及難易度排序;(3)發音測驗:以聲學分析和華語老師聽辨測驗為依據,找出其發音難點。 結果顯示:(1)單音節四聲難易度順序為:陰平→去聲→陽平→上聲(聽辨);去聲→陰平→陽平→上聲(發音)(2)雙音節難易度順序為:1-2、1-3、1-4…→…4-3、2-4、4-4(聽辨);4-1、1-4、1-2…→…2-2、2-3、3-2(發音)(3)四聲調域:四聲調域比母語者四聲調域來得狹窄。最後基於中介語理論,探討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之成因。 越南學生的漢語中介語系統中,聲調偏誤幾乎是一開始就發生。因此,如何有效減少越南學生偏誤的發生,將是後續研究的重點。Item 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之敘述模式研究(2005) 王慧娟根據Sapir-Whorf假說:人們是依循著母語的規範與習俗,去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而人們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築在其所屬族群的語言習慣上。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的敘述模式,並以母語為日語的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包括漢語母語者與日籍漢語學習者各三十名,以兩組圖片進行口語敘述,並根據受試者語料建立語料庫。再根據語料庫資料,按照詞、句子、語篇的層次,從四個架構來分析漢語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敘述語篇的差異,這四個架構分別為:(1) Halliday(1985)的敘述句動詞及物性過程理論,(2) Labov(1972)的語篇結構理論,(3)敘述人稱,(4)名詞指稱。 研究發現,漢語受試者與日籍受試者的漢語口語敘述語篇,在觀察焦點與敘述傾向上有不同的表現:漢語受試者進行敘述時,著重事件發展與人物行為的動態性描述;日籍受試者則重事件的時空背景,與人或物的外在形象的說明,以及事件發展的最終結果或狀態。日籍受試者在漢語敘述語篇上呈現的敘述傾向,也多少反映出日語的敘述傾向。 由此可知,第二語言學習者傾向將其母語中的敘述模式與習慣套入第二語言中,這也可能是造成日籍學習者敘述表達僵化(fossilization)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日籍學生,漢語教師應瞭解漢、日語間的敘述傾向,提醒學習者以漢語進行敘述時,需轉換敘述的焦點與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