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及粵語攝取類動詞之比較研究—以「吃」/「食」及「喝」/「飲」為例
    (2024) 梁嘉恒; LEUNG, KA HANG
    本研究針對華語及粵語中的攝取類動詞「吃」、「喝」及「食」、「飲」的多義性及義項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兩種語言在這些常用動詞上的義項差異及相似性,從而填補現有研究中對粵語動詞多義性分析的空白。本研究利用「中文詞彙網路2.0版」及「華語文COCT口語語料庫2021版」分別作為華語的詞義及語料來源,而粵語部分則分別參考了《粵典》(words.hk)及「漢語共時語料庫」。在理論基礎方面,本研究採用了歐德芬(2013)的多義詞義項區別性理論作義項之區分,再輔以MARVS (Module 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探討不同義項的事件結構。研究分析顯示,華語「吃」和粵語「食」均具有18個義項,兩者在原始義項上相同,均為「進食義」。根據語料庫在各義項的比例,在兩種語言的日常語言環境中,同樣的義項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作直接替換,但部分相同的義項在使用上存在差異而導致不能直接替換,甚至其中一種語言沒有能對應義項的情況。華語「喝」及粵語「飲」則分別帶有7個及10個義項,其原型義項均為「飲用義」,兩者義項間的關係與上述一樣,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作直接替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儘管華語和粵語在某些義項上保持一致,但由於文化背景和隱喻機制的差異,導致了義項發展和使用上的變化。例如,粵語「食」可以表示「袖手旁觀」的概念,其源自於一則花生牌子的廣告口號;而華語「喝」則延伸出了「喝西北風」的用法,但在粵語則是以帶有「吸入義」的「食」作表達。研究最後以語料庫中的語料分佈為根據,提出雖然上述詞彙帶有不少義項,但在日常情況下,「吃」、「食」或「喝」、「飲」之間的可替換性概率非常高。
  • Item
    韓國大專校院中國語文相關科系之發展現況與影響因素探究
    (2020) 梁允禎; Yang, Yun-Jeong
    韓國與中國從地理及人文、歷史方面來看,都有著很深的因緣,早期自1945年韓國高等教育的「中語中文系」多偏向於文學和語言,但目前中文相關科系已經發展為多樣化的學科領域,也包括偏向實用型的區域研究類及教育類的相關科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韓國全區的高等教育階段的中文教育相關系所的設置及其類型,因此透過文獻蒐集、系所分類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分析了韓國全區高等教育的的中文相關系所及設置內涵,以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經本研究調查,韓國全區361所大學裡有143所大學設置了158個中文相關系所,其中包括四年制133個,二~三年制25個。大的學門分類為四年制:人文類、社會類、教育類,其下課程分類分別為語言.文學、地域學、貿易、語言教育;科目分類為中國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外交,中國貿易,中文教育。二~三年制學門分類為:社會類、其他類,其下課程分類有地域學、觀光、其他;課程分類則是中國經濟、觀光及其他(醫療)。 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會隨著時間的更迭而有所不同,經過研究後得知下列幾點具體的分析結果:學生學習中文之目的從純粹興趣及文學取向,逐漸改變為實用及語言取向。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也從文學專業轉變為偏重語言的實用性教學。跟語言相關的課程會採用中文來教,與閱讀理解相關的課程會因應學生中文程度而採用韓語教學。經過四年養成教育的學生大部分還是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目前的中文教材還尚未能完全符合學生及市場的需求,可以再往更實用的方向進步。目前韓國最熱門且受歡迎的中文相關系所,還是偏向實用性強的「中語中文系」、「中國學系」、「中國通商系」等。而未來針對韓國中文的發展趨勢與走向部分,雖然中文熱目前在韓國雖已不是高峰,但還是有其必要性及需求性,只是中文不再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各門專業的基本外語能力之一,建議未來學生若欲進行中文學習時,可採一個主要專業為主,中文當成是為輔的工具,這樣便能更具有競爭力。
  • Item
    泰國漢語教學課室經營之探討-以曼谷某高中為例
    (2010) 陳 玲; Chen Lin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參與的研究』之方式,對泰國曼谷某高中學生學習漢語的情形進行研究。 青少年正值人生中一個過渡期,在生理、情緒和社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不似成人認知發展成熟,有清楚的學習動機與目標,也較能自我控制情緒。因此青少年的教學方式,應該有別於成人,不能以成人層級的方式一成不變地套用。青少年漢語課室教學與成人最大的分別在於需要常規輔導。 本研究主要以多元智慧理論來經營課堂教學,並依據青少年特質規劃常規輔導策略。以某高中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習漢語動機;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編擬教學大綱進行漢語教學試驗;並探討青少年學生對多元活動式的漢語教學以及常規輔導之反應的『質性研究』。由研究者設計融入多元智慧理論的漢語教學活動,並擔任實際教學者,進行一學期的教學行動研究。 課室經營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清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喜好、個性等等,才能因材施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該校青少年活潑好動,順著其樂天無憂的特質,規劃上課節奏,師生和樂一堂,往教學目標邁進。 歸納研究所得之結論是: 建立簡短明確的教室公約、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將學生分組、實施雙語教學、排除情感屏障以免成為學習阻礙、課堂教學活動多元化。本研究最後根據教學試驗提出省思與建議,供日後相關的教學與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