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與「只有」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之語義、語法及語用探究
    (2021) 楊之綾; Yang, Chih-Ling
    華語關聯詞語包含連接詞、副詞和短語等,扮演連接語句和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呂叔湘、朱德熙,1952)。其中,關聯連接詞可以連接單句中的句法成分和分句,不但使前後分句的關係更為緊密,增加段落與篇章間的連貫性(Halliday& Hasan, 1976),還能提升訊息整合與閱讀理解的效益(詹益綾、柯華葳,2010)。 奠基於學者們過去的研究,本研究融合語義、語法和語用三層面分析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與「只有」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探究四個詞語的歷時語義和語法化演變過程,再透過真實語料瞭解其在句子中所表現之語法結構,如常見搭配詞等,最後以問卷探求「只要」、「只有」、「如果」與「要是」在語境中表達的語用功能,比較條件和假設關聯連接詞的語用功能是否有所差異,期待本研究能提供華語教材編寫和教學時的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語義層面中條件關聯連接詞「只要」和「只有」最初為詞組「副詞+動詞」,受語境、搭配副詞和大量地使用而演變為今日的條件關聯連接詞,分別表示充分和必要條件關係,而假設關聯連接詞「如果」與「要是」中的單詞最初即具假設義,受雙音節連接詞和使用慣例化的影響,語法化為今日常用之假設關聯連接詞;就語法層面而論,關聯連接詞的常見搭配關聯副詞為「就」與「才」,其中假設關聯連接詞常以連接詞「的話」標示出假設條件,本研究也統計了條件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和常見搭配副詞的比例,支持前人提出之「條件在前,結果在後」的句法順序(Comrie, 1986; Diessel, 2001);就語用層面而言,華語母語者認為「只有」句中條件達成難度高於「只要」,但卻難以區辨「如果」和「要是」語氣強弱和主客觀差異,故可知兩者的語用功能相近。
  • Item
    現代漢語「並」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11) 林吟聯; Lin, Yinlien
    本文根據Halliday(1985,1994)的語言後設功能「概念、篇章、人際」檢視「並」在語義、篇章及語用的功能。「並」的歷時演變符合語法化的存變、歧變、保持及滯後原則,「並」的字源義「竝」(表「兩人並立」)歷經語法化後仍殘留原義。本文根據現代漢語工具書及語料庫驗證,釐析出現代漢語「並」的核心語義為「聚列」。在不同語境,「聚列」為原義「合併」殘留之隱喻義,另透過泛化、推理機制有「概括陳列」義,後接否定的「並」有「反預設」義,可標示事件本身和心理預期的顯隱並呈性,在現代漢語中以「並」的「遞進」義最為突顯。在語法方面,連詞「並」後接肯定形式,連詞「並」後的主語省略為一隱主語,另發現連詞「並」亦可出現在主語之後的句法位置。 在篇章層面,連詞「並」主導同極值的順接,前後語義關係以正添加為主。連詞「並」可擔任前後景分界點。此外,副詞「並」的關聯詞搭配以「但……並不……」、「並不……而……」的出現率較高。 在人際層面的語用功能以情態副詞「並」後接否定形式所表示的反預設功能為主。在會話方面,「並」後接否定形式具有會話修正功能,而此種修正可由說話者或受話者發起。「並」的情態符合評價情態下的心願系統與預料系統之背離用法。「並」後接否定形式在語用上符合關聯理論,需靠語境中顯性或隱性預設來推導「並」的反預設內容。在語用上,「並」的反預設出現在當説話者認爲所說的話可能與聽話者的預設有所不同時,具有釐清說話者觀點的功能。 基於上述不同層面檢視,本文提出教學建議和教學活動設計,供華語教學參考。
  • Item
    現代漢語複句分類與關聯詞語教學--以「而」為例
    (2008) 洪慎杏; Hong, Shenhsing
    「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上一直是個難點,但現行教材對於「而」之說明都未能滿足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需求。為了根本解決關聯詞語之使用問題,需先從複句語義關係著手。因此本研究從漢語複句連接之語義關係出發,進而探討現代漢語連詞「而」所連接之語義。本文首先主要參考Halliday(1994)之複句分類,將現代漢語複句連接語義分為五類:添加(additive)、擇一(alternative)、轉折(adversative)、因果條件(causal-conditional)、時間先後(temporal)。接著以此為本,探討現代漢語中關聯詞語「而」所能連接之語義,包含添加(additive)、轉折(adversative)以及因果(causal),若從篇章層面來看,「而」之功能為對比標記(contrastive)以及話題轉換點(topic shift point)。最後,根據鄧守信(1998-2003)等之教學語法總則,提出現代漢語「而」之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