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中級華語會話教材之設計—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
    (2009) 黃惠莉
    俄語背景學習者,除了母語為俄語的俄羅斯學生,還包含語言系屬與俄語接近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學生,他們於本國的華語學習缺乏目標語環境和母語師資,現有教材又有老舊、缺乏針對性等問題,說明其對新編華語教材需求的迫切。本研究旨在透過俄漢語言的對比分析,尋求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之華語對比型教材的可行途徑,作為本研究發展對俄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與提供編寫相關教材之未來方向。 本研究主要採「發展研究法」,參酌漢俄兩語言的對比分析成果及其在教學應用之研究,並結合會話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原則等,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透過對俄羅斯等三國華語教學現況的剖析,以及訪談俄語背景學習者和具對俄華語教學經驗的教師,瞭解師生對教材之需求與建議,歸納出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設計之整體方向,最後進行教材設計範例。 研究過程中,發現針對俄語學生之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設計應注意下列幾點:一、掌握漢俄語言和文化對比的差異性;二、遵守教材編寫原則,包括科學性、趣味性、針對性、實用性、合作性、真實性六項原則;三、會話教學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還應培養學生理解掌握語用規則、功能項目、文化知識等,符合交際情境,並注重語言交際的得體性。 本研究認為未來應加強對比型教材的發展與完善相關理論研究,充實華語教師對各種母語及文化背景學習者的認識,將有助於提升整體華語教學效率與成果,增強台灣於華語教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Item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009) 吳珮華; Pei-hua Wu
    本論文以日籍學生「會」的中介語做為研究材料,從日語母語以及華語教材可能影響學習者中介語的假設為出發點,對比「會」在漢語及日語的用法有何異同;以解釋學習者遺漏「會」或誤用其他能願動詞(如:要、能、可以)的導源。 漢日語語料的對比結果發現:日語動詞變化可涵蓋「會」的語義。表能力時,以可能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會/能~)、「~できる(dekiru)」→(會/能~)或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會/能/可以~)呈現;表未來行為則以原形「~る(ru)」、禮貌形「~ます(masu)」敘述,此形式概念為漢語一般動詞,轉換時易缺少「會」的可能義與突出焦點之功能。 其次,分析日籍學生「會」的書面語料,發現教材對「會」詞性及語義解說易造成錯序、誤代的訓練遷移現象,如:「*她再會來一次。」。日籍學生尚有三種系統性的中介語形式:○1「會」的遺漏;○2「會」與表行動完成的「了」合用或誤代,及○3「會」的添加。基於上述特徵及對比結果,再進行翻譯問卷的收集,以評估偏誤來源為母語影響的可能性。 問卷結果顯示日籍學生中介語的來源受母語的影響甚大:由於日語為表現時制(tense)的語言系統,動詞原形「~る(ru)」、禮貌形「~ます(masu)」、過去形「~た(ta)」,造成「會」、「了」合用的合理性;且日語副詞「きっと(kitto)」(一定)出現時,常省略「會」標記態度、調節肯定語氣的功能。 理解偏誤可能的肇因後,本文提出教師在教學時可注意以下幾點:○1不同情境及帶有語氣副詞「一定」、「說不定」下,理解「會」的語用功能;○2釐清「會」與「了」的搭配限制,說明能願的未來時制與動作完成時制的衝突;○3能願動詞類詞語的語義區分練習(如:會、能/可以;會、要);○4結合語法規則進行語序教學(如:動介詞不能連接「會」、部分副詞不能修飾「會」等),使學習者對能願動詞間的辨別與其功能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