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語法塊」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以「了」為例(2022) 張祐齊; Chang, Yu-Chi本研究基於線上互動語料的觀察,提出「語法塊」作為一個包含語言結構、意義、語境資訊「整體概念」的教學語法單位,說明「語法塊」和語言結構、語境、語法功能的關聯。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線上互動語料,以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探討「語法塊」是否更適合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並可避免使用「語法點」作為教學單位所衍生的問題。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用在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上,可以提供學習者漢語語法的各語言平面資訊,解決學習者的理解困難,並幫助其在自然對話中使用該語法。本研究以漢語語法「了」為例,從高級程度華語個案學習者收集了共計九次課堂,時長約十二小時中介語語料中,觀察學習者對「了」的「語法塊」習得歷程,研究其語法難易、語義認知、教學排序等第二語言的語法習得上的問題。並提出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符合三項前提:一、語境前提:「語法塊」在特定語境有對應意義;二、結構前提:「語法塊」的共現頻率高、黏著性強;三、第二語言習得前提:「語法塊」可以與學習者母語的概念對應。本研究更對照教材中所收錄的「了」相關「語法項目」,總結出五個用以評估教材描述是否符合學習者二語習得需求的具體指標,分別為:一、對語言結構的說明;二、對語言基本語義、語言功能的說明;三、是否提供典型例句;四、對使用語境的說明;五、提供對應的外語翻譯或外語說明。Item 韓籍學習者習得現代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研究(2009) 李正民; LEE JEONG MIN本文從韓籍學習者於漢語否定詞的偏誤分析與跨語言對比分析的研究結果著眼,探討華語教材的漢語否定詞解釋現況,並建立基於教學語法理念的教學要點,以便增強教學語法的針對性與功能性。 本文檢視鄧守信(1974)、劉月華等(1996)、郭銳(1997)等學者從動詞語義功能、句法結構以及時間概念的角度提出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不同。其中,本文採郭銳(1997)的現代漢語時間概念與否定詞之關係,藉此建立劃分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架構。 本文以跨語言對比分析(cross-linguistic contrastive analysis)作為核心研究方法,即基於動詞語義功能、句法結構以及時間概念設計問卷,針對初、中、高級韓泰籍學習者進行問卷量化分析。具體而言,本研究以韓籍漢語學習者113位為實驗組;泰籍漢語學習者89位為參照組;台灣本籍生51位為標準組。而中國大陸本籍生15位為另外一組,主要在觀察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差異。為了提高分析的客觀性,在問卷裡個別設計了測驗語言運用(performance)與語言能力(competence)的項目。最後,按照調查的結果,算出動詞語義功能、句法結構以及時間概念的統計數據。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透過偏誤分析與跨語言對比分析驗證,漢韓語之間表達時間概念的不同是否影響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否定詞之過程。尤其是根據韓泰籍受試者的研究結果,算出韓泰籍受試者之間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藉此探討韓語時間概念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現象。 本實驗結果呈現,在時間成分上的顯著差異多於動詞語義功能與句法結構。此結果支持本文的假設,即韓籍受試者習得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的過程中受到漢韓語之間表達時間概念之差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