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現代漢語「下」的語義分析
    (2010) 陳茵珮
    雖然過去對現代漢語方位詞的多義性研究受到認知語言學家G.Lakoff(1980, 1993)、M. Johnson(1987)、R. Langacker(1987)、Z. Kövecses(1987) 等人啟發已取得豐碩成果,然而對於現代漢語「下」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動後成分「下」的語法意義至今仍有爭議,並且,多數研究忽略不同語法範疇間深層的語義連結,以至於基本語義與引申意義的界線不明。 基於上述,本文從認知語義觀點重新檢視過往對現代漢語「下」的語義研究,藉由Langacker(1987)提出的atemporal relation與process relation架構,將「下」的語義區分為靜態關係與動態關係兩大語義系統。嘗試從認知語義角度,以認知語言學的若干理論包括形象圖式、隱喻、轉喻、理想化認知模式等描繪方位詞「下」的多義現象。並採用呂叔湘(1951)與鄧守信Teng(1977)的架構界定動後成分「下」的語法範疇,以失去詞彙意義的動後成分為「動助詞」,並探討動助詞「下」的語法意義及其語義特徵。此外,還描繪兩個語義系統間的內部連繫,揭示兩者之間詞類轉換的認知機制,最後在此根基上探討其相承的延伸語義。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首章是緒論,闡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架構;二章為歷來相關文獻的介紹與整理;三章以形象圖式理論考察方位詞「下」的基本方位意義,並從中分析方位詞「下」各種義項之間的遠近關聯;四章則依次分析動詞「下」、動後成分「下」的語義特徵,描述內在的語義連繫,其次揭示從方位意義到動態意義之間語義演變的認知基礎;五章接續討論「下」的延伸意義與其間運作的認知過程;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相關研究限制與建議。
  • Item
    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
    (2007) 邊琯植; Byun, Kwan-Sik
    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初探 ─ 以韓籍學生為列 ─ 現代漢語「到」字是表達「終點」(goal)時所經常使用的詞素(morpheme),本文將現代漢語「到」依據詞類分成「動詞」、「介詞」與「動助詞」等三類。 動詞「到」屬於不及物變化動詞,它在句子裡擔任主要動詞時支配「受事」(patient)名詞,並且還可以帶表示「終點」(goal)的名詞。動詞「到」表示擔任「客體」的受事名詞會與擔任「地標」的終點名詞接觸(contact)。 關於介詞「到」的詞類劃分問題,有許多學者早就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了。「到」也不是例外,語言學家還在爭論有關「到」的詞性劃分問題。主要爭論內容是「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是否介詞。本文以介詞的句法特點為標準,將「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歸納為介詞,介詞「到」在句中擔任引介終點格的任務,介詞「到」不但可以引介空間終點以及時間終點,還可以引介心理或抽象的終點。 過去許多研究者將動詞後置的「到」視為補語,本文將動詞後置的「到」分成介詞與動助詞。所謂的動助詞指的是動詞之後的詞,表示動作勢力對客體所產生的影響。身為動助詞的詞義因逐漸虛化而脫離實詞義,仍保留的部分語義,即說明該動作勢力所產生的作用或狀態。動助詞「到」位於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完結。此外,與目標動作動詞連用,還可以表示動作達成目標。與受詞動作動詞連用之後,可以表示偶然性以及被動。 接著,透過漢韓對比分來預測和解釋現代漢語「到」對韓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難。最後,藉由本文現代漢語「到」的語義和結構分析內容、漢韓對比分析結果提出「到」的教學排序。
  • Item
    現代漢語動助詞之語義與教學
    (2005) 黃琡華; Huang Chu-hua
    本文探討的動助詞有九個「上、下、起、出、開、到、走、掉、住」,主要是依循鄧守信(1977)及陳怡靜(2004)的架構發展而來。鄧(1977)首先提出漢語中的”verb-particles”,以傳統所謂的趨向補語「上、下、起、開」與結果補語「掉、走、住、到」為討論對象,認為這八個是「動助詞」,並指出其核心語義特徵。本文則進一步從語料中,找出與動助詞搭配的動詞的語義特徵,並為動助詞的語義進行次類劃分。同時站在教學的角度,提出教學上的排序與建議。 本文第一章闡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之範圍與限制。第二章則針對「動助詞」的功能和語義探討,並重新檢視過去相關的研究,並提出不足之處,作為本文發展的重點。第三章是本文重心,筆者從語料中分析這九個動助詞跟不同動詞搭配時的語義變化,並進行次類劃分。動助詞的語義項雖已虛化,但皆從其基本語義延伸而來。而第四章是從第三章發展而來,探求動詞與動助詞的搭配關係,本文認為動助詞的語義受制於動詞語義。第五章則將三、四兩章的分析落實到教學上,討論「動助詞」在教學上的一些考量因素,並提出「動助詞」的教學排序建議,以及建立教學語法之架構。第六章則對全文做一結論並提出對相關議題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