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以體演文化教學法與學習策略為導向設計之近義副詞教學
    (2020) 陳品錡; Chen, Pin-Chi
    現代漢語詞彙中,副詞屬較為複雜的詞類,其意義較虛空,用法又常涉及語義、句法及語用等,因此,對於學習者來說有相當的難度。近義詞亦為中文學習者的詞彙學習難點之一,也應視為教學重點。然而「副詞」與「近義詞」的教學研究與辨析雖不少,但「近義副詞」於過往教學設計的討論甚少。本研究欲填補此研究空缺,調查中高級以上中文學習者的常用近義副詞偏誤為何。首先,從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挑出近義副詞組,再以中研院詞頻檢索系統篩選出詞頻高的近義副詞組。從中進而以詞頻高的前二十組近義副詞為設計試題,調查出中高級以上學習者錯誤率最高的三組近義副詞,作為教學設計之目標。 除詞彙偏誤外,中文學習者在語言文化表現上的不適切性亦是問題之一。成功的語言學習應是學習者能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得體、自如地運用目的語與目的語國家的人交流。為使學習者能得體自如地運用中文,本研究遂應用吳偉克(Galal L.R. Walker)教授所主張之「體演文化教學」設計近義副詞教學,以台灣中高級以上中文學習者為對象,重視學習者學習需求,並融合學習策略入教學,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意識,提高學習成效。 以體演文化教學觀與學習策略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提高了學習者之常用近義副詞的掌握度,學習者對於此教學設計亦給予正向回饋,肯定此教學設計之價值。
  • Item
    漢語為二語學生補償策略於不同學習任務中的使用情況
    (2020) 謝乙仙; Hsieh, Yi-Hsien
    研究者針對華語學習者使用之補償策略做研究,探討學習任務和補償策略 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中觀察不同學習成就(高、低分組)華語學習者分別在以讀寫 為主的學習任務、以溝通目的為主的學習任務和紙筆考試任務中,使用補償策 略之差異。補償策略意即當學生碰到自己中文程度不足以應付當下的語言任務 時會採取的策略,以彌補自己語言水平和目標之間的距離,例如直接向對話者 提問或是結束當前話題。 為更全面地分析補償策略之類別,研究者以 Oxford(1990)所編寫的 Strategy Invent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 中的補償策略為本,透過量化的方式發展 「漢語二語學生補償策略使用問卷」,並採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建立其信度及 效度。本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上述問卷、課堂錄影及訪談的方式搜集資料,兼 具量化及質化兩種研究方法切入。24位受試者分為「以讀寫為主的學習任務」 和「以溝通目的為主的學習任務」兩組,其中再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且均接 受期中考試。一方面以量化研究法分析學生補償策略使用之頻率,另一方面以 質化研究法觀察學生在有無教師幫助的情況下,補償策略使用的原因及想法, 試著了解學習任務、學習成就對華語學習者補償策略的使用是否有影響,以此 提出未來教學建議,並彌補目前的研究不足。 實驗結果發現,低學習成就組常碰到需要以前後文來猜測的情況,但大多偏向於使用保守策略和轉換回母語的策略,因此未來教師在針對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教授補償策略時,宜增加教師呈現、示範,學生練習的步驟。高學習成就組則是有強烈的溝通意願,然學生較不願意當下馬上提出自己的問題,有時甚至放棄自己說話的權利,可增加學生策略使用練習和自我評價,加強學生向他人求助的意願。
  • Item
    捷克初級華語學習者的漢字學習策略研究
    (2017) 葉愛蓮; Zahradnikova, Michaela
    本研究以捷克初級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與學習者日記紀錄分析漢字學習策略的三個領域:第一、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分析漢字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與學習者對策略主觀效用的看法;第二、使用質化研究分析學習者在背生字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記憶技巧;第三、探討多元智能(Gardner, 1983, 1999)與學習策略之間的關聯。最後,基於研究結果,本文提出適當的策略教學建議。 其一,從漢字學習策略使用頻率來看,重複寫字、利用字的故事與拆解漢字結構為基礎的聯想策略,亦為最常用的記憶策略。自我測試與自製字卡為最常用的複習策略。另外,常看的、喜歡的與不好學的漢字最容易回憶。學習策略的主觀效用與使用頻率之間存在正向關聯性。 其二,記憶技巧內容分析顯示,記憶巧內由十個基本技巧組成,技巧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其中利用偏旁部首、故事與圖像為最常用的技巧。研究分析也顯示組塊化、意義化與訊息連接三個現象。 其三,使用統計分析觀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間的互動可發現,其關聯性難以使用多元智能理論解釋,因此本理論不適合用於提出學習策略個體化建議。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本文提出捷克漢語初級學習者在學習策略方面的建議,並為華語教師提供教學建議以及為實驗之漢字課程的改善建議。
  • Item
    二語學習策略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2018) 黃彥辰; Huang, Yen-Chen
    本研究為結合「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之教學設計研究,旨在透過「ADDIE教學設計模式」設計與進行華語為二語學習策略教學實驗,透過學習策略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意識與選用,藉以提高其語言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在臺灣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之華語二語研究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首先先進行需求分析,透過學習策略量表施測和訪談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使用情形和學習情形,再依據學習者的需求設計六次學習策略教學活動。本次教學實驗共有六次策略教學活動,每次活動皆以Oxford(1990)提出的六大類語言學習策略中的一種學習策略為主題,分別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後設認知策略、情意策略、社交策略。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本研究再次進行學習策略量表施策與訪談,以分析學習者在學習策略教學活動後策略意識和選用之變化,並搜集學習者對於策略教學活動之回饋。本研究發現,學習者在參加活動後的策略使用均值較參加活動前的策略使用均值高,且具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學習者在策略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策略,使用均值提升之數值皆高於未出現在策略教學活動中之策略均值;根據研究者的教學觀察及學習者的回饋,策略教學活動若與學習者的學習材料、情形緊密結合,能協助學習者將學習策略直接應用於平常的學習中,可以提高學習者策略使用頻率;而學習者也認為策略教學活動能夠使其更了解學習策略及其應用方法,並提高其策略意識。
  • Item
    韓國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以在台韓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2005) 張皓綾; Chang Hao-Ling
    本文之研究旨在以「閱讀」及「寫作」之心理認知歷程為基礎,透過對於就讀大學,並以中文為專業主修之韓國大學生,有關學習中文「閱讀」和「寫作」歷程與策略的問卷調查,進一步分析其中文閱讀與寫作的學習需求,再配合應用之教學策略,對於中文專業寫作教學,進行有效且合適的教學設計。本文之內容共分為五章,茲概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兩部分。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探討有關「閱讀」與「寫作」的心理認知原理與歷程的相關文獻資料,以做為中文寫作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之一。 第三章透過十位以中文為專業研究的韓籍大學生,在有關中文「閱讀」與「寫作」學習經驗與策略問卷調查的結果,及實際中文寫作所犯的錯誤,分析受試者在中文閱讀與寫作上,所採用的策略、經驗過的困難、問題,以及需要教學協助問題,此部分為中文寫作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之二。 第四章以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結果為基礎,為專業中文「寫作」作一可行的寫作「教學設計」。包含「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選擇與運用」、「教學活動的進行」及專業中文之「寫作」學習與教學策略等。 第五章「結語及展望」,從「教學預期之成效、評量與檢討」、「教學設計具體及預期執行難點與限制」及「研究展望」三部分,為全文作一總結。本文最終之研究目的,期望對於韓籍學生的專業中文寫作教學與學習,提供合適可行的教學設計及策略,使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在漸進式的教學中,能夠獲得顯著的成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