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中文求職信之語步與後設論述分析及寫作教學應用
    (2021) 方資閔; Fang, Tzu-Min
    求職信為求職者夾帶個人履歷與相關應徵資料寄送至招聘單位的信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讀者通常對求職信的內容和格式有既定的期望,形成求職信的語體慣例。語步分析為剖析語體的研究工具之一,透過語步分析可釐清言談社群的成員如何逐步實現語體的溝通目標,幫助學習者掌握求職信的寫作規則。此外,應徵者為在信中突顯個人優勢,爭取面試機會,往往會使用一些修辭手段嘗試說服讀者,後設論述分析有助於了解母語者如何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讀者進行互動。然而,目前中文求職信的語言學研究較為缺乏,多將其視作應用文討論及教學,因此本文擬分析中文母語者所撰寫的求職信語料,檢視其語步與策略結構,並觀察後設論述標記的使用情形,再將語步分析和後設論述分析的結果進行交叉研究,探尋兩者間的關聯。本文選取40篇中文求職信範本,經過語步分析歸納出一個含稱呼、表明致信目的、提供適任論據、提及夾帶文件、禮貌結束信件、祝頌語以及署名七個語步的架構,其中除了「提及夾帶文件」與「祝頌語」為可選語步之外,其餘皆為必選語步,而「表明致信目的」、「提供適任論據」、「禮貌結束信件」三個語步可再分出數種策略。在後設論述方面,中文求職信採用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遠多於交互式後設論述標記,顯示應徵者在撰寫求職信時,相較於篇章的組織編排,更注重與讀者的交流。此外,研究也發現語步和後設論述標記之間存在對應關係,每個語步展現出對特定標記的使用偏好。本文最後將研究結果應用於中文求職信的寫作教學設計上,並提出教材範例與教學建議,盼能充實商務華語的內容。
  • Item
    華語學術寫作的說服策略分析與教學應用
    (2020) 紀孫澧; Chi, Sun-Li
    學術寫作的結果與討論章節中,作者需呈現客觀結果並加入主觀解釋,以說服讀者接受其新學說,目前已知研究者經常運用後設論述標記作為組織文本、調整確信程度的策略,文獻也證實,此策略能有效提高說服力。在後設論述標記的分類中,示證、強調與模糊標記被認為是能提高文本說服力的標記類別。西方學界相關研究眾多,但華語領域中對後設論述的研究仍有發展空間。後設論述標記經常受到語言、學科、論文章節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擬分析華語的政治、經濟、文化期刊論文語料,以檢視結果與討論章節中標記的形式、功能、學科差異及分布情形,另亦設計語感實驗,調查母語者對於標記的語感,以證實標記能有效提高說服力。 本研究語料皆取自科技部所認可的政治、經濟、文化期刊論文,每個學科選擇20篇論文,共計60篇論文。透過語料分析,本文歸納出示證標記具有引用學者、引用觀點與表明立場的功能;強調標記可以強調命題程度與命題真實性;模糊標記則可以緩和力度、保留變動空間。實驗結果顯示,強調標記、模糊標記的分布情形在三個學科中大致相似,僅示證標記在數量分布上有顯著差異;實驗數據亦顯示示證、強調標記皆能有效提高命題說服力,但模糊標記中標明緩和、變動程度若過高,可能導致命題說服力下降。本文以前述研究結果進行華語學術寫作的教學設計,期能提高學習者以示證、強調、模糊標記作為說服策略的應用程度。
  • Item
    華語第三人稱回指分析--以母語者與英、日語背景學習者為例
    (2013) 吳佳容
    華語話題鏈以主題之連貫作為銜接手段,主題延續性之強弱將影響第三人稱回指詞於篇章中之選用。然而從教學出發之研究尚且不足,使華語教師經常發現中級學習者雖已有足夠的詞彙量,但組織篇章時常有「代詞過多」、「零代詞不足」的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從語言類型出發,探討語言以零代詞回指為主的華語、日語者,及代詞為主的英語者,其第三人稱回指詞於華語話題鏈中之表現為何。 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共有60位,分為華語母語組、英語背景學習者、日語背景學習者組三組。學習者組中,包含中、高級學習者各10位。日語組是英語母語者的控制組,而華語母語組則是分析華語回指的基準組。研究流程包括(i)請60位受試者看影片後寫500字摘要,接著(ii)計算第三人稱回指詞使用的比例,最後(iii)分析話題鏈和第三人稱回指詞之關係,從而探討華語第三人稱回指詞於不同母語組間的差異。 由第三人稱回指比例及話題鏈組織方式發現,中級學習者有代詞過多、零代詞不足的問題,其原因為話題鏈長度過短為1-2小句,因而需要不斷重提代詞而減弱話題延續性。高級學習者之代詞及零代詞比例較接近母語者,其話題鏈長度多為2-3小句,但因話題鏈主題延續性不穩定,使零代詞比例仍低於母語者。 本研究根據上述學習者之話題鏈組織問題,搭配華語母語者話題鏈中第三人稱回指詞之使用原則,根據不同程度之學習者設計話題鏈教學活動。
  • Item
    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
    (2008) 孫懿芬
    美國近年研究發現教育制度內的外語教育不符合傳承語言的學生(Heritage Students)的需求,他們受到了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和文化的薰陶,具有不同於一般外語學習者的能力。因此,近年針對傳承語言學生的教學方式及內容逐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華語在美國亦屬於傳承語言,很多華裔學習者的語言背景可能是他們在校學習華語文時的助力,也可能在現有的教學制度及教學模式下成為他們學習的阻力。如何善用華裔學習者已具備的語言能力優勢,透過適性的教學模式,來迅速提升他們整體語言能力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是以具備聽說能力,卻不會讀寫的華裔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的行動研究。旨在針對這些華裔學生特殊的閱讀和寫作需求來設計最適合及最具成效的教學課程。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華裔學習者的特徵及學習困難蒐集資料並分析,接著依照分析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的結果設計教學課程,最後再以符合華裔學生需求的課程進行教學實踐。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施,本研究根據教學成效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一、在語言知識的教學方面:1.有系統的教授六書、部首、部件等知識,以幫助學生運用這些策略記憶漢字。2.閱讀結合寫作同時教學:在語言課上融入經過設計的閱讀教學策略,並隨時反覆運用這些策略。閱讀輸入後,以寫作來呈現個人學習心得,同時檢測其語言輸出能力。二、以電腦科技輔助教學:以電腦可反覆練習和多元化特性來設計適合不同學習者的內容,同時培養學生使用電腦產出之能力。三、整體語言實踐方面:採任務型活動教學,以語言任務來擴大學生語言的使用範圍,由消極的認知學習到積極的整體能力表達,達到學習語言與人溝通的最終目的。
  • Item
    美國AP中文考試和IBDP語言:B口說測試之中文圖文轉述能力教學策略研究
    (2019) 李旻臻; Li, Min-Zhen
    本研究以美國AP中文課程(Advanced Plancement, 簡稱AP)與IB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IB)之大學預科(Diploma Programme, 簡稱DP)中的語言B:中文課程作為依據,分析、統整此兩大語言測試中圖文寫作與圖文口說測驗題型,進行題目分類,並提出圖文轉述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以及訪談法,蒐集2007年至2017年美國AP中文考試的圖文寫作題型,以及選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中中文B學習指導》書中,針對IB-DP語言B:中文普通課程測驗之個人口說活動─圖片描述練習題附圖進行分析。依照圖片結構、主題及包含內容進行歸納統整,並比較兩項語言課程測驗規定之能力等級差異,分析出圖文寫作及圖文口說測驗時所需的語言技巧,進一步擬定圖文寫作與圖文口說之教學策略。最後透過訪談法,對三位對於AP與IB-DP圖文轉述題型有教學經驗的海內外華語教師進行訪問,本研究將針對圖文寫作與口說常見的教學議題進行提問,請專家學者根據其專業與資深教學經驗作為達說明,並且與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做結合─幫助教師與學習者在未來準備AP或IB-DP中文測驗時,對於圖文轉述的試前訓練有相關的學習策略可提供參照。
  • Item
    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7) 陳思蘋; Chen, S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是否對學習者之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有所提升。本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以9位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於15週正式語言課程中,進行5次與正式課程結合之心智圖融入寫作之實驗教學。實驗進行期間所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量化工具客觀印證研究結果。歷程中所使用的量化工具為「寫作興趣量表」與「作文評定量表」;質化部分的資料則包括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分析、訪談紀錄等。以上資料經由彙整、分析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寫作興趣量表」所得之總分有顯著提升,證實寫作前藉由心智圖構思、選材,確實能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與焦慮感,提升其寫作興趣。 二、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作文評定量表」所得之總分及「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之分數皆有顯著提升。 三、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教師與學生可將每次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出討論,經由反思,於下一次的課程中修正教學方案。 四、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而逐步修正的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之策略(流程),有助於掌握參與本研究學生的寫作過程及需求,以提供適切的協助。 五、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但心智繪圖的品質與寫作能力並不是絕對相關的,有些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畫心智圖也能 寫出不錯的文章。 最後,筆者者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及其教學應用
    (2015) 林怡秀; Lin, Yi-Xiu
    本研究以跨語言視角討論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及篇章結構。部落格為網路語境中之新興敘事體裁,廣泛運用於寫作教學。由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影響其語言使用,然過去研究未針對部落格敘事採用之各類語用策略進行分析,亦未探索各種語用策略於篇章中之分布情形。再者,過去網路語言文獻不乏跨語言對比之相關討論,然目前學界未有部落格敘事之跨語言研究。有鑑於此,本文欲探討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中不同功能語用策略之運用情形、檢視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之關聯,並歸納中日之異同。 本研究以中日部落格之遊記文章為研究對象,語料來自台灣及日本知名部落格發行平台「痞客邦」及「FC2」中之熱門旅遊部落格。策略分析指出,中日部落格敘事文採用之敘事策略可分為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主體策略包含敘述、描寫、說明、評估四類,敘述、描寫具表達功能,說明、評估具介紹功能。中日共性在於作者除採用敘事文常見之表達型策略外,亦經常運用說明文常用之介紹型策略,顯示部落格敘事文具高度說明性質,讀寫雙方互動性強。結構分析揭示,介紹型策略於文首及文末佔重要地位,旨在提高讀者理解度,藉此建立讀寫雙方之關係。上述語用及結構特質均源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而中日部落格之差異主要表現於策略類型之多樣性及介紹功能之強度,中文傾向多元策略並用,文章介紹功能亦較強,且重視以表達自我感情之方式吸引讀者;日文則喜好以單一策略敘事,介紹功能較弱,與讀者建立互動時更重視禮貌策略。 本文最後歸納研究成果,提供結合部落格工具、針對中級以上日籍學生敘事、說明寫作技能訓練之教案,期能為科技工具結合語言教學帶來貢獻。
  • Item
    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
    (2005) 林金錫
    寫作課程鮮少在語言中心開設多半是由於不受到重視。然而,寫作能力並非隨著聽說讀的進步而提昇,反而是寫作有助於提昇整體語言能力。基於此,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研究方法,結合理論和實務,以增進寫作能力為主要目的,設計並實施以新詩為內容的寫作教學。在理論方面,結合新詩寫作和文學教學的理論,融入寫作歷程的理念,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 在設計方面,本研究在發展課程的步驟採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並立基於相關文獻的研究以及前導試驗的成果,以問卷和前導試驗了解學習者需求,依據這些資料分析並設計可於實際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並提供相關範例,做為相關研究的基礎。 透過四次的教學實施,提出了五方面的結論。一、在課程方面,設計新詩寫作課程應從課本和學生的經驗出發,而且不能脫離語言教學而獨立。二、在寫作教學方面,學習者不論是用字遣詞和篇章佈局均有明顯進步,結合寫作歷程法的教學使學習者更迅速進入寫作,寫作動機也因而提高。三、在評量方面,評量應重視整體表現,口述作文和最後成品同等重要,教學應重視過程而非結果,所以學習者檔案的建立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四、在語言學習方面,此課程不僅提高了學習者的主動性,也在適當的引導下,學習者具有創作新詩的能力。五、在教師方面,教師在寫作時應扮演引導者而非訓練者,並時時提昇自我專業素養,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學習者的個別和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