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語及粵語攝取類動詞之比較研究—以「吃」/「食」及「喝」/「飲」為例(2024) 梁嘉恒; LEUNG, KA HANG本研究針對華語及粵語中的攝取類動詞「吃」、「喝」及「食」、「飲」的多義性及義項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兩種語言在這些常用動詞上的義項差異及相似性,從而填補現有研究中對粵語動詞多義性分析的空白。本研究利用「中文詞彙網路2.0版」及「華語文COCT口語語料庫2021版」分別作為華語的詞義及語料來源,而粵語部分則分別參考了《粵典》(words.hk)及「漢語共時語料庫」。在理論基礎方面,本研究採用了歐德芬(2013)的多義詞義項區別性理論作義項之區分,再輔以MARVS (Module 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探討不同義項的事件結構。研究分析顯示,華語「吃」和粵語「食」均具有18個義項,兩者在原始義項上相同,均為「進食義」。根據語料庫在各義項的比例,在兩種語言的日常語言環境中,同樣的義項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作直接替換,但部分相同的義項在使用上存在差異而導致不能直接替換,甚至其中一種語言沒有能對應義項的情況。華語「喝」及粵語「飲」則分別帶有7個及10個義項,其原型義項均為「飲用義」,兩者義項間的關係與上述一樣,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作直接替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儘管華語和粵語在某些義項上保持一致,但由於文化背景和隱喻機制的差異,導致了義項發展和使用上的變化。例如,粵語「食」可以表示「袖手旁觀」的概念,其源自於一則花生牌子的廣告口號;而華語「喝」則延伸出了「喝西北風」的用法,但在粵語則是以帶有「吸入義」的「食」作表達。研究最後以語料庫中的語料分佈為根據,提出雖然上述詞彙帶有不少義項,但在日常情況下,「吃」、「食」或「喝」、「飲」之間的可替換性概率非常高。Item 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之語步對比分析(2022) 周可沁; Zhou, Ke-QinTED演講(TED talks)為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網路傳播演講形式之一,其名稱來源於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的縮寫。TED演講以英語演講的形式發展數年後,針對世界各地語言受眾的TEDx分會系統上線。TED與TEDx演講影片均以內容的多元性、豐富性與趣味性著稱,具有難以估量的語言教學應用價值。現階段針對演講語篇並將之運用到教學領域的研究大部分以研究單一語言,又尤以英語研究為主,華語教學界仍缺乏教學導向的華語與法語演講語篇對比研究。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以25篇華語與25篇法語TEDx演講語篇為樣本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利用語步分析法(move analysis)探究兩種語言在構築TEDx演講時訊息結構之分布特徵與異同,並歸納兩種語言典型的語步結構模型,期為針對法籍學習者的華語演講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建議。本研究完善了Chang & Huang(2015)與Kraisriwattana & Poonpon(2021)所建之語體分析架構,發現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同其他演講語體一樣,具有前言、主體與結尾三段式的架構。所選語料中共出現了9種語步,分別是常出現於前言的「引導聽眾」、「介紹主題」與「敘述自我」;常出現於主體的「以主題順序展開主題」、「以敘述順序展開主題」與「以問題-解決順序展開主題」;及常出現於結尾的「結束演講」、「提供啟示」與「表達情意」。上述每個語步又均由多個策略組成,9種語步共計包含32種策略。此外,本文還發現語步與策略之間存在邊界模糊甚至融合的現象,且個別語步或策略能夠依據演講者需要穿插於其他訊息結構之內,證實TEDx演講作為一種口語語體,在結構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整體上華語演講所使用的語步與策略數量多於法語演講,差異主要體現於主體段,華語演講主體段的語步結構更為複雜且所佔篇幅更長,同時偏好使用更多有助於與聽眾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的語步與策略;而法語演講的語步結構則更為簡單與簡短,採用更為均衡的三段式演講結構,同時傾向使用幫助勾勒演講架構的語步與策略,幫助聽眾減輕一定的認知負擔。最後本文結合語體教學法常用的「教與學週期」模型(Feez& Joyce, 1998; Hyland, 2004; Rothery, 1996),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華語演講教學,不僅歸納了語體模型供學習者或教學者參考,還提供了教學主題的規劃建議與相關課堂活動範例,以期協助華語學習者與教學者提升對TED演講語體的認知,增進華語演講教學之實效。Item 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針對印尼學生之「的」、「在」、「把」、「被」偏誤教學為例(2014) 莊尚花印尼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碰到種種語言因素的問題,如語音、詞語及語序之偏誤。但以筆者的看法,在教學上最為典型的問題還是語序的偏誤,因為在課堂上教語序的時候,還可以融入糾正學生的發音及詞語;相反地,若只教語音或詞語,則無法涉及到語序的結構性問題。此外,話題是建立在一個句子裡面,一個句子是建立在基本語序之下,而不只是語音或詞語而已。所以本論文建議在設計課堂教學來傳授華語之前,首先應要針對學生的語序偏誤作調查,並且更進一步探討與了解學生的問題,是否受到母語影響、華語本身難度、教材使用不恰當或者教師課堂教學等問題而造成。在探討學生的問題,本論文採取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先呈現華語與印尼語的語序來對比此兩個不同語言的差異,本論文限於四個語法點為論點焦點:「定語+(的)+中心語」詞組、「在」字結構、「把」字句及「被」字句;上列四個語法點是華語語法的學習核心,也是印尼學生最容易搞混的現象。第二個階段,本論文使用Corder的辨識分析,針對學生對此四個語法點的測試,驗證出學生的偏誤現象。由此分析得知,學生的偏誤有的來自母語影響,也有部分來自目的語本身掌握的不夠好。第三個階段也使用Selinker提倡的中介語理論進行分析;中介語理論指出,學生的偏誤來源不只是母語干擾,或目的語本身的難度,也牽涉到教材使用或教師課堂教學之影響。教材編寫的重點,如信世昌(2010)指出的:編寫一套教材應該是針對某個國家使用的學習者,也就是說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及系統性,若教材缺乏此因素,課堂效果就會受影響。在傳授華語時,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法也會給學生很大的影響,課堂教學要使用教學原則及技巧來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要使用互動性的教學法,應避免使用單向性的教學法,若只是給學生翻譯句子的任務,則無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要解決印尼學生的語序偏誤問題,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基於此一要點,本論文先作小型測驗來探討學生的偏誤現象;找出了學生的學習難點之後,再搭配應用靳洪剛教授(2004)的定式語言教學與Prabhu (1987)提倡的任務教學,完整而有系統地實施華語教學。定式語言及任務教學,能讓學生習慣地應用規範化的華語語序,藉由反覆地練習而自然應用此一語序。此活動不但建立在對話裡,也要建立在短文的敘述中,配合情境,並應用綜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Item 土耳其語母語者之華語舌尖前與舌尖後清輔音偏誤分析(2015) 劉時諶; Liu, Shih-Chen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一直以來都是外籍學習者於華語語音方面的最大的困難,土耳其語母語者亦不例外。從華語-土耳其語輔音之差異對比觀之,華語塞擦音/擦音類輔音,舌尖部位即分前(/ts/、/tsʰ/、/s/)、後(/ʈʂ/、/ʈʂʰ/、/ʂ/)兩組,然土耳其語亦有以塞擦音/擦音相互對立的輔音音素一組(/dʒ/、/tʃ/、/ʃ/),其構音部位(舌葉)接近但異於華語舌尖音群。因此,華語舌尖部位的六個清輔音音素都可能成為土耳其語母語者的學習障礙。故本語音研究之主軸在於透過觀察土耳其學生於華語/ts/、/tsʰ/、/s/、/ʈʂ/、/ʈʂʰ/、/ʂ/等輔音作為聲母之發音表現。 研究結果指出土耳其學生於華語舌尖前音、舌尖後音的發音偏誤有以下特徵:(1)發音器官的阻塞動作不確實,造成塞擦音與擦音混淆,如:/s/-/tsʰ/;(2)送氣時長不足,造成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混淆,如:/tsʰ/-/ts/、/ʈʂʰ/-/ʈʂ/;(3)舌體位置不正確,造成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混淆,如:/ts/-/ʈʂ/、/tsʰ/-/ʈʂʰ/、/s/-/ʂ/。而根據與土耳其學生訪談的內容顯示,造成這些偏誤特徵的主要根源,一是標註華語語音的書面形式(漢語拼音方案)與母語文字使用相同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使學習過程受母語語音干擾;二是華語聲調的鮮明特色誘引學習者過度強調而錯誤模仿,連帶影響輔音的實際音值。 最後,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基於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教學建議:自學習者母語具備的輔音/s/出發,教學者僅演示聲母音段,並配合語音對比的教學方式,循序調整發音控制變項(阻塞由無而有送氣由長而短舌位由前而後),以達到降低發音困難的學習成效。Item 西班牙語母語者之華語中介語音分析(2011) 朱珊慧; Chu, Cathy Shanhui本論文旨在對西班牙母語者之華語中介語音作一描述分析。透過中介語音聲母韻母及聲調之測試語料分析,配合問卷調查和聽辨測驗,以了解學習者對於華語語音的難點認知、聽辨感知能力以及中介語音的特色。並輔以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習者語音的學習困難,推論影響中介語音的原因為何,並試圖解釋中介語音之發展規律。 首先第一章為本文之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二章藉學者文獻探討中介語理論與研究方法,進行華語和西班牙語語音系統之對比;第三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第四章為測試語料之結果,了解一般外國學習者的中介語音偏誤類型;第五章進行綜合討論和教學應用。以對本研究做較詳盡之解釋與分析,期能對華語語音教學與教材教法有所貢獻。 透過本研究發現,西班牙母語者之中介語音雖然主要受到母語遷移影響,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如學習動機、環境、心理、教材訓練、以及交際策略等因素對個別受試者之中介語音表現影響亦深,可見語音之二語習得固然和學習者之母語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藉由學習者本身的內在與外在條件使中介語音的發展更為順暢與快速。學習者無法決定自己的母語,卻可以試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使自己的語音更好,而這是華語語音教學所應該思考的問題,除了課堂授予語音知識外,對於教材的編排,環境的營造,教師的課程設計,以及如何提高學習者語音的學習動機和信心,都是語音教學應該繼續努力的方向。 研究結果除了歸納出華語中介語音的類型與特色外,並進一步驗證了Selinker等學者提出影響中介語的因素,並且支持中介語理論的假設:學習者的中介語為有別於母語和目標語的系統,雖然每位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不盡相同,但從橫斷面的研究結果看來,學習者的確不斷地向目標語的方向邁進。Item 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2007) 邊琯植; Byun, Kwan-Sik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初探 ─ 以韓籍學生為列 ─ 現代漢語「到」字是表達「終點」(goal)時所經常使用的詞素(morpheme),本文將現代漢語「到」依據詞類分成「動詞」、「介詞」與「動助詞」等三類。 動詞「到」屬於不及物變化動詞,它在句子裡擔任主要動詞時支配「受事」(patient)名詞,並且還可以帶表示「終點」(goal)的名詞。動詞「到」表示擔任「客體」的受事名詞會與擔任「地標」的終點名詞接觸(contact)。 關於介詞「到」的詞類劃分問題,有許多學者早就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了。「到」也不是例外,語言學家還在爭論有關「到」的詞性劃分問題。主要爭論內容是「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是否介詞。本文以介詞的句法特點為標準,將「NP1+到+NP2(goal)+VP」與「NP1+V+到+NP2(goal)」句式結構中的「到」歸納為介詞,介詞「到」在句中擔任引介終點格的任務,介詞「到」不但可以引介空間終點以及時間終點,還可以引介心理或抽象的終點。 過去許多研究者將動詞後置的「到」視為補語,本文將動詞後置的「到」分成介詞與動助詞。所謂的動助詞指的是動詞之後的詞,表示動作勢力對客體所產生的影響。身為動助詞的詞義因逐漸虛化而脫離實詞義,仍保留的部分語義,即說明該動作勢力所產生的作用或狀態。動助詞「到」位於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完結。此外,與目標動作動詞連用,還可以表示動作達成目標。與受詞動作動詞連用之後,可以表示偶然性以及被動。 接著,透過漢韓對比分來預測和解釋現代漢語「到」對韓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難。最後,藉由本文現代漢語「到」的語義和結構分析內容、漢韓對比分析結果提出「到」的教學排序。Item 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之教學排序(2009) 李靜枝隨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蓬勃發展,對於漢語比較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關於各種比較句的類型,例如,比字句、不如句等主要句型都有學者們努力耕耘的痕跡,但是,在教學語法的應用方面,卻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討。比較句是漢語中的一個大家族,成員眾多而且各具特色,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希望在兼顧理論和實用的原則下,對於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提供一套關於現代漢語有標記的比較句的教學排序。本文首先將以比較的概念和定義出發,先進入語義類型的討論:等同、近似、勝過、不及、極比。接下來,再以各語義類型的代表句式結構為分析重點,並且和西班牙語的相關比較句句型來進行對比分析,之後再以教學語法的架構為基礎,從頻率、語義困難度、結構困難度和跨語言差距等面向,來探究針對西班牙語系為母語的學習者之有標記的比較句的教學排序,最後,再檢視現行的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比較句教學。希望能將研究的成果貢獻於對外漢語教學上並對未來的後續研究有助益。Item 漢日否定詞之對比分析(2007) 傅國忠漢語中有「不」和「沒」兩個否定詞,且兩個否定詞之間有很清楚的分用,因此與日語否定詞「ない」容易出現對應上的問題。當日語否定詞「ない」要轉換為漢語否定詞「不」或「沒」時,常會不知所措。此外,漢語和日語之間否定詞的使用也常出現無法對應的情況,也就是當其中一種語言使用了否定詞時,另一種語言卻迴避使用否定詞。 為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機制,本文採取文本對比分析的方式,選擇了12套漢語及日語對譯的小說共24本,選取部分內容,再擷取當中出現否定詞的語料,整理成語料庫。然後以兩個層次進行討論。一是以江建華(民91)漢日語否定詞對比的結構檢視,並根據石毓智(民81)離散量與連續量的論述,從語義的角度詮釋「不」和「沒」的功能區分。二是根據上述結論,針對日籍學生漢語否定詞「不」和「沒」的選用教學,提出一套教學建議。 此外,本文也針對否定詞無法對應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且模擬出一套「否定義缺口填補」的機制,來解釋否定詞迴避使用的現象,並針對漢語和日語在面對否定義缺口時所使用的填補手段,就詞彙、句法和語用三個層次做了一些分析與整理。Item 論泰國學生漢語聲母舌尖音、舌尖後音和舌面音的發音偏誤 -以泰國中華國際學校 11 年級外語班學生為例(2012) 劉佩菁; Pei-Ching Liu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語音的過程中,三組漢語塞擦音為其最大的困難,因為從漢泰語音對比來看,泰語只有一組塞擦音[tʃ] [tʃˊ]位置在漢語舌尖前音[ts] [tsˊ]和舌尖後音[tʂ][tʂˊ]、舌面音[ʨ][ʨˊ]之間,發音位置接近。然而,雖然對泰國學生來說,三組漢語塞擦音是學習難點,但是筆者發現並非每一個與之相拼的音都有問題。漢泰音節組合規則有很大的不同: 漢語三組塞擦音和韻母的組合是互補分布; 舌尖前和舌尖後塞擦音不可以和[i]和其結合韻、[y]和其結合韻相拼,但可以與[u]和其結合韻、空韻[ɿ][ɭ]相拼,舌面塞擦音則相反;泰語塞擦音則是可以和所有韻母組合相拼(泰語無[y]和[ɿ] ][ɭ]),包含和[i]相拼。所以本文旨在觀察泰國學生發三組漢語塞擦音全部的聲韻組合,歸納其偏誤的傾向,最後提出實際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供教學者參考。 此次研究結果證明並非所有的與之結合的音都有問題。總結如下:1) [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後接空韻[ɭ] [ɿ]或是一時,問題最多。顯示這兩組音對受試者來說的確是難點。2) 另外,無論是[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受試者發後接[ɤn]或[an]的音時,[ɤn][an]會相混3) 而和[ei]或[iɛ]相拼,最沒問題。另外筆者也發現幾個現象:1) [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這三組音雖然對泰國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但是從實驗結果以及問卷調查結果,[tʂ][tʂˊ][ʂ] 和[ts] [tsˊ][s]偏誤相關,[ʨ][ʨˊ][ɕ]偏誤則較獨立 2) 舌尖後音[tʂ][tʂˊ][ʂ] 和舌尖音[ts] [tsˊ][s]的發音問題關聯緊密,例如:[tʂ][tʂˊ][ʂ] 常讀成[ts] [tsˊ][s],翹舌不足 3) 舌面音[ʨ][ʨˊ][ɕ]的發音問題較為獨立,例如:[ʨˊ][ɕ]相混,或是特定韻母偏誤和聲母有關 4) 受試者的送氣塞擦音普遍發得較鬆,阻礙不足,像擦音。針對以上偏誤,筆者提出三大教學建議:首先用學生熟析的語詞舉例子,然後用語音對比的方式教學,調整送氣塞擦音和擦音時只發出氣流。Item 兩岸飲食溝通文化對比分析(2019) 高一寧; Gao,Yi-Ning人類的發展離不開飲食,國際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飲食為媒介,傳遞著彼此的文化內涵。兩岸的語言在歷史的演進下,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飲食文化方面也呈現出各自的發展脈絡。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在飲食方面的溝通也逐漸增多,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兩岸的餐飲企業紛紛進入到對方市場,如大陸的海底撈等餐飲企業,及台灣的鼎泰豐等餐飲企業。這些連鎖餐飲品牌在融入對方餐飲市場的過程中,其實一直傳遞著各自的語言、文化等訊息。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試圖從兩岸飲食溝通角度切入,發掘兩岸在此過程中呈現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比較二者的異同,繼而分析其形成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和對比分析法為研究方法。選取五個在兩岸均開設餐廳的餐飲品牌,從實際用餐過程中獲得語料並進行分析,找出兩岸在語言及文化上的特色,接著比較兩岸在此過程中的異同。經過對比分析後,筆者認為兩岸在飲食溝通過程中,語言上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尤其是人稱代詞的使用、語氣詞的使用和一些習慣用法方面,雙方各具特色。文化上表現出較多相似點,但仍有一些部分存在差異。究其原因,語言方面與語言的使用選擇偏好、使用語氣詞的功能差異、禮貌策略不同及方言的影響有關;文化方面與非語言符號的差異和餐廳文化特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