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繪本融入鬆散材料之探究教學實踐(2024) 葉盛敏; Yeh, Sheng-Min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繪本融入鬆散材料之探究教學實踐為題,聚焦於新加坡幼兒園的華語文教學,在新加坡雙語政策背景下,通過幼兒繪本融入鬆散材料使用探究教學法,以提升幼兒的華語文能力。研究目標對象為新加坡伊橋幼兒學校三歲班幼兒,學校採用瑞吉歐教學法,強調環境為第三位老師,在學習空間的設置上擺放鬆散材料,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並搭配探究循環,使幼兒不斷探索學習過程延續經驗,透過六步探究循環,分別為起步、發現、整理、延伸、反思與行動,旨在深化幼兒的獨立探究能力。學習目標則依據新加坡教育部幼兒培育署頒布的《培育幼兒:學前母語課程框架》為依據,目的是探究繪本和鬆散材料在幼兒華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包括探究式教學對幼兒學習的益處與挑戰、鬆散材料在幼兒學習中的融入方式以及繪本教學的歷程與成效,結果顯示出鬆散材料的加入提升了幼兒多面向的學習成效,像是提升語言能力、激發創造力、促進認知發展和增進社會能力。本研究為新加坡幼兒華語文教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同時提供華語教學者參考,並對未來為幼兒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Item 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發展實踐與研究(2023) 林子敬; Lin, Tzu-Ching近年來,臺灣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與革新,並為了因應全球化和少子化的影響,積極擴大境外生源。因此,來臺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由於僑外生的華語能力不足,各大學及僑生先修部開設了先修華語課程以加強學生的華語能力。然而,研究者的調查發現,在臺灣,修讀一年至兩年的先修華語課程後進入大學的僑外生仍然存在語言能力和學科能力之間的落差。此外,僑外生先修華語課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政府先修華語政策尚未明確、以及境外生華語課程安排鬆散且概念架構薄弱,大多教材偏重語言訓練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的發展現況。研究採用比較探討與質化研究方式,分析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IBDP)、2020年出版的最新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以及僑生先修部的華語課程和現代語言教育概念、素養和思維之間的異同。此外,同時深度訪談七位具有臺灣先修華語經驗和實際教學經驗的專家和教師,並整合了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經驗。整合與分析資料後,本研究提出了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的課程教學實踐要點以及現況挑戰。最後,根據專家和教師的意見,歸納出了臺灣華語課程安排的建議。研究發現,目前臺灣先修華語課程仍然面臨著五大挑戰,包括:1. 測驗內容過於單一;2. 考試偏重知識和記憶;3. 教學環境和課時安排有待改善;4. 缺乏課程核心主軸和評分指南;5. 教學與現實脫節。面對上述挑戰,本研究提出了針對課程和師資的建議:課程方面:1. 建立臺灣先修華語課程指南;2. 規劃課程主題和教學單元;3. 重新制定測驗內容和評分標準。師資方面:1. 建構完善的師資培訓機制;2. 優化先修華語教師制度。Item 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敘事探究—以美國馬里蘭州某公立中學華師為例(2023) 陳郁婷; Chen, Yu-Ting本論文以敘事探究的方法,敘說研究者在美國華府地區某私立大學擔任華語文教師七年以後,為了追求更穩定的職業生涯,轉換跑道到美國馬里蘭州某公立中學。因為陌生的教育制度、公校環境、教學對象與教學型態產生許多文化衝擊,而為應對上述四個主要面向的困境,研究者所採取的跨文化適應策略與模式。研究資料以自入職公立中學開始的2022年9月到2023 年5月這段完整經歷文化適應歷程的8個月,期間與學校行政、同事、學生間口頭對話的文字回溯紀錄,與同事的聊天群組訊息記錄、學生學習成果的照片記錄以及環境觀察的文字紀錄為研究文本。主要研究問題有二:第一,研究者為臺灣教育環境下成長、培育的教師,在美國公立中學任教的文化衝擊與跨文化適應歷程為何?第二、研究者的華語文教學場域自美國的大學轉換到公立中學,因應教學對象改變的跨文化適應歷程模式、策略為何?研究結果發現,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歷程,對應於不同情況與事件,可能採用不同的適應策略。由於臺灣與美國的中學在各方面差異頗大,因此在適應行政體制與人事相處方面,研究者採用同化策略;在班級管理與師生關係經營時,應情境兼採同化與整合的策略模式。教學場域由美國的大學轉換到中學時,對教學方式、風格、活動、評量等,為適應學生年齡的特質與學習風格,則採用整合的適應策略。最後,研究者也針對自大學到中學的轉場與應變歸結出新的意義:一、重新平衡的工作、薪酬與個人生活;二、重新定位老師的自我角色與期待;三、重新思考華語文的教與學。Item 以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影片融入華語文教學於美國高中之個案研究與分析(2021) 孟仁; Aaron Mastropieri本研究旨在探討「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對華語非母語之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影響和學習成效 。 本研究以美國一所高中混合學齡班中文三的三十六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將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成效。整個研究為期一個學期(中文三學生已修過中文一、二),研究者透過現場參與、觀察、採訪以及和學生的深度訪談 ,加上透過問卷所回收的回饋單,進行資料統計分析,進而發現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確實能有效提升學習者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 ,也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本研究結果也發現,透過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對於提升學生在內容理解、情境體悟,同儕合作、人際關係、解 決問題、文化認知與心得分享等方面確實具有正面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能多運用戲劇表演方式和搭配觀看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以增進學習者之學習動機和聽、說、讀、寫等各方面之能力。希望在當前華語文教學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開拓思路,進一步拓展一個適合華語非 母語者之學習方法。Item 體驗活動在學齡期學生華語文教學之運用 —以蒙特梭利學校美國學生為例(2022) 黃健芳; WONG, KIN FONG體驗活動是一項能夠促進學齡期孩童透過實際感觸投入學習的方式,加 深對學生學習的印象。同時,透過實際體驗,進行深動有趣的課程,並達到學 習者有效學習華語文的進度。因此,本研究探討活動體驗運用在學齡期學習華 語文的教學成果。透過活動體驗引用不同教學法,讓學齡者邁向不同情境的學習,幫 助學齡期學習者投入學習,喚起活動體驗的經驗和知識,發展各別邏輯與思維並達成 學習成果。研究對象是經由美國猶他州一間蒙特梭利學校,並以簡體字中文進行 華語文教學。本研究透過Lighthouse Montessori Academy學校的二十名美籍學生,分別 為六至十二歲的學生,以基礎到初級階段做為他們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對象, 結合華人文化、戶外活動、遊戲設計和科技互動等活動體驗,進行華語文教 學,並以文獻、需求探討和課程設計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體驗活動能夠激發學 齡期學習者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並展開活潑有趣的華語文教學,對美國學齡期學 習第二語言以上學習者提供有趣的華語文學習,同時提供給華語教學者參考,進一步 探討美裔華語文學習者的優異勢,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進一步建議。Item 基於網路新聞之華語教材發展之標準作業程序研究(2019) 蘇珩; Su, Heng近年來,隨著華語教學發展,新聞華語在對外華語教學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現今,在臺灣就有20餘所華語中心及教學機構開設新聞華語相關課程,而新聞華語的相關教材更已有日語、韓語、德語等多國語言,由此可見新聞華語受重視的程度。 新聞不但可以使學生活用所習得的語言知識,還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符合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求。然而,新聞最重要的是時效性,需要常常與時更進,然而,大多數的教材卻受限於編寫時間過於冗長,以致教材無法跟上時事,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降低,此外,新聞報導所使用的語言較為艱澀、書面,詞彙較為廣泛、專業,因此,要如何快速地將當下熱門的新聞時事轉換成華語學習材料,便成為了新聞華語亟待解決的問題。 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又稱SOP〉可以提供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讓老師和教材編輯者可以依照不同需求快速的將新聞編寫成有著統一格式、水平的華語教材,再搭配上網路即時、迅速和資源豐富、觀點多元等特性,正巧可以補足傳統新聞華語教材的不足之處。故本研究設計出一套專為華語新聞線上教材的標準作業程序,並以近期的時事為材料,應用該程序編寫一套華語遠距教學材料,再設計出與之相應的教學和活動設計,藉由這種方式,協助老師編寫相關教學材料時,能有一套更快速、方便,且容易操作的程序。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2003) 高林澄江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Item 文化導入原則之建立與華語文教學之應用(2014) 張佑珍; Yu-Chen Chang本研究說明文化導入原則能提供教學者選擇文本和排定教學順序的參考,這是因為僅依詞彙等級排定教學順序的文本,無法全面反映學習者與目標語之間的文化距離。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說明文化文本要經過文化導入原則的檢視,才能選擇出真正符合學習者的內容與程度;二是文化文本在文學圈的教學活動中,能讓學習者思索各國文化之外,也能觸發對文化的個別看法,以達到文化導入的訴求。 基於上述兩個目的,本研究分為理論面與應用面兩個層次。從理論面來看,本研究透過文化共軛、文本共時和社會共識三個文化導入原則,選取學習所適用的文化文本及其教學順序:先使用臺灣《華語詞彙通》斷詞系統所產出的詞彙表來評出文本的難易順序,再經過三個文化導入原則的校正來定位出文本真正的教學順序;從應用面來看,研究者採取文學圈的教學活動,證明所產出的文化文本,能在討論的過程中給予學習者發表相關看法的空間,能夠達到文化導入的目的,具有教學使用上的價值。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發展研究法,佐以訪問新加坡高級與特級教師,補充新加坡華文教學場域之第一手資料。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各點: 1.文化間需要先合其同,再比其異,以符合文化共軛的原則,作為跨文化的起點。 2.文化必須考慮學習者所在地的問題,要先符合當地社會的共識,才能思考選取何種文化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3.文化文本的語言和內容,要符合學習者的需求與程度,以達到文本與學習者之間共時發展的要求。 是以文化導入原則能夠彌補依詞彙等級排定教學順序的不足,進而使文化文本更切合學習者的需求,若再搭配文學圈的教學活動,會讓學習者在討論提問的過程中,對文化有進一步的體認。Item 韓籍華語學習者對於華語雙唇清塞音之感知與產出研究(2015) 李頭龍; LEE, DUYONG華語清塞音可分為:「不送氣音」與「送氣音」兩種;而韓語清塞音則分為:「硬音」(不送氣緊音)、「平音」(一般被歸類不送氣的鬆音)及「激音(強送氣緊音)」三種。筆者觀察到韓國人所說的華語不送氣塞音常被華語母語者聽辨為送氣音,並且在教授韓語過程中發現,台灣人常把韓語平音聽成激音。據고미숙 (2001) 等前人研究,韓國人會將華語「第一聲」與「第四聲」音節裡的「不送氣塞音」感知為韓語裡的「硬音」,如ㅃ[p*]等;而將「第二聲」與「第三聲」音節裡的「不送氣」塞音感知爲韓語的「平音」,如ㅂ[p或pʰ]等。儘管韓國語音韻學傳統上將韓語「平音」歸類為「不送氣音」,但根據Lisker& Abramson (1964) 等人研究發現,平音之平均VOT比硬音長,且平音位於詞首之VOT比位於其他語境時更長。 故此,筆者推測,韓國人學華語之塞音偏誤可能與韓語平音之VOT值(即送氣長度)有關。 爲瞭解韓國人對華語塞音感知與產出上的中介音情況以及臺灣人對此中介音之反應,本文以30名韓籍華語學習者為對象,進行了三階段的實驗,實驗材料為華語四個聲調的雙唇不送氣塞音ㄅ與雙唇送氣塞音ㄆ之單音節詞。第一階段為感知實驗,研究結果與上述前人之研究相符。第二階段為產出實驗,語料分析發現,部分受試者所讀之華語不送氣塞音之VOT達40ms以上。第三階段請臺灣人聽審上述語料,發現韓國人說華語「送氣塞音」之偏誤率只有0.8%;而「不送氣塞音」偏誤率卻達10.8%(被聽審為「送氣」或「接近送氣」),其中各聲調偏誤率依高低排序為:第二聲(23.3%)> 第三聲(13.4%)> 第一聲(6.7%)> 第四聲(0%)。上述研究結果符合前人與筆者之預測。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筆者建議在對韓國人之華語教學中,應加強不送氣塞音之練習,尤應注意位於詞首及句首之第二聲及第三聲音節,並應注意以韓語硬音概念來學習華語不送氣塞音之優缺點。Item 日籍學習者的華語學習焦慮研究(2012) 李宜家學習焦慮在外語學習領域是一個廣為討論的議題,Krashen(1982)認為焦慮可能開啟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器,使其無法達到好的學習成效。外語學習焦慮研究也普遍認為焦慮有礙學習。然而目前針對華語學習焦慮的研究卻仍寥寥無幾。根據黃儀瑄(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日籍華語學習者相較於其他外籍華語學習者,焦慮程度偏高,因此本研究針對日本東京學藝大學修習中文課的日籍學習者,採用問卷調查法配合質化訪談,調查日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容易感到焦慮的因素、並探討不同個體因素與焦慮因素之間的關聯,最後提出針對日籍學習者的華語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對公開發言的恐懼」是令日籍華語學習者感到最焦慮的因素。二、除了「對公開發言的恐懼」以外,內在因素(如:對中文能力的自信、對不確定事物的焦慮和對中文課的態度)引起的華語學習焦慮高於外在因素(如:媒介、對他人評價的看法和教師教學時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三、在個體因素差異上,整體而言男性學習者較女性學習者更容易感到焦慮;隨著學習時間越長,學習者的自我期待提高,在對中文課的態度、他人評價、公開發言和自信方面的焦慮程度亦隨之增高;若有目標語國家經驗,即曾經到過中國或台灣的學習者,其華語學習焦慮程度一致較低;不曾與外國人士接觸的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焦慮反應較明顯。最後,也發現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過程中的口說焦慮,與其民族文化中的「恥感文化」和「團體意識」有極大關連。 為了減低日籍學習者在華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本研究也在第六章針對學習者性別、中文程度以及其相關經驗等個體差異、課堂互動方式、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及幫助學習者自我調整等面向提出教學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