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漢語中的五行概念及其理論為基礎之教學設計(2022) 李美帥; LEE, Mei-Shuai漢語是個古老的語言,其中的漢字如急、情、忙、怒、風、瘋、悲等和詞彙如大膽、失神、有魄力、火氣大、焦慮、甜美等以及成語如相由心生、樂極生悲、心肝不好、心腸不好、六神無主…等都明顯受到了中國古典哲學中五行學說概念的影響。不謀而合的,在法語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隱喻的用法根源於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四大元素(The 4 moods)。這讓我們發現到古哲學對現代語言的影響。筆者認為若能在漢語教學中依照五行概念的基礎設計教案,將其貫徹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並做出漢、法語言中受古典自然哲學影響的跨文化比較,將能促進漢語教學的效率。筆者嘗試以字本位教學為基礎,以字帶詞,以詞帶句,及集中識字的教學技巧,加入相關傳說的介紹、五行典故、文化概念、成語及相關詩詞韻律。過程中,融合法國高中LV3第三外語漢字門檻405個被動字及255個主動字的教學目標,讓漢語學習能與法國教育部規定之高中學習目標接軌,並於2021至2022年度實施教學。筆者配合《黃帝內經》中一年分配的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擬定一學年30堂課程的時間,在一周一堂的書法文化課中做出一學年的教材範例與教學設計。本研究的對象為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兩所中學四個班級的39位學生,對其進行試教以及實施學習反饋問卷分析及訪談,深入了解本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及對其提高漢語水平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的作用。結果顯示,本教案設計對於提升學習中文的興趣以及了解中華文化是有效的,學生因此學會了漢字的構字、構詞的技巧、漢語中的譬喻用法、中國五行文化概念的認識以及希臘古哲學四元論對法語的影響等。Item 疫情線上--以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校訂課程「西貢時光機」課程為例(2022) 邱欣怡; Chiu, Hsin-I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在新冠疫情下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以Zoom線上教學方式實施「西貢時光機」校訂課程之研究。從課程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熟悉並了解越南在地文化,以及課程實施期間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運用錄影、線上螢幕拍照截圖、省思札記、學童學習回饋單、學生自我學習評分量表等方式,留下詳實的紀錄,把所搜集的資料做歸納分析,加上前後測問卷填答之結果,了解課程之實施後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1.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地方認同。2.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認識越南在地文化。3.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前,教學者應透過資料搜集,深入瞭解越南的歷史、地理與其他相關的人文內容,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4.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後,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使學生更了解在地文化。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針對不同年段學生進行在地文化課程行動研究,以及可以與其他領域連結,提出建議。Item 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華語文養成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2012) 舒兆民; Shu, Jaw-Min近幾年前來臺灣以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不斷增加,已達一萬多人。這些學生來臺灣攻讀學位,他們大多數華語文能力屬初級程度,而學術目的的華語文,並不同於華語文中心的華文課,他們在入學之前也未接受過專門的中文學術學習訓練,入學之後產生適應不良者時有所聞。本論文從課程設計的方面出發,探討並規劃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的華語文養成課程。課程的特色為針對來臺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教學內容為了提升其學科學習的華語文能力以及培養學習技能,俾使其能在華人的學術環境下學習與進修,並取得學位。 本研究在課程執行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了解國際學生在臺灣就學時,華語文學習的需求調查分析。 二、確立學習需求,蒐集學習內容之語料與學習主題。 三、規劃此養成課程與輔導人員之安排。 四、進行循環教學行動研究,並對課程規劃反省修正。 五、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四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以下幾項成果: 一、國際學生之華語文養成課程的需求調查及分析結果 二、確定本養成課程之教學內容與主題 三、編寫本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料 四、學科學習技能與策略融入本課程之教材篇章 五、本養成課程之教學成效良好,足為相關課程設置之參考。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整合意見後提出以下建議: 一、本養成課程應採學分設課。 二、分區跨校共同開設本課程。 三、各校宜訂定國際學生之個別化修課辦法,並提供類似的養成課程。 四、應關心國際學生之生活適應狀況與學科學習能力。 五、相關單位應研發此類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源。Item 應用全語言教學原則於初級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2009) 何沐容; HO, Mu-Jung近幾年來,全語言教學觀(Whole language)成為語文教學上的一股流行熱潮,其強調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習得歷程,故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到「部分」,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在教學上,全語言不同於傳統教學的能力導向,課堂上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必須是意義導向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台灣,此新興教學觀普遍使用於幼教及外語教學上,而在華語教學的資源則較缺乏,本研究以全語言在外語教學的成果為借鑑,嘗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對象,融入一些全語言教學的理念,為其設計一套初級華語教學課程,除了希望能借重此極具人本的教學觀來激發學生對中文學習的熱忱,亦希望能藉由實際施行,來探究此教學觀應用在華語教學領域的可行性與適切度。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在一般的語言中心教學,直至2007年受聘至某大學部擔任中文講師教授中文時,因該大學的外籍華語學習者明顯排斥一般華語教學法而面臨到嚴格考驗,而研究者亦發現目前缺乏針對外籍研究生中文課程的專業規劃。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行動研究,來解決研究者在此環境下敎授中文課時所面臨的困難。 本研究為了比較全語言教學觀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對兩個零起點初級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別是研究者在語言中心所慣用以形式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者融入全語言教學觀所設計的教學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全語言教學觀主張利用活潑生動的情境及真實的語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功能,免於流於結構式的講解,故學生們在隨著該生活話題的擴展之下,激盪出生動熱烈的思考與討論,的確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致及課室氣氛之效,也增進了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Item 針對泰國高中一年級華語閱讀課程之行動研究(2016) 彭馨筠; Peng, Hsing-Yun自1992年起,泰國政府開放了全國各級學校的華語課程,現今學習華語的學生人數超過25萬人,華語在泰國已成為繼泰語、英語之後的第三大語言。但由於泰語本身是拼音系統所組成的文字,大多數的泰籍學生對於漢字接受度非常低,所以華語閱讀已是泰籍學生公認的學習難點。 本研究以泰國公立高中——暖武里女子中學(Satrinonthaburi School)的12位高中一年級的泰籍華語初學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的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中課程設計主要訓練學生華語閱讀的技能,從小範圍的漢字與生詞,到中範圍的句子,最後再到大範圍的篇章與閱讀策略。經過一個學期(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的研究歷程,研究對象的閱讀能力有明顯的成效。 結果發現:漢字熟識程度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授漢字的比重順序應為:筆順、部首部件和漢字結構;漢泰語法結構相似,但書寫方式不同,因此在生詞斷句和句子斷句的練習時,泰籍學生較能清楚地掌握句子斷句,而生詞斷句偏弱;在閱讀句子時會依賴生詞,而在短文、篇章時則會以句子、或找尋關鍵字的策略來閱讀,且「語境」成為最大困難點;閱讀課程安排要以學生學習過的相關文章進行成效較好,此外課程安排不單只是要教授策略,且需透過鼓勵幫助消除學生的閱讀時的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