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人傳統故事之華語教學設計(2023) 張媛淇; Chang, Yuan-Chi華人傳統故事作為華語教學素材在文化和語言方面都具價值,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遭遇問題,歸類為學生參與度較低、無法了解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和未能驗收學生學習成果三個層面。故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解決教學問題。本研究之行動研究方案包括教學設計、教材編寫、學生表現評估,以及運用問卷調查蒐集學生的意見回饋。教學實踐成果顯示,新教學設計確實能解決教學問題;首先,學生參與度有所提升;其次,文化和語言方面的教學內容都符合學生提升溝通能力的需求;最後,本研究透過學習評量和意見調查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結果顯示學生成功學習了文化和語言知識,學生也對課程提出正向回饋和其它建議。根據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議教師可以採用主題式教學設計,運用故事連結文化和語言教學內容,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規劃課程活動時需要考量活動對學習者程度和課程性質的適用度。最後,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性質或興趣取向選擇教學所用的故事。Item 提升初級華語學生時事討論能力之行動研究(2021) 張雅茜; Chang, Ya-Chien時事討論課是根據社會正在發生的事件作為上課的話題,因為觸及的領域多元,需要的詞彙量較廣,使其作為上課討論素材具有一定難度,因此華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常把時事討論課設為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時事具備話題性,能引發學生討論及表達自己的看法,若華語教師要透過時事促進初級學生討論、增進口語表達,教師該做什麼樣的調整?時事討論課能否適用於初級學習者?由於行動研究屬於質性研究,研究結果可回饋課堂教學,因此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主要觀察教師提問、師生互動以及學習表現。據第一堂課觀察初級學習者詞彙量較少加上對中文句式使用不熟練,導致常以英文回答。為提升學習者的口語表達、促進師生互動,課堂設計理念是由教師提問帶出時事話題、提示學習者已知句式並補充超出學習者能力的詞彙。最後找出面對初級學習者,使教師提問更順暢需包括七個面向:問題設計、發問、候答、補充、糾錯、理答及反饋。研究結果發現:初級學習者可以透過時事討論增進口說能力並有效提升詞彙量。建議授課教師事先給予學生簡化的擬真教材、以現今時事進行提問設計且留意提問句式及用詞難易度、一個提問涵蓋一個議題概念為原則、上課簡報中可呈現教師提問、參考句型以及附上學習者母語的翻譯或說明。Item 中級華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20) 張家銘; Zhang, Jia-Ming本研究主要採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調查法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中級華語課堂中實施深度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變化、師生的上課情況,以及學生與教師在執行完深度討論後的感想和看法。 本研究之對象為25位就讀於臺北市某國立大學之大一、大二與該學期之交換生,其華語能力皆落在中級至中高級之間,另外還有5位有執行深度討論經驗之教師。透過實際課堂觀察、提問單、小組討論錄音轉譯編碼資料、學生問卷與教師訪談錄音等資料收集並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一、提問方面,學習者從測試型提問(TQ)到求知型提問(AQ)的數量有顯著變化;回應能力方面,解釋性談話(EE)與累積式談話(CT)的次數有明顯的提升,但探索式談話(ET)的成長則較不明顯;另外,學習者普遍希望教師繼續在課堂中施行深度討論,對於課中融入深度討論抱持正面的看法。 二、在備課方面,課前的書面資料需準備得比以往多;課中的小組討論必須按照深度討論的模式進行,且須比以往更注意討論的運作與細節規劃;課後對學生討論情況的分析教師應視本身的情況進行調整,不見得要完全按照深度討論的內容執行;另外,教師普遍對於在課中融入深度討論以及深度討論所帶給自己在教學上與學生在學習上的變化,持正面與支持的態度。 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欲在中級華語課中融入深度討論的教師之參考與依據。Item 臺北市新移民華語學習班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2008) 張慧貞; Chang, Huei-Chen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以提升新移民之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為目標,探討有關新移民的語言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研究者先以文獻探討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新移民的學習背景、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需求,再規劃教學單元、設計教材內容,接著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對語言學習班的學生進行教學,並以觀察記錄和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最後將行動研究結果作成研究報告。 研究者依新移民的學習需求規劃教學課程,主要內容包含(一)熟悉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二)擴充詞彙量與了解詞彙意義;(三)練習生活常用會話;(四)學習漢字的識字、寫字與用字。在教學行動方面,研究者依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進行,主要內容包含(一)注音教學;(二)詞彙教學;(三)會話教學;(四)漢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蒐集資料的方式檢視行動過程的優缺點,再針對過程中的缺失提出修正並再次行動,直到達成教學目標為止。 根據教學評量結果,研究者在實施所規劃的教學行動之後,確實提升了新移民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研究者將行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在課程規劃方面:(一)內容宜注重基礎課程;(二)內容宜生活化。在教學設計方面:(一)聽說讀寫並重;(二)以活動配合教學。在教學進行方面: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評量方面:(一)形成性評量;(二)總結性評量。 最後研究者提出四點教學建議:(一)奠定穩固的語言基礎;(二)文化課程融入語言課程;(三)以活動方式進行教學;(四)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提供給新移民語言教師作為教學上的參考。Item 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2017) 陳思蘋; Chen, S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是否對學習者之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有所提升。本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以9位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於15週正式語言課程中,進行5次與正式課程結合之心智圖融入寫作之實驗教學。實驗進行期間所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量化工具客觀印證研究結果。歷程中所使用的量化工具為「寫作興趣量表」與「作文評定量表」;質化部分的資料則包括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分析、訪談紀錄等。以上資料經由彙整、分析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寫作興趣量表」所得之總分有顯著提升,證實寫作前藉由心智圖構思、選材,確實能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與焦慮感,提升其寫作興趣。 二、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作文評定量表」所得之總分及「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之分數皆有顯著提升。 三、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教師與學生可將每次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出討論,經由反思,於下一次的課程中修正教學方案。 四、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而逐步修正的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之策略(流程),有助於掌握參與本研究學生的寫作過程及需求,以提供適切的協助。 五、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但心智繪圖的品質與寫作能力並不是絕對相關的,有些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畫心智圖也能 寫出不錯的文章。 最後,筆者者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