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馬類成語的隱喻、文化和兩岸語言現象研究(2021) 葉于瑄; Yeh, Yu-Hsuan成語在口說和書面中使用廣泛,其中動物成語具有豐富的隱喻意涵,可以觀察到比喻的手法,因此常作為成語教學的內容,然而,動物成語在兩岸的語境中存在使用上的差異,可能影響理解成語,此外,動物成語中又以馬類成語在語料庫的所占筆數最多,顯示華人的生活與馬息息相關,故本研究以馬類成語為研究對象,探討馬類成語的隱喻運作、文化意象以及兩岸語境的使用現象,以期有益於教學。首先,從臺灣《成語典》篩選出符合本研究的馬類成語,接著,為了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成語的實際情況,以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作為語料來源,從語義分析探討隱喻的基本義,並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隱喻運作的情形,探討馬類成語的概念隱喻和文化意象,再進行語境主題分析以探究兩岸語境的差異。本研究先對成語的基本義進行基礎的分析,再以此為基礎進行隱喻分析,並歸納、整理出馬類成語的概念隱喻,進而探究文化意象,此外,再分析兩岸語境的主題以探討成語在兩岸語境的語言現象。研究結果發現,馬類成語藉由子隱喻互相支持,構成兩大概念隱喻:一為「人是馬」,二為「做事態度是人對馬施予的行為」,在文化意象上,馬具有正向的形象,是推動時代變化、環境更迭的動物。在兩岸馬類成語的使用上,隱喻運作差異造成兩岸部分的成語具有不同的義項,或是偏好提取特定的概念;在語法功能上,大陸的語法功能多元,出現與臺灣相異的用法,此外,在語境主題上,大陸經常在經濟、內政、商管領域使用常用馬類成語,重視馬類成語正向的寓意,臺灣則主要在經濟、內政、生活等領域使用成語,在感情色彩上較無特定偏好。Item 現代漢語"了"的認知研究(2009) 廖香蘭本文從認知理論的觀點出發,探討意象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認知語義理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形式就是概念化的結果,經由動態的概念,會對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形成範疇化,認知理論採取非客觀主義的觀點,從我們身體的空間運動出發,以此為基礎,得以認識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用這樣的模式組織起來的有意義的結構,語言學稱為意象圖式。從以往「了」的研究中顯示,語法研究主要聚焦於時態方面,這種源於印歐語系的研究並未有統一的模式可供依循。以認知的角度出發,將語法形式視為自身經驗的呈現,應是可行之道。本文以認知的意象圖式理論做為分析的方法,包括路徑、聯結、循環、層級、中心-邊緣等,並利用ICM模式有效地解釋「了」的多義現象。分析結果顯示,「了」具有「完成、結束」的基本語義,在各種意象圖式的概念化中,包括二個概念:即回溯性意象圖式和期待性意象圖式。經由隱喻的運作,進而形成「了」的多義性。「了」也具有主觀性,表達個人對事件或狀態的態度,此過程會逐漸形成語用的言語行為和會話隱含,其間接的涵義必須靠溝通双方的認知能力加以發展,這種不斷進行的推理過程就是語言發展的動力。最後,對華語文教學提出以下的建議:「了」有其特定的教學模式,意象圖式的概念有助於「了」的習得,並將意象圖式的隱喻教學融入課堂中。Item 漢語教育隱喻分析及華語教學應用(2017) 葉雯瑾; Yeh, Wen-Chin本論文旨在探究現代漢語教育文本中教育隱喻是以何種語言形式存在,分析其映射來源域的種類以及隱喻背後的認知過程,進而從中討論教育隱喻所反映的社會情況,並提出適合概念隱喻特性的教學應用。 本文之理論架構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天下雜誌教育主題文章以及大學校長演說內容等教育文本為分析對象,透過LIVAC語料庫工具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在語言層次上,現代漢語中教育隱喻最常取用的來源域為「植物」、「產業」、「旅行」、「建築」、以及「戰爭」概念域。形成如「教學是培養」、「學生是產品」、「學習是旅行」、「知識是建築」、「學習方法是戰略」等的映射,表現在「培養、品質、前進、架構、策略」等隱喻詞。 (2)在概念層次上,來源域的某些顯著特徵在概念化的過程中映射到目標域,反映在相應隱喻使用的高詞頻(token frequency)及多詞種(type frquency)上,如:「植物」生長的自發性、外力輔助生長的有效性;「建築」的創造性、建造過程順序性;「產業」的工作過程效率、成果品質重要性等等。(3)在社會文化層次上,比較天下雜誌1991年至2015年各來源域的教育隱喻數量後發現,「植物」域隱喻詞使用頻率保持最高,這是由於因為植物生長過程兼具了內在自身力量及外力重要性,符合人們自然經驗且維持教育的積極意義,較易為大眾接受。其高頻隱喻詞「培養、培育」亦具規約化傾向,教育域義項較基本義強勢。而以「產業」作教育詞彙的來源域則日漸普遍,是受到科技發展、資本主義以及教育政策如教育經費編列的影響,重視量化的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校長演說文章則傾向利用「建築」域隱喻來描述學校發展,一是為強調前人的貢獻,二則是增加話語的說服力,藉由「奠基、建造」等詞激發人們對於整個建造事件以及完工的想像,為將要執行的計畫添增穩定感。 最後,(4)在教學應用上,根據本文研究教育隱喻映射原則顯著性成果,並考慮個別詞彙的教育隱喻潛能,提出一善用隱喻認知性、系統性以及文化性的翻轉課程教案,希冀能有效應用於語言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