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泰籍華語學習者說話清晰度與聲學分析(2021) 梁月美; NOPPADOLSATHAN KAMOLWAN本研究針對泰籍華語學習者的口語進行評估,以說話清晰度和聲學分析為測量方法,了解泰籍華語學習者在聲學訊號和說話清晰度的表現。同時,探討聲學特徵和清晰度兩者間的關聯,找出影響清晰度主要的聲學參數,以探知造成學習者清晰度降低的因素。 本研究以二十名在台灣學習華語之泰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二十名母語者為參照組,再由六十名母語者進行聽知覺評分,採項目辨識法作為詞語清晰度的評分方式,語句和短文清晰度以視覺類比結合直接大小估計法作為清晰度的評估方式。以十二項最小語音對比的雙音節語詞,作為說話清晰度與聲學分析的材料。雙音節語詞包括「前後元音」、「展圓唇元音」、「高低元音」、「送氣與否塞擦音」、「送氣與否塞音」、「擦音與塞擦音」、「擦音與塞音」、「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塞音部位」、「平調與升調」、「平調與降調」及「二聲及三聲」華語語音對比。此外,也以十個語句和一篇短文作為不同層次口語溝通的說話清晰度材料,測量其語句和短文清晰度。 研究結果顯示泰籍華語學習者在三個不同語言層次的說話清晰度表現,在語詞清晰度表現最佳,而短文和句子清晰度表現較差。學習者清晰度和聲學特徵與母語者相似為:「前後元音」、「高低元音」、「擦音與塞音」。影響清晰度之聲學特徵為:圓唇元音/y/的F2偏差將被判斷為/i/或者/u/;送氣塞擦音的噪音時長較長將被判斷為擦音;轉折點偏差會影響二聲和三聲的清晰度。期許透過本研究之清晰度及聲學分析結果,能對如何提升華語學習者口語溝通能力提供參考。Item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2015) 陳淑杏新住民已為台灣第五大族群。台灣母語人士對新住民等外語口音者的語言態度尚未充分研究,因此啟發本研究動機。本論文以規範化研究(norming)篩選出英、泰母語者的輕、重口音樣本及台灣母語者樣本,再將篩選後的口音樣本與歐美、東南亞、台灣等族裔臉孔搭配,設計與地位向度相關的評價性題目,由台灣母語者對不同臉孔的外語口音者以七級量表進行口音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聽者依口音辨識而得的族裔訊息,顯著地影響其對各題的評價。臉孔因素僅在部分題目造成影響。七成的參與者(共75位台灣母語者)可正確判斷說話者的族裔。正判者多以口音歸類族裔,口音因素顯著地影響各題評價。正判者對英母語口音評價較正面,對泰母語口音評價較負面。三成的參與者誤判說話者的族裔,其評價顯著受到說話者本身的口音程度影響。誤判者對輕口音評價較正面,對重口音評價較負面。對正判者而言,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明確,因此族裔成見影響聽者的評價。對誤判者而言,說話者的族裔訊息不明確,因此聽者以口音程度評價說話者。 語言成見說認為說話者的言語形式觸發聽者的成見。倒轉語言成見說認為族群成見扭曲聽者對說話者的感知。兩學說皆強調族裔辨識的因素(口音或臉孔)。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倒轉語言成見說忽略了聽者無法從臉孔辨識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時,聽者將使用口音作為辨識線索藉以評價說話者。當口音辨識的族裔和臉孔辨識的族裔衝突時,聽者最終採用口音而非臉孔為辨識線索進行評價。因此,本研究結果支持口音成見說。 本論文對華語教學儲備教師提出反思語言態度的建議活動,也對大學校園中本地學生和外語口音學生的互動提出研究啟示。希能喚起華語教學界對口音成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