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與韓語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以職場溝通為例
    (2022) 伍宥蓁; Wu, Yu-Chen
    拒絕雖具造成雙方心理負擔的特質,但其為與他人互動中常見的行為,在職場情境也無法避免。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於拒絕策略的選用上皆有所異同,臺灣及韓國雖同屬集體主義國家,文化背景相似,但在職場溝通中使用的拒絕策略卻也不盡相同。過去雖有許多拒絕言語行為研究,卻少有聚焦於職場溝通中的研究,故本研究從職場情境中,選出請求、提供、建議及邀請四種常見的言語行為,請受試者以線上問卷進行語篇補全測試,受試者需要在上述四種情境中,分別拒絕兩種對象,共八個情境題。受試者首要拒絕不熟但社會地位相當的對象,如:同事;受試者接著要拒絕不熟但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對象,如:主管、老闆。研究對象包含臺灣地區的華語母語者以及韓國地區的韓語母語者。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差異最大的為華語母語者以直接說不作為拒絕策略的頻率高於韓語受試者,而相較於華語母語者,韓語母語者較少使用輔助策略,但兩者皆高度仰賴主體策略中的間接策略完成拒絕言語行為。其中,兩者使用最多的為外在阻因策略,即傾向以因他人產生的事由、客觀事實或模糊未詳述的理由作為拒絕理由。於輔助策略的選用上,兩者皆偏好心理緩和策略,即傾向藉由表達自身歉意或感謝來緩解拒絕行為帶來的心理負擔。而最令兩國母語者難以拒絕的情境為請求加班情境,且當對方社會地位較高時,兩國母語者選擇不拒絕對方的比例皆提升,揭示社會權勢對兩國受試者行使拒絕言語行為皆帶來難度。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設計及建議,欲使華語學習者藉由任務性教學活動,提升根據情境與對象靈活的辨別並使用拒絕策略的能力。
  • Item
    「語法塊」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以「了」為例
    (2022) 張祐齊; Chang, Yu-Chi
    本研究基於線上互動語料的觀察,提出「語法塊」作為一個包含語言結構、意義、語境資訊「整體概念」的教學語法單位,說明「語法塊」和語言結構、語境、語法功能的關聯。藉由觀察實習教師與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線上互動語料,以第二語言習得的觀點,探討「語法塊」是否更適合作為華語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並可避免使用「語法點」作為教學單位所衍生的問題。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用在語法教學與教材編寫上,可以提供學習者漢語語法的各語言平面資訊,解決學習者的理解困難,並幫助其在自然對話中使用該語法。本研究以漢語語法「了」為例,從高級程度華語個案學習者收集了共計九次課堂,時長約十二小時中介語語料中,觀察學習者對「了」的「語法塊」習得歷程,研究其語法難易、語義認知、教學排序等第二語言的語法習得上的問題。並提出以「語法塊」作為教學語法的基本單位,應符合三項前提:一、語境前提:「語法塊」在特定語境有對應意義;二、結構前提:「語法塊」的共現頻率高、黏著性強;三、第二語言習得前提:「語法塊」可以與學習者母語的概念對應。本研究更對照教材中所收錄的「了」相關「語法項目」,總結出五個用以評估教材描述是否符合學習者二語習得需求的具體指標,分別為:一、對語言結構的說明;二、對語言基本語義、語言功能的說明;三、是否提供典型例句;四、對使用語境的說明;五、提供對應的外語翻譯或外語說明。
  • Item
    「會」的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
    (2009) 吳珮華; Pei-hua Wu
    本論文以日籍學生「會」的中介語做為研究材料,從日語母語以及華語教材可能影響學習者中介語的假設為出發點,對比「會」在漢語及日語的用法有何異同;以解釋學習者遺漏「會」或誤用其他能願動詞(如:要、能、可以)的導源。 漢日語語料的對比結果發現:日語動詞變化可涵蓋「會」的語義。表能力時,以可能動詞「~れる(reru)/~られる(rareru)」→(會/能~)、「~できる(dekiru)」→(會/能~)或可能表現「~ことができる(koto ga dekiru)」→(會/能/可以~)呈現;表未來行為則以原形「~る(ru)」、禮貌形「~ます(masu)」敘述,此形式概念為漢語一般動詞,轉換時易缺少「會」的可能義與突出焦點之功能。 其次,分析日籍學生「會」的書面語料,發現教材對「會」詞性及語義解說易造成錯序、誤代的訓練遷移現象,如:「*她再會來一次。」。日籍學生尚有三種系統性的中介語形式:○1「會」的遺漏;○2「會」與表行動完成的「了」合用或誤代,及○3「會」的添加。基於上述特徵及對比結果,再進行翻譯問卷的收集,以評估偏誤來源為母語影響的可能性。 問卷結果顯示日籍學生中介語的來源受母語的影響甚大:由於日語為表現時制(tense)的語言系統,動詞原形「~る(ru)」、禮貌形「~ます(masu)」、過去形「~た(ta)」,造成「會」、「了」合用的合理性;且日語副詞「きっと(kitto)」(一定)出現時,常省略「會」標記態度、調節肯定語氣的功能。 理解偏誤可能的肇因後,本文提出教師在教學時可注意以下幾點:○1不同情境及帶有語氣副詞「一定」、「說不定」下,理解「會」的語用功能;○2釐清「會」與「了」的搭配限制,說明能願的未來時制與動作完成時制的衝突;○3能願動詞類詞語的語義區分練習(如:會、能/可以;會、要);○4結合語法規則進行語序教學(如:動介詞不能連接「會」、部分副詞不能修飾「會」等),使學習者對能願動詞間的辨別與其功能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