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漫畫在華語教學上的運用-以日本高中生為研究對象-
    (2011) 中野冴依子; SAEKO NAKANO
    現代日本青少年對學校學習的要求為何?教育者不能只透過旁觀的態度批判其學習意願低落,而是該以青少年的視野,尋找最根本的答案。 本論文首先聚焦於日本高中華語課程開設數量與修課學生人數日益增加的現況,進而探究日本高中華語教學的現況,再把重點放在此現況所帶來的問題與其改善之道,旁及日本高中教育之整體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研究最適合現代日本高中生的華語教學方式。 佐藤學(2001)提出現代日本青少年面對學習所產生的「虛無主義」(nihilism)與「冷笑主義(即犬儒主義)」(cynicism)造成其「學習逃避」的嚴重情況。町田守弘(2005)延伸佐藤的研究指出,教育者該做的並非逼迫已從學習「逃避」的學生回到學習場所,而是把所謂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實際生活「當下」的脈絡上。那麼何謂學生實際生活「當下」的脈絡呢?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發現,與現代日本高中生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中,漫畫是青少年次文化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其次,本論文再把焦點放在漫畫媒介上,從各式各樣的角度來切入,探討漫畫成為教材的可能性與合理性,接著再提出漫畫教材在語言教學中的利用方法。 有上述的理論基礎之後,本文再進行以 91 位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為對象的問卷調查與對兩位高中華語教師的訪問調查,透過調查的結果再設計出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日本流行漫畫華語課程,藉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筆者深信本論文能夠幫助學習者習得自然的華語會話能力,進而提供給日本高中華語學習者較新鮮的學習樂趣與感動。
  • Item
    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2008) 吳馥如; Wu, Fu-Ju
    語言學習之目的在與人溝通互動,而溝通互動的基本條件為相互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討交際溝通會話課型的設計與運作,並從中得出實際規劃操作此類課程時所應注意的方向,以期日後有更周詳的設計方案,且將交際溝通會話課程納為正規課程。 本文從交際溝通能力的定義出發,而以Scollon and Scollon(1995)與Sacks,Schegloff and Jefferson(1974)等學者的會話結構分析理論,以及李曉琪(2006)與呂必松(1997,2000)等華語教學界資深學者對於口語教學之觀點為基礎,結合5C(美國外語教學標準)、CLT(溝通交際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等重要理論,以上述為本研究教學設計之理論架構,並透過對口語課的現況瞭解、學習者於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上的需求分析,以及教學者對此課程的見解,整理分析所得結果為教學設計之總體方向。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為資料蒐集與行動研究。在需求分析方面採資料蒐集法,以觀摩方式記錄口語課堂教學實況,並透過師生訪談瞭解其對交際溝通課程的看法與需求。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筆者發現封閉式的課堂與真實的目標語環境存在落差,此現象不僅存在於教材對話與真實會話間,也反映在師生的課堂口頭互動和教學重點上。另外,歸納整理出學生對於真實會話的需求後,便結合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結果,進行教學設計與驗證,以課堂回饋表與課後訪談所得結果進行成效評估與檢討,提出改進與後續研究之道。 教學實證發現:學生對於教學活動中「真實會話的分析」一項皆給予高度肯定與評價,認為透過此方法能更以學術角度深入瞭解、並進一步系統化掌握目標語的表達方式,顯示真實會話進入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同時,「討論」形式的課堂活動支持度明顯高出於短劇或情境對話的語言實踐活動,也說明了從「教」與「學」不同視角出發的評估差異性。課程規劃方面,提出功能大綱分類的理據憑依重要性;另外,從「教」與「學」的兩種視角,皆肯定了交際溝通會話課程於不同語言程度的開課必要。筆者於篇末亦提出初級課程與高級課程的後續研究發展性。
  • Item
    網路論壇中請求行為華俄策略對比─以旅美主題為例
    (2018) 張秀瑱; Chang, Hsiu-Cheng
    本研究分析華語《背包客棧》與俄語《Форум Винского》兩論壇中的請求行為策略,探析華語與俄語人士在網路論壇中,請求策略的特色與跨語言溝通的異同。研究方法與策略分析的架構,主要參照Blum-Kulka et al.(1989)與謝佳玲(2015)請求行為的研究成果,並根據實際語料進行修訂。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與俄語請求策略的選擇呈現相似的趨勢,以單一策略獨用「提問策略」為主,以兩種策略「釋因策略+提問策略」並用的結構為輔。華俄請求皆偏好自我取向的主體策略,以「提問策略」為主,且俄語請求的使用頻率遠高於華語。然華語請求中「表願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指示策略」,俄語則相反。同時,華俄請求皆大量採用輔助策略,以「釋因策略」為主。但華語偏好「稱呼策略」在前,「問候策略」在後,俄語則相反。此外,從請求序列的結構分析可知,華語與俄語請求皆傾向「後置模式」的言談方式,即在話語的起始位置使用輔助策略,主體策略則安排在後。 是故,本研究推論:不同於前人研究,華語與俄語請求受到網路語域中講求效率與速度,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兩語言請求策略的選用顯露出個體主義文化的溝通特色。而華俄請求中其他策略的些許差異與直接程度的落差,主因則在於兩者對於禮貌認知的不同與語言本體的差異。然而,請求的結構安排卻受到文化因素與語料主題的影響,仍保持集體主義文化的溝通特色。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中請求行為的策略特性與結構,結合語用教學的相關理論,如二語語用能力發展、顯性與隱性語用教學的細則等,提出教學建議。並且進一步以Google Classroom作為實際操作網路論壇的平台,希冀能提供華語教師請求言語行為之語用教學的參考;另一方面能提供中高級(B2)以上的華語學習者,在培養語言與語用能力之餘,亦學習透過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輔助,獲得實際應用華語的機會與環境,成為自學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