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8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響金控公司獲利能力之相關因素探討(2024) 邱佳玲; Chiu, Chia-Ling隨著金融科技不斷創新及金融環境持續改變,金融業的經營型態更在疫情發生後產生了明顯變化,本研究選取2018年至2022年共5年期間12家金控公司資料,分別挑選「數位存款戶」、「自動化櫃員機(ATM)數量」、「信用卡有效卡張數」、「電子支付帳戶使用人數」作為【客戶自主行動業務】;「存放比率」、「逾放比率」、「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作為【金融傳統業務】;並以「每股盈餘(EPS)」及「資產報酬率(ROA)」作為金控公司獲利能力指標,探討影響金控公司獲利能力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運用敘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迴歸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解釋變數各業務指標對被解釋變數獲利能力之影響,結果發現: 1.【客戶自主行動業務】:除「信用卡有效張數」與【每股盈餘(EPS)】呈現顯著正相關外,其餘「數位存款戶」、「自動化櫃員機(ATM)數量」、「電子支付帳戶使用人數」皆與獲利能力指標【每股盈餘(EPS)】或【資產報酬率(ROA)】為負向顯著相關。 2.【金融傳統業務】:「手續費收入」與【資產報酬率(ROA)】為正向顯著相關,「存放比率」與【每股盈餘EPS】為負向顯著相關。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客戶自主行動業務】的各項金融服務,得以讓金融業由線上通路更有效率且更快速的獲取客戶,進而帶動【金融傳統業務】上揚,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客戶自主行動業務】與【金融傳統業務】二者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Item 傳統銀行面對純網銀競爭所採行策略之探究:以C銀行為例(2021) 蘇裕清; Su, Yu-Ching隨著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普及化,傳統銀行不僅推廣網路銀行業務,且逐漸轉型提供數位金融服務以維持其競爭優勢。為了協助銀行能數位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9年通過三間純網路銀行申請。傳統銀行面對其他傳統銀行及業務內容高度重疊的純網路銀行之競爭,應採行何種策略以維持其獲利能力是一重要課題。本研究目的係以一家獲利佳的民營銀行為個案公司,檢視傳統銀行如何藉由組織調整及數位科技因應純網路銀行競爭。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個案銀行為因應純網路銀行,持續優化開戶及信用貸款申辦作業流程、改善網路銀行操作介面,並開拓數位帳戶。此外,個案銀行逐年控管人員成長。為瞭解個案銀行採行策略之成效,本研究選取以數家大型金融機構跟一家公股銀行做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個案銀行相較於其他競爭者,有效金融卡發行數量、信用貸款業務流程優化及數位帳戶推廣具有競爭優勢。Item 以流程創新觀點優化銀行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以T銀行為例(2021) 許慧雯; HSU, HUI-WEN本研究探討金融業者如何透過內部流程創新觀點優化信用卡徵授信流程,掌握更精準的客戶相關資料,並延伸客戶商品的服務範圍與強化徵授信風險管理。信用卡業務是消費金融產品的重點業務之一,本研究將以臺灣的大型商業銀行之一的T銀行為研究對象,探討由傳統銀行業轉型數位金融後,透過金融科技的運用在信用卡徵授信流程中如何與時俱進運用流程創新觀點來優化作業流程,減降人工作業工時與誤差,並同時做好預防詐欺偽冒與防範逾期呆帳的風險。本研究目的歸納以下三點: 一、如何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 二、以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產生的偽冒辦卡風險態樣分析。 三、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逾期繳款催收的客群態樣分析。 本研究擬由「流程創新」理論(Process Innovation)與金融機構「授信原則」為文獻探討基礎,採用「個案研究」做為研究方法,以個案T銀行發展的歷史為背景,運用金融科技Bank3.0、串接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MyData)、行動身分識別服務(Mobile ID)持續進行「流程創新」進而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來研究,分析優化後徵授信作業的補件流程效益、偽冒申請態樣及逾期放款的風險預防管控,兼以金融法規探討為輔,綜合分析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現況及未來推動策略方向。個案研究資料來源為T銀行內部相關資料,包括:2020年申辦信用卡線上補件數據資料、預防偽冒的資料態樣與數據及通路來源、逾期放款催收的資料態樣與數據,研究分析趨勢與探討高風險因子在流程創新優化的同時,提供信用卡徵授信人員在業務目標與授信原則風險承擔之間妥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徵授信作業流程的風險有以下型態: 一、信用卡申請資料不實、資料異常、疑偽冒。 二、信用卡徵授信人工審理的經驗判斷誤差及後續客戶持卡繳款異常。 三、信用卡徵授信流程需避免違反內外部相關法令與準則規範導致客戶權益受損或公司商譽損失。 剖析T銀行在金融機構中的定位並透過金融創新流程優化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客群來源分析,試圖從本研究中探究出主導流程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與可能增加或面臨的風險因素,並結合文獻理論與現況分析的結果,來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業者歷經數位優化或金融科技創新後,除了提供民眾更便利的金融服務滿足多元的需求之外,未來可能面臨的衝擊或風險及提出因應措施之建言,可提供金融業於防範信用卡徵授信作業風險時之參考。Item 數位發展對傳統銀行的重要性-以Y銀行為例(2021) 趙素芬; Chao, Su-Fen本國銀行業因面臨主管機管高度監理、嚴謹金融法規、繁瑣作業流程,所需的資訊、人力成本非常之高。這幾年台灣金融業受到內外部環境衝擊,銀行利差日趨縮小,除現行同業之間的削價競爭,還有受疫情影響,發展數位金融更是刻不容緩。布雷特 ‧ 金恩 (Brett King)發表《Bank 3.0 -銀行轉型未來式》(2013)一書,當時國內銀行業掀起一陣未來實體分行將會消失的聲音,也造成各家銀行開始推動數位轉型的風潮。從近六年來國內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家數並未大幅減少,惟減少原因多為銀行合併營業據點相近而裁撤,傳統實體分行雖不至於立即消失,但面對新型態數位銀行的新局勢,不論是產品、系統、服務、人員都須跟著改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在2019年也核准了三家國內純網銀的設立,並積極建置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及發展藍圖,期望傳統銀行都能逐步發展數位化轉型。本研究透過個案公司內部線上線下數據分析及內部訪談進行研究,瞭解目前的數位金融發展上主要偏向內部流程優化及輔助提升業務能力,雖有訂定新興科技應用發展計畫,以內部優化、對外助攻,來強化該行新金融科技應用。然而,數位發展絕不僅是只有數位優化,因此建議個案可再針對內部的六大項目,作業流程簡化及集中化、服務行動化、數位通路多元化、作業流程自動化、作業無紙化、員工心態調整作為強化數位發展的方向。另從個案研究背景發現Y銀行多以購併模式增大公司資產規模,銀行業最終的業務發展不能只靠合併,就像數位發展不能只有成立一個專案部門。本研究也整理訪談結果,建議個案就數位發展可透過四大面向來進行調整,分別為組織架構定義明確、系統及人員專業度提升、數位發展範疇、數位人才培訓強化內部數位發展。近期金融業也因員工不當挪用客戶款項的舞弊情事成出不窮出,主管機關高度監理機制而使得在業務開發或數位轉型速度受到影響。傳統銀行未來應思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AI)邁向數位轉型,同時建立業務管控、法遵監理、內控監理等機制,逐步踏上智能數位轉型之路。Item 台灣金融機構發展供應鏈金融之研析:以C銀行為例(2020) 劉美慧; Liu, Mei-Hui中小企業由於財務體質較弱,使其較難從銀行等傳統融資管道獲得融資,或必須承擔較高的融資成本,融資難、融資貴,形成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供應鏈金融」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視為一整體,以核心企業的信用保證為依託,由該企業提供供應鏈交易資訊予銀行,為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等供應鏈環節的任一節點企業,提供融資。此議題已發展多年,不但有助於讓資金在供應鏈中靈活地流動,更可降低規模較小的企業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然而過往供應鏈金融在執行中都有一些問題存在,如今金融科技的進步帶動供應鏈金融發展得更好,例如區塊鏈等技術讓供應鏈金融的各個環節更加透明、易於管理,曾經無法定價的風險可被量化,有助於供應鏈中更多的中小企業能獲得融資機會。 供應鏈金融是資金、企業、商品與資訊整合而成的平臺,透過金融科技技術帶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由於銀行若能更加掌握上下游企業的資訊,銀行債務方面更有擔保,未來就可為供應鏈中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過去因自身財務條件不佳無法取得貸款的需求,透過供應鏈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可得到滿足,提升營運周轉能力;對於銀行而言,透過供應鏈金融資訊的透明化及服務範圍的延伸,亦有助於爭取到更多信評優良的中心廠及供應商業務的商機。 所以本研究欲突破的問題為商業銀行在傳統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上能否結合金融科技進一步提升其價值創造能力,簡要介紹供應鏈金融的應用與發展,並說明個案銀行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現況,及對台灣銀行業發展供應鏈金融提出改進及優化的建議。Item 期貨業因應金融科技發展策略及應用之探討-以C公司為例(2020) 張麗嬌; Chang, Li-Chiao金融期貨業在台灣金融市場競爭相當激烈,需要以附加價值為客戶提供服務,並著重於公司自身核心競爭能力,領先市場發展;透過金融科技FinTech開發建立客製化應用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因應網路平台的多樣性發展,協助客戶在期貨市場交易順利,滿足國內外客戶及機構法人交易需求,發揮其競爭力的價值主張。台灣金融業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的高度監理,並順應金管會所推出的一系列金融科技發展計畫,不論是銀行業、保險業與證券業等皆陸續投入FinTech的研發,期貨業也積極跨入FinTech領域,期待突破經營上的既定形式。透過探討本研究個案分析市場競爭優勢,思考如何提供價值服務,為客戶掌握投資契機,並落實服務實體經濟,朝向永續經營發展。Item 鑲嵌導向之組織學習發展模式研究-以金融業教育訓練體系發展為例(2020) 謝彩雲; Hsieh, Tsai-Yun隨著金融服務創新腳步不斷的演進,金融科技將漸漸地取代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傳統金融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面臨了轉型的議題,金融業轉型必須從思維到做法,全面翻新,方能因應未來的新金融潮流及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戰。本研究主要以個案公司在面臨內部龐大且複雜的組織架構及人員編制,以及外部繁複的法規遵循規範及激烈的競爭下,能建立有系統的培訓體系,並能自成生態系統般自體運作,形成有效的學習系統,讓員工能真正的賦能,以因應未來的業務樣態模式並迎向金融科技的挑戰。本個案並以鑲嵌的觀念來進行討論,探討組織學習與鑲嵌概念中連結、適配、犧牲三者之間的連結度。 個案公司為台灣大型民營金融機構之一,極具台灣本土金融業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個案分析法,根據三個職系分別為業務體系、行政體系及策略體系的三位部門主管進行培訓訪談並彙整研究結果,歸納出培訓體系建構的方式及培訓能夠自體運作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各職系的代表性部門主管皆認為金融科技會顛覆傳統金融業的業務模式,因此人員轉型刻不容緩,業務體系需要更及時且系統化的培訓,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優化客戶體驗。除此之外,要因應學習的大量化,則需善用內、外部的數位學習資源才能降低培訓的有形、無形成本並提高學習成效。最後內部講師梯隊的建立則對於組織鑲嵌有正面的貢獻,在連結、適配、及犧牲三個層面皆可以促進組織的團結及學習氛圍的建立,本研究證實金融業的培訓須朝者組織學習的方向落實教育訓練,並以組織鑲嵌理論中的連結、適配、犧牲三概念來落實員工培訓,不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促進組織團結,組織文化可以在無形當中形成,還能形成學習的生態圈,落實組織的學習力。Item 智能理財的崛起對傳統理財顧問的影響(2020) 鄭若彤; Cheng, Jo-Tung金融業瞬息萬變,席捲全球的金融科技已全面影響金融產業的生態,隨著網路應用科技日新月異以及行動智慧裝置的普及,已經改變人們在投資、支付、金融服務的模式,在西元2008年在金融海嘯的背景下,投資人對金融業者失去信心與信任感,藉由非屬金融業科技的崛起、技術、雲端平台及數據分析等數位化趨勢,其創新程度亦對傳統金融業者產生巨大的影響。若不是高資產客戶,很難取得專業資產配置的建議和服務,近年來金融環境、投資環境多變,不過,隨著現今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尤其在智能投資領域,因為主管機關政策的開放,讓資產管理業者能夠以更普惠金融的方式,提供更專業的資產配置、動態調整投資組合的金融服務,讓一般投資大眾也可以享受與高資產客戶相同的專業尊榮服務,達到普惠金融之目的,但是否會被訴求較低成本、高品質的機器人理財取代未被滿足的市場進而為高淨值顧客服務並進而規劃投資組合?。由於自動化顧問「高效率、低成本」的特性,其發展潛力很高,預估到 2023年,全球自動化服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可望達到 2.55 兆美元,顯示此商機龐大。 本研究主要探討傳統金融業該如何轉型?機器人理財的演進與發展過程並分析機器人理財的競爭優勢與發展機會,從業務模式、產品到轉型,金融業者如何在兼顧法規、消費者保護與的前提下,尋求數位的創新?自從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已十多年,金融業持續感受到金融環境的監管並定期要求其修改其商業模式以符合相關法規規定。在這種監理環境下,數據取得的重要性已是金融業者承做財富管理的命脈,如欲維持其競爭力,必須有能力迅速去理解市場的風險並抓住改變機會,以在整體局勢中取得領先優勢。Item 金融資訊提供者營運策略之探究:以S公司為例(2020) 王怡惠; Wang, I-Hui因應金融科技不斷創新,全球金融資訊市場由2009年至2016年成長21%。然金融資訊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除持續提升技術,亦須推出創新產品及服務以面對挑戰。台灣以中小型金融資訊公司居多,且多數為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數據資料平台服務或建置下單系統。企業客戶市場已經飽和,為了維持營收及獲利成長,金融資訊公司開始以個別投資人為目標客群。 本研究以一家金融資訊公司為個案公司,檢視所採用轉型的營運策略能否維持獲利。根據研究結果,個案公司可利用與其他金融服務業合作擴大其個別投資人市場,並維持其獲利能力。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可大量複製轉型的營運策略,本研究亦建議對個別投資人應藉由金融資訊服務公司所提供之交易平台,投資全球金融市場以規避系統性風險,將資產達到穩健獲利的配置。此外,本研究建議金融法規應能降低金融科技管制,讓台灣金融機構具有競爭力。Item 台灣銀行業動態競爭研究-以金融科技為例(2019) 王慧珍; Wang, Huei-Jen本研究蒐集台灣8大公股行庫發展FinTech相關金融商品之實際數據,依動態競爭理論之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兩個構面,進行競爭者圖像分析,並以8大公股行庫於 2016年至2018年間,所推出21項FinTech商品上線時程,進行彼此攻擊競爭之回應速度與回應率分析,以實證動態競爭理論。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相同之觀點如下: 1.當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2.當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3.市場共同性在競爭性行動與回應上,是比資源相似性強的預測因子。 4.由於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的競爭不對稱性,競爭廠商與對手相互採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同。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不同之發現如下: 1.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 2.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