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民小學美感教育推動之個案研究(2021) 王春綢; Wang, Chun-Chou本研究其目的在探究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國小)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機、美感教育的推動困境、美感教育的推動策略,及推動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本研究依據上述目的所擬定之研究設計為實證分析,主要是以三所個案學校之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訪談法、觀察法、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三所個案國小美感教育推動情況,同時瞭解及分析國小美感教育推動困境、解決策略及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效益之歸納整理,以達成本研究目的。 本研究經過理論歸納與實證分析兩階段的研究歷程,因應研究目的所提出 的研究問題而獲得的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學校善用獎勵制度,鼓勵師生共創美感成功經驗,可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 動者的動機。 二、領導者以美感藝術專長帶領專業成長,能激勵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 機。 三、美感教育師資不足,教師美感專業素養不夠,藝術課程時數太少,導致美 感教育長年不受重視。 四、老師與家長以升學及成績為考量,對美感教育的認同感不足。 五、學校運用政策領導策略,善用紅布條、跑馬燈等公開宣導美感教育之重要 性,可提升教師對美感教育的重視。 六、學校運用行政領導策略,成立美感教育推動小組,申請藝術輔導團到校輔 導,強化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七、學校運用教學領導策略,成立教師美感學習社群,善用公開授課機制,增 強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八、學校運用課程領導策略,辦理美感論壇、研習、工作坊,研發課程,提高 教師美感課程創新能力。 九、打造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規劃美感教育校訂課程,深化美感課程實踐。 十、學校結合藝文場館開發美感體驗課程,可增加學生美感多元課程與生活實 踐。 十一、學校積極申請政府及民間資源,讓美感教育走出教室結合生活。 十二、教師運用數位科技教學,增加學生美感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美感教學能 力。 十三、借鏡美感教育先進國家,運用跨領域美感教學,統整學科學習,可讓學 生的學習與世界趨勢接軌,產生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 十四、推動美感教育可強化學生知識、能力與態度,達成五育均衡的學習效 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歸納為具體結論,以提供教育行政有關單位和國民小學 推動美感教育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與參考。Item 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推動之個案研究(2021) 馮珮瑄; Feng, Pei-Hsuan本研究旨在探究一所國民小學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之情形,分別就推動動機、歷程、困境與解決策略、推動後之影響、未來展望以知悉其全貌。研究者使用個案研究法,以竹心國小為個案研究對象,向其十位教職員工採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資料,進行資料的彙整、分析、歸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總結研究結果並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研究者日後參考。根據研究發現,將研究結果論述如下:一、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動機:學校鄰近在地漁港擁地利之便,具豐富資源供教學取材、符應社區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背景、期望藉由海洋教育的推廣培育學生海洋相關知能。二、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歷程:醞釀期─確定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方向,開拓資源以整合運用;發展期─揚帆啟航、深層探索海洋奧秘,全面推廣海洋教育;轉化期─永續創新推展、價值重塑,運用藍海策略提升整體品質。三、個案學校在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歷程中曾遭遇之困境包含部分教師推動積極度不足,恐造成課程僵化固著、校內海洋教育教師社群成員不穩定、學生缺乏對海洋在地文化之先備知識,影響教師教學成效及感受。四、個案學校為排除困境以順利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採取之因應策略主要為柔性激勵並組織團隊以提升教師海洋教育推動力、儲備專業人力及相關資源、善加利用環境資源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採多元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學習。五、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後,對於學校發展、教師增能、學生學習、社區家長都有正向影響。六、個案學校未來期望能往開發海洋相關主題式課程與展能活動、結合雙語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四面向進行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創新轉型與延伸發展。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不確定感心路歷程:三名教師的個案研究(2020) 林卉羚; Lin, Hui-Ling自1994年立法院修法後,中小學師資培育的制度產生了莫大的改變,從以往的「一元、閉鎖、管制、公費」的制度轉向了「多元、開放、自由、自費」,各所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師資培育中心,培育中小學師資人才。然而,因少子化的衝擊及年金制度修改,待退教師紛紛卻步。各縣市教師甄選員額緊縮,師培生完成師資培育課程後,準備進入教育現場,但部分縣市紛紛停招或部分科目不招聘教師,學校若有教師缺額大多以「代理代課教師、兼課教師或共聘教師」進用。本研究探討受訪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下,因代理教師的身分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差異;不同的任教學科中,面臨員額縮減的原因及受訪教師從踏入教育現場到現在的代理心路歷程。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選擇以研究者在教師工作場域中三名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文件資料等資料蒐集方法,依受訪教師所口述的內容及觀點,進行記錄與提問,以及將訪談資料轉為文字檔案,採質性研究為資料分析方式,針對訪談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再度進行思考,並蒐集相關資料以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藉以瞭解代理教師心路歷程的樣貌。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代理教師身分造成不確定感、代理教師工作困境感明顯、邁向正式教師之路難行及培養第二專長以做準備為結論,並從中歸納其是否具有相關性,以提供教育單位、學校、代理教師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英語補救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2012) 何雅芬; Ya-Fen, Ho本研究緣起自研究者對英語補救教學現況的關懷,有感於從實踐角度理解英語補救教學及其研究的重要性,選擇以「教師英語補救教學實踐」作為主題。首先,在前探研究階段,訪談八位國民中小學教師,其後,採取個案研究方法,在2009至2011年間,以其中的二位國小教師與一位國中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教室觀察、訪談與文件蒐集等技術,希望進一步瞭解個案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理念、實踐、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綜合文獻探討與實地研究的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理念從生命故事建構而來:教師的英語學習經驗蘊蓄其補救教學理念、英語教學經驗型塑其補救教學理念,理念也因個人背景、特質、課程與教學哲學而有異同。 貳、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實踐因應教學脈絡而籌劃:教師以教學脈絡為考量,發展從「規劃」、「教學」、「練習」、「評量」到「反省」的循環性實踐歷程;以正式課程為本位,「簡化」、「重組」或「增添」教科書內容,發展出複合加強基礎、學習策略與個別化特質的課程類型,及具有資源班、個別化與合作學習精神的教學型態;以補救目標為核心,參採字彙、文法補救與多元評量為主,動機激勵、常規管理與社會互動為輔的教學策略;以彈性且持續的態度,面對、追蹤與反省問題;其教學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個人專業發展的階段不同而有差異。 參、教師對於各種因素的覺知與掌握影響其英語補救教學成效:影響實踐成效良好的因素,包括:教師能夠覺知與掌握現有設備經費、學校行政與導師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需求,以及課程的難度、實用性與趣味性。此外,教師具備一定的補救教學素養,能秉持積極、認真與不輕易放棄的態度,運用適切的教學方式與得宜的班級經營,即時在適當的時段實施一定時程的教學;影響實踐成效有限的因素,包括:教師欠缺的教學素養造成實踐時的盲點,教師難以同時處理部分家長較為消極、學校活動干擾、少數導師消極與班級學習文化不彰狀況,難以完全處理部分學生能力有限與學習意願問題,無法有效透過教學轉化部分課程的趣味性與難度,無法再增加補救教學時間與縮小班級規模等。 承上,分別針對國民中小學英語補救教學課程、教學與環境的改善提出建議,並就個人的研究提出省思,以作為後續研究改進的參考。Item 教務主任以轉型領導促進學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推動閱讀為例(2011) 林佳鈴; LIN CHIA-LING本研究係以一所推動閱讀教育之國中(化名為山林國中)為研究個案,聚焦於探究該校於推動閱讀教育期間,教務主任藉由轉型領導促進學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影響。首先探討該校教務主任轉型領導作為之實際;復以,瞭解該校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現況;最後,分析教務主任採取轉型領導作為對學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以及學生學習之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取徑,以訪談、文件分析之方法進行資料蒐集,透過研究者之理解、分析與詮釋後,歸納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高度工作投入、創新思考、行事果決、以及高度環境敏銳度等特質,為山林國中教務主任所具備之轉型領導者特質。 二、教務主任透過闡明願景、提供楷模、尊重信任、學生成效激勵策略、關懷協助等途徑,激發教師參與共識,達成學校閱讀教育之目標。 三、在願景指引下,社群教師一起學習與領導,展開分享、討論、應用成果等互動歷程,並藉由教學檔案、教室觀察與實務交流等回饋機制,提供教師檢視、反思與改進教學實務。 四、在設備、經費、人力、時間、空間、與成員協助與關懷等結構條件支持下,為山林國中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五、透過教務主任轉型領導策略,不僅提升教師對社群發展之共識、拓展教師認知廣度、帶動教師教學創新,並促使社群運作從凝聚期朝向執行期發展。 六、在專業社群運作下,使學生理解與寫作能力獲得提升,同時培養出沉穩氣質,進而形塑校園學習文化,為學生學習扎下利基。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2012) 黃鈺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係以一所新北市國小英語領域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個案,分析該校英語領域為因應新北市活化課程方案而推動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演進歷程與特性,以及產生的影響,以供其他學校在面對新政策變革時,欲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時的參考。本研究採用現場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並將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相互檢證,以形成研究的發現與結果,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致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活化課程政策激發教師組成專業學習社群。 二、分享的文化為熱情國小英語專業學習社群成功運作的關鍵因素。 三、共同願景、合作分享與行政支持為熱情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支持性條件。 四、熱情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初始階段具有連結需求、建立共同規範與價值觀、積極的實施計畫與倡導型的領導作為之特色。 五、執行階段具有對等、尊重與關懷之關係、分享性領導、同儕壓力與磨合與技術的支持與情感的激勵之實踐行動歷程。 六、社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學生學習動機,且提供初任教師支持環境。 七、專業學習社群任務達成,運作的迫切性不在。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宜針對不同學習階段與學習領域建立人才資料庫,讓社群 在規劃講題、講師和教學計畫時,資源能豐沛。 (二)研發完整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檢核機制,讓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成果得以展現。 (三)經費之補助乃社群成立的誘因之一,可採取競爭性的補助經費,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成效的社群給予差別性的額外補助。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社群成立的任務應定期省思與回顧,訂定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發展目標 2.學校行政給予專業學習社群倡導與支持,提升其專業領導知能 3.創設相關誘因與獎勵機制,使社群制度化和常態化 4.增加學校內與外的專業學習社群間交流互動的機會 (二)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議 1.講題與講師的規劃非分配,而是討論出來的共識 2.找尋出資深與新進教師的需求 3.善用資訊網路平台,將社群的智慧資本得以流轉與累積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 1.研究範圍朝多重個案及不同層級的學校發展 2.研究對象擴大範圍 (二)轉換研究主題與觀點 1.以「學校文化」的觀點探究 2.以「微觀政治學」的角度探究Item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2010) 羅書婷; LO, SHU-TING本研究以台北市飛揚國中(化名)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體育班為研究對象,企圖瞭解導師、教練及任課教師在體育班學生必須同時面對學校課業學習、專長訓練及體育競賽的狀況下,如何調適體育班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情形。試圖理解正式課程如何轉化為教師的知覺課程、再從教師的知覺課程轉化為實際的運作課程,及實際的運作課程轉化為學生的經驗課程的教學實踐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價值觀。進一步瞭解國中體育班在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限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將來體育班制度規劃及體育班課程與教學安排之參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問、觀察及文件進行資料的蒐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體育班的成立除了配合政策開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外,還因擔心少子化造成學校減班與老師調校,及便於學生選手在學科課程與專長訓練的統一管理。 二、體育班的教師會因為角色的不同對於學生有不一樣的期待;導師的權力會受到任課教師與教練的切割;教練與學生相處時間多,是影響學生學習、升學及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期望與社會的價值觀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實踐。 三、體育班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以興趣與實用性為主,但在術科學習則展現了主動跟積極的學習態度;跟教師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卻表示最感激的是教練,並視教練為學習楷模。 四、體育班的教學受到法令、經費、場地與學校態度的影響;社會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也導致招生上的困難。 建議未來體育班的發展應妥善規劃成立體育班的要求並持續監督辦學品質,招生時應與學生及家長清楚說明體育班的課程設計與升學方式。體育班的課程規劃應多元化,並以學習領域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與教練應具備熱誠、耐心並願意付出與接納體育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除專長訓練外,鼓勵學生加強學科學習。Item 人權教育融入國中社會領域之個案研究(2010) 蔡幸樺; Shing - Hua, Tsai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教師將人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實踐,一則探析教師的人權理念與人權教學策略,再則從教師的人權教學實踐歷程中,剖析人權融入國中教學所面臨之挑戰及其因應之道,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對有志於人權教育的國中教師、學校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主要透過訪談和觀察瞭解個案教師的人權實踐策略與省思,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課堂觀察、教師與學生訪談、學生回饋問卷和相關教學文件等。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背景理念與教學脈絡影響教師的人權教學實踐。 二、民主、自由與安全的學習氛圍是落實人權教育的要素。 三、討論與辯論活動有助於探析人權議題。 四、增加對人權價值與情意面向的關注。 五、學生表露真實想法有賴師生間真誠關係的建立。Item 國中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個案研究(2014) 李相儀; LEE,HSIANG-YI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校長在歷任學校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的實際情形,並採用訪談及文件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同時邀請當時的教務主任、教師及家長會長進行訪談,經資料整理、分析及討論後,提出下列結論: 壹、葉校長進行課程與教學領導時,充份發揮正向的人格特質,能夠持續自我學習,並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互動,深獲得教師的信任與肯定。 貳、葉校長具備正確的課程領導理念,能根據學校特色落實學校願景,以專業領導學校,促進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並有效整合學校與社區資源,全面提升課程品質。 參、葉校長身為教學領導者,樂於扮演不同教學領導角色,藉由主動參與教學工作、嘗試多元教學方法,協助教師解決教學問題等,具體提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能。 肆、葉校長能採取合宜的課程領導策略,順勢而為帶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關懷激勵方式,營造組織合作關係,並妥善規劃資源,達成課程發展的目標。 伍、為了提高教師教學表現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氣氛,葉校長對教師及學生具有高度期待,積極解決教學領導時間不足的困境,更以尊重、示範與支持的態度來鼓勵教師進行專業成長。 最後依研究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中校長、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Item 懲罰與潛在課程 — 一個國中班級的個案研究(2013) 張惠晴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運用懲罰措施對學生造成的潛在課程。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瞭解北部某所國中八年級教師運用懲罰之動機和常用方法,及學生如何詮釋與因應,藉以分析懲罰的潛在課程。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訪談教師與學生、觀察師生互動以及文件分析,本研究獲致如下結論: 一、國中教師運用懲罰的主要動機為教育學生,常用方式是罰站及罰抄,教師過去求學時的被懲罰經驗會影響他們成為老師後的理念與做法,但均能因應教育政策改革而調整。 二、學生認為老師的懲罰具感化、懲戒和報應等多重目的,亦有學生認為老師會因個人情緒懲罰學生,而男學生最怕罰抄、女學生最怕罰站,均屬於懲罰分類中增加負擔一項。 三、教師運用懲罰措施會對學生產生潛在課程,學生對此潛在課程有接受、游離及抗拒三種詮釋,其影響因素是學校文化、認知落差、懲罰措施、同儕互動與師生關係,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個層面的影響。 四、師生對於懲罰之理解存在落差,懲罰對師生均產生潛在課程,教師常視懲罰為規訓學生的一種手段,注重懲罰的立即效果,即學生是否達到老師的要求、是否服從,而忽略了懲罰背後的價值,亦即培養負責任等公民素養。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學校方面,宜加強宣導教師之法治及人權觀念,在運用懲罰措施時不應損害學生基本人權與受教權,並參納家長與學生意見,妥善制訂懲罰學生之規範,減少誤解與負面影響。 二、在教師運用懲罰方面,懲罰時需重視學生差異,避免讓懲罰產生負面潛在課程及學生偏差行為,並應營造良好師生互動,加強師生間之信任與關懷,進一步教導學生內在反省。 三、教師應關注懲罰在教育中的意義與目的,思考懲罰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懲罰學生不是只要求學生表面的順從,而是希望學生反思為什麼被懲罰?應如何改進?透過反思歷程慢慢內化行事規準,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的公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