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4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威廉·阿爾文《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及詮釋探討(2022) 邵子瑄; Shao, Tzu-Hsuan威廉·阿爾文(William Alwyn, 1905-1985)為新古典主義作曲家,亦是位演 奏家、語言學家、詩人及畫家。他的創作初期承襲了後浪漫的音樂風格,直到中期,開始對新古典主義的創作手法感興趣,故深入研究並運用在其作品中,1941 年後更是投入到電影配樂及紀錄片的創作。阿爾文的作品非常豐富,有由詩歌啟 發的管弦樂作品、器樂獨奏曲、木管樂器與鋼琴的奏鳴曲、加入十二音列的交響曲、為經典電影創作的電影配樂等,作品規模雖然不大,但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本論文以阿爾文於 1934 年所創作的《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為研究主題, 全文共分為五個章節依序討論。第一章介紹威廉·阿爾文的生平及音樂風格,第 二章介紹新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及《雙簧管與鋼琴奏鳴曲》的創作風格與背景, 第三章與第四章以分樂章的方式,將樂曲分析及詮釋與技巧進行探討,第五章則是針對本論文做出結語,文末也附上威廉·阿爾文的作品列表。Item 布梭尼《E 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6a》 之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黃琪雯; Huang, Chi-Wen費魯喬.布梭尼 (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作為一名理論家、鋼琴家及教育家,他的音樂及人生哲學思想影響了創作,當時濃厚的浪漫主義似乎沒有干擾到布梭尼自身的思維,嘗試在新的世代固守舊有原則。他強調「音樂融為一體」,主張「新古典主義」,在浪漫風潮中探索、突破創作限制,最後融合為一體。本文將以《E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 36a》為主軸,從作曲家生平、創作風格,到樂曲理論上的分析,和聲級數、曲式架構、創作手法,再到詮釋方面,研讀所有作曲家標記於譜上的任何符號,查閱正確解釋,最後透過自身演奏將作曲家所寄託的情感傳達出來。筆者以閱讀作曲家自傳,查閱中西期刊,利用音樂辭典汲取具可靠性的資料,彙整出布梭尼的人生故事;樂譜版本採用 Breitkopf& Härtel,輔以聆聽有聲資料、和鋼琴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演奏技巧,以期更有助於正確的演奏詮釋。Item Item 莫札特 A 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 KV219 之研究與詮釋(2022) 林威翰; Lin, Wei-Han音樂神童莫札特在其短暫卻璀璨的一生中,總共留下五首小提琴協奏曲。 這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都在他早年,也就是薩爾茲堡時期創作完成。儘管年紀尚 輕 (第五號完成時還未滿二十歲),但五首協奏曲的架構都已經相當完整,尤其 第三(K. 216)、第四 (K. 218) 及第五號 (K. 219) 三首,標誌著莫札特在小提琴 協奏曲創作上的成就,如今已成為各項國際比賽,和職業樂團考試的指定演奏 曲目,對於不論立志成為獨奏家,或職業樂團演奏家的小提琴學習者而言,都 是必備的曲目。其中,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更是這三首中演奏難度、作曲技巧 最純熟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是國際比賽和樂團考試中常見指定曲目之一。筆者 以為,這首協奏曲的表現力和戲劇性為莫札特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之冠,雖未有 浪漫派協奏曲般極盡炫技之能事,但卻充滿許多極具張力的對比,和歌劇般的 演奏表現空間,是相當值得探討和玩味的。此外,整首樂曲的演奏有許多細節 的處理是相當考驗基本功的,可說是小提琴演奏者的試金石。筆者既然已志在 往演奏的方向努力,勢必就得對這首作品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討,以在演奏上 呈現最高的品質,作出最正確的詮釋,為將來的不論音樂會,或者樂團考試都 達成最好的效果。而筆者在學習這首樂曲時,參考前人錄音錄影的過程中觀察 到,從二十世紀中期以降,演奏家對於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的詮釋準則,有著 相當巨大的轉變,從左手的指法、滑音,右手的運弓方式,乃至於整體音樂的 唱法都大相逕庭。倘若要在現今的國際比賽中獲得名次、或者在職業樂團考試 中順利雀屏中選,勢必要演奏出最符合當今詮釋標準的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 基於此準則,筆者在本篇論文中,除了瞭解作曲家莫札特的生平、樂曲創作背 景和分析樂曲之外,也會探討半個多世紀以來,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演 奏詮釋上的變化,並歸納出符合當今標準的演奏詮釋,同時也探討實用性的弓 指法,期望拋磚引玉,提供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上,一個客觀且 符合當今標準的詮釋方向。Item 米堯《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分析與詮釋(2022) 洪千雯; Hung, Chien-Wen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為法國六人團成員之一,且是其中最多產 且創作類型最為豐富的作曲家。自幼的生長環境、求學歷程、社交狀態,工作後 多樣的身分轉變:照顧難民、大使館隨員、演奏家及教授,豐富的遊歷經驗以及 廣闊的視野提供米堯多元的創作養分,輔以無論身處何方皆能提筆創作的性格, 在在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他在創作生涯上的成就。本論文將就《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分析及探討,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和研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第二章介紹米堯的生平;第三章彙整作曲家主要創作風格;第四章為樂曲分析,以曲式及樂曲中使用的創作手法切入、闡釋;第五章演奏詮釋,討論演奏上的指法、弓法等個人見解;最後的結語為全文內容的統整及總結。Item 周厚君單簧管學位音樂會(2023) 周厚君; Chou, Hou-Chun本場音樂會挑選的演出曲目,皆為單簧管樂曲中,各時期或是各地區所代表的一時之選。多米尼科.葛塔諾.瑪利亞.董尼才第(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 1797- 1848)為知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他所創作的《降B調單簧管小協奏曲》(Concertino in B flat major for Clarinet)在臺灣為鮮少演出的單簧管作品,但樂曲中有著如同歌劇般的創作手法,值得演出者一探究竟。卡爾.瑪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1826)創作的《降E大調單簧管與鋼琴協奏式大二重奏,作品48》(C. M. Von WEBER:Grand Duo Concertant in Eb Major,Op. 48 for Clarinet and Piano)是臺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必學曲目之一,也是單簧管德國作品中最重要的首選樂曲;匈牙利籍的當代單簧管大師暨作曲家的貝拉.科瓦奇 ( Béla Kovács, 1937- 2021 )創作的《致敬》(Hommages)系列作品,在無伴奏的單簧管作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次演奏的《向高大宜致敬》(Hommages à. Z. Kodály)以高大宜.佐爾坦(Zoltan Kodaly, 1882- 1967)的民族風格為創作基底再加以運用單簧管樂器特性,展現出遼闊的民族曲風;法國作曲家查爾斯.愛德華.勒非赫(Charles Édouard Lefebvre, 1843- 1917),寫給單簧管的《給單簧管與鋼琴的幻想隨想曲》(Fantaisie-Caprice, op. 118)是音樂會中常見的音樂會小品之一,為典型的法國音樂作品;現代作曲家米凱萊.曼格尼(Michele Mangani, 1966-)所譜寫的《單簧管奏鳴曲》(Sonata For Clarinet and Piano)不以二十世紀後不斷突破、衝撞調性的實驗型態來創作作品,反而回歸調性,以平易近人、富有浪漫風格的創作手法來創作,而本身身為單簧管演奏家及作曲家雙重身份的他,善用樂器的特性,也使此首曲目更具有深度及表現力。Item 林沛晴單簧管學位音樂會曲目解說報告暨規劃理念(2023) 林沛晴; Lin, Pei-Cing本場學位音樂會以展現不同時期之音樂風格為主軸,曲目規劃包含義大利、德國、法國、俄國以及捷克音樂家及各樂派之單簧管重要作品,研究作品之音樂風格與不同時期發展脈絡,以及音樂語法演奏與詮釋。音樂會以董尼才悌(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之《降B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Concertino for clarinet and chamber orchestra in B-flat)揭開序幕,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作曲家董尼才悌,其音樂作品富有歌唱性之美聲旋律,以及豐富表現性對比樂句,純粹的音樂語法,而非華麗而複雜的和聲變化,適合器樂演奏,能充分展現出單簧管如歌似優美的音色。第二首為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1873) 之《渴望華爾滋之序奏主題與變奏》(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 Sehnsuchts-Walzer),素材取自於舒伯特之鋼琴作品,三十六首原創舞曲D.365作品九第二號(36 Originaltanze, D.365 Op.9, no.2)的渴望華爾滋,改編為單簧管作品,將擷取主題進行變奏,發展為豐富多彩的作品。第三首為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之《單簧管奏鳴曲,作品184》(Clarinet Sonata, Op. 184),浦朗克為法國重要作曲家,此曲為紀念好友阿瑟‧奧內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所作,作品反映出時代縮影,戰後新的音樂風格玲瑯滿目,而浦朗克追求音樂純粹的平衡與精緻,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時而憂傷時而亢奮,能體會其蘊含在作品之中的生命力。下半場曲目為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之《給單簧管獨奏的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for Clarinet Solo),史特拉溫斯基為二十世紀重要作曲家之一,三首小品篇幅不長,卻蘊含豐富且截然不同之音樂風格,挑戰演奏者於短時間內對於音樂風格之轉換與詮釋。接著是法國作曲家梅薩傑爾(André Messager, 1853-1929)之《競賽獨奏曲》(Solo de concours),梅薩傑爾創作許多輕歌劇作品,這首《競賽獨奏曲》充分展現單簧管於不同音域之音色表現,自由華彩片段能展現演奏技巧,明亮的主題與節奏音型,為風格變化豐富之作品。最後以捷克作曲家馬悌努(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之《單簧管與鋼琴小奏鳴曲》(Sonatina for clarinet)作為最終曲,豐富的節奏變化及戲劇性的旋律,作品富有異國音樂風格,與作曲家生平經歷相關,樂曲浮現出朦朧多變色彩,以及其和聲之音色變化令人著迷。整場音樂會曲目包含了義大利、德國、法國、俄國以及捷克作曲家之作品,展現各地區不同音樂風格,研究各作曲家之生平經歷,以及其作品之創作背景,隨著發展脈絡,演奏更接近其時代風格詮釋,貼近作曲家之原意,完整呈現其作品音樂特色與意涵。Item Item 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