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城市‧覺察─賴士超觀看經驗表述與水墨創作思考
    (2011) 賴士超
    本文內容主要在於研究「城市」與「覺察」之間的互動,在閱讀城市空間的物件中,結合許多歷史的碎片,以發展對於城市空間的關懷與省思。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筆者面對當今城市空間發展及變動的內容及形式所引發的創作動機與目的,說明創作相關內容、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當今許多城市建築與建築師的對話,或是城市空間規劃的議題,成為筆者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筆者對於創作虛擬城市空間文本的啟蒙。 第二章談論創作相關的藝術理論,以班雅明「閒逛者」的角度出發,作為本次論述的理論中心,先行探討城市多元的概念,延伸城市多孔性的觀看世界方式及連接穿透的特性,並整理相關理論對於城市觀看的陳述。 第三章則是利用外在觀看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情緒的概念,延伸對於外在視覺營造的有序及無序的空間,並探討內心視覺對於城市空間意象的抽象思考。在視覺及內向思考的角度上探討關於城市空間創作經營的探討。 第四章與第五章分述筆者整體創作思維、意涵與作品形式及技法。藉著創作的自我實踐,表述閱讀歷史,覺察歷史,不論過去與現在,甚至是未來的意圖。 第六章將這一系列的創作後的省思及對於城市空間觀看的心得分享,藉此在這存在的過程中,留下些許的紀錄片段。 透過上列研究的探討過程,整理筆者自己內心創作情緒及空間營造的建構,在虛擬的城市空間中,抒發筆者對於心中世界的一種投射,試圖反映真實情境的一種解脫。
  • Item
    城市旅行的張望—漫遊城市圖像之創作研究
    (2010) 廖云榛; Yun-Cheng Liao
    本創作研究主要表現生活之中的感想,以「人」、「城市」、「大眾運輸系統」三者來作為表現的主要架構,在城市的大環境之下,人在大眾運輸系統空間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緒、表情,常是無感且冷淡的,但在內心深處卻往往有著很複雜瑣碎的思緒與想法,而這樣的思緒,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空間之中,濃縮成一個城市的縮影。在筆者就讀研究所的期間,常需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往返,在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中,筆者常有機會可以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於是讓筆者想要從零碎的生活片段,找尋線索進而發展成作品。 從表現主義美學作為一開始的論述主軸,以直覺為出發點,發展以自我主體心靈敘述的創作內涵,再擴大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心境轉換,所呈現的背景是以城市裡的大眾運輸系統作為主要描繪的空間場景,並從藝術與視覺心理學發展出創作的空間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抽絲剝繭發掘可供創作的圖像表達與人文思維,之後以班雅明「漫遊者」的觀點,闡述筆者在創作時所採取的觀察角度,並說明從中發現的趣味與內容,而在形式表達的部份,則選取剪影作為圖像表現的方式,在文本中說明簡影及留白的隱喻運用以及藝術創作中的獨特語法。 在文本最後闡述,從生活中找尋創作來源與主題一直都是筆者所努力的方向,希望在當代生活環境中所得到的感觸與想法,藉著平面繪畫做為媒介,使平時生活的體驗與想法化為實際的作品。在此次的創作作品中,透過剪影、平塗、重組的方式,讓畫面呈現俐落簡約的風格,以大眾運輸系統的空間做為主要場景,使用漫遊者的角度為觀察視點,將漫遊在城市運輸系統間的時光片段剪輯成一幅幅畫面,透過窗景、車廂空間、剪影人物展現城市的另一種風貌。
  • Item
    旅行中的城市光影之創作研究
    (2017) 游文志; yu,wen-zhi
    本創作研究探討藝術家自身藉由旅行各地對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觀察感受,藉由畫筆的堆疊來呼應自己旅行經驗,探討對旅行中對不同國家、城市所感動的一種觀點。論文共分五個章節,分別為「緒論」、「創作理論基礎」、「創作理念」、「形式內容與媒材技法」、「作品解析」、「結論」,作為我研究所期間的創作梳理。 在「緒論」中詳述了筆者在失戀後藉旅行自我放逐,進而開啟這一系列作品的動機,漸漸的從這樣的情緒轉移至對城市狀態的關注。「創作理論基礎」的章節深入了解關於城市狀態變化的影響要素,更進一步的探討城市環境變化對人的影響與改變。「創作理念」筆者從藝術史的角度釐清作品的脈絡來源,從光影表現方式的演變延伸到筆者在旅行時對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觀點,最後回歸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觀察與反思。「形式內容與媒材技法」是透過理性的解構作品的形式、內容、技法等元素,客觀的分析筆者如何應用這些元素構成畫面。「作品解析」則是將作品分成『逆光』、『旅行與街景』、『都會』三個系列並詳述每件作品創作時的想法。最後的「結論」章節是筆者回顧這些作品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筆者從小在鄉下長大,國中畢業後因緣際會來到台北求學因此接觸到大城市,感受到許多與鄉下完全不同的落差,密集的人群和高樓給了我許多的刺激,陌生的環境引發了一種強烈的疏離感,並在這樣的情感狀態下重新建構出新的歸屬感,因為這樣的出生背景,筆者對環境的差異感受特別敏銳,也因著這樣,在旅行的過程中環境與內心的感知之間彷彿形成了一種對話,一種不再只是精細描繪物體的外型,而是透過畫筆的痕跡延伸情緒,同時沉浸於每個城市變動的氛圍下,疏離客觀的情感與城市樣貌聯繫的成果。 經由實際於現場觀察、描繪的過程中,似乎與每個城市有了一些聯繫,在繪畫過程裡,不單單是描繪房屋街道的形體或是光影變化,還有內在感知投射於景物中的情感形貌,藉由這樣的方式在繪畫過程中一再的與景物產生對話,成為了變動的城市意象下內心所塑造出的情感形貌。有鑑於此,似乎形成了對於環境的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關鍵字:城市、旅行、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