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花影.意境-潘文瑛繪畫創作研究
    (2023) 潘文瑛; Pan, Wen-Ying
    花,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美好的饋贈,美麗、芬芳,一直撫慰著人們的心靈。花生長在陽光下,而光在視覺世界中是一切的根源。有光就有影,無所不在的影子隨著光的流轉而變化無窮,如影隨形,像真實又虛幻,帶給我們無比的想像空間。「花影‧意境」主要探討大自然花卉的生命力,及生活歷程中美感經驗帶給筆者的感動。從欣賞花卉、光影之美,進而以花影為創作主題。花為實,影為虛,在虛實的空間中,成就了花影意境之美。從寫實到寫意,達成創作實踐。透過構思、技法,呈現在繪畫作品上,傳達筆者的人生體悟及內心情感。這是筆者在繪畫創作的道路上不斷追求「美」的目標,期盼與觀賞者產生共鳴。本論文共分為:「緒論」、「學理基礎與文獻探討」、「創作實踐」、「作品解析」、「結論」等五大章節。從喜愛大自然起始,筆者觀察自然,師法自然,寫生、攝影、閱讀及整理相關文獻資料,進而瞭解花、影在繪畫中的意涵及演進。從藝術史中尋找以花影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瞭解其創作精神和作品特色,透過學習,獲得啓發。作品分為玫瑰意境、花影漫漫二大系列,來詮釋個人的創作理念。最終回顧創作歷程,檢視研究的執行成果。展望未來,筆者自我期許能延續對藝術的熱情,精益求精,豐富個人創作生命。
  • Item
    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
    (2012) 黃坤伯
    創作是藝術家的直觀感受、是心境的呈現,透過畫布上的手繪動作與視覺的觸動,讓心靈有所寄託。創作者經由對外在景象的感知,將眼前景象所觀察得到的客體事實,藉由繪畫元素的構成、組織和運作,將心中的「意」藉由眼前的「象」表達出來。而畫家作畫不只為了再現事物,而是為了託物寄情,所以畫中之物,蘊含了藝術家的情感,而此獨特之情趣,便形成了繪畫的本質。藝術思維決定了創作的深度,東方禪宗美學和意境的審美體驗,對東方的詩詞、書畫的表現影響很大;甚至是西方五O年代的抽象繪畫和無形式繪畫的藝術家也受到東方禪學影響。所以,本研究與實踐試從中國禪宗美學的演變、禪法思想的發展,探討佛學禪傳入中國轉變成美學禪的過程和禪的藝術思維,以瞭解佛學禪如何演變到美學禪。接著再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探討,結合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情思,利用禪宗美學的頓悟、空性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移情等理論的研究,厚植個人創作論述上的學理基礎。另外,試著從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對東西方藝術的影響,尤其是以西方的媒材(油畫)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家,最後,以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結果作一個呈現。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東方美學禪的演變,從禪在中國的早期發展到美學禪的成形,探究禪的起緣與如何演變到美學禪。第三章「意」與「境」的流轉,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研究,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第四章是從禪對東西方藝術藝所造成的影響,概述藝術的發展與特色。第五章是個人創作鋪陳和研究實踐,最後一章是結論。
  • Item
    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
    (2006) 陸慶熊
    在西洋繪畫中,「風景畫」最早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在文藝復興時期,它尚僅為人物畫烘托、陪襯之點綴。但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佳作紛呈,已蔚為大觀。 從創作方式來看,「風景寫生」在油畫風景創作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對自然中四季變換,風、雨、晴、晦的感動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各種藝術形式的抒發中,「寫生」就成為視覺藝術裡較為原始、直接和真切的表達方式了。 在筆者個人的油畫創作經歷中,曾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其中風景寫生,一直是筆者心靈中深層的需求。寫生時週遭環境、氣氛的感染,地理、人文的體驗,常能激發創作之靈感,因此有時過程雖然艱辛,筆者卻依然樂此不疲。依照筆者個人的體驗與理解,風景寫生非並僅將景物照搬照抄在畫面上而已,還應發揮各種「繪畫元素」的表現力,才較能使畫面激盪出動人的效果。當中包含的層面甚廣,筆者認為以「色彩」元素較難掌握。 以西洋繪畫中「印象派」的發展為例。「印象派」的產生,標誌著色彩表現的一個高峰,而印象派許多作品中對色彩的新觀念及表現方式,便是從風景寫生的實踐中來。印象派一些畫家將寫生視為現場創作,捨棄已往在畫室中靠想像細嚼慢嚥的經營方式,轉而面對大自然,要表現當下「寫出」的新鮮氣氛與感覺。而大自然的變化是豐富而微妙的,古典油畫中素描式的色彩語言已無法盡情表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於是色彩語言的重要性大為提升。 如果說風景畫像一首詩,那麼「色彩」就有可能使這首詩「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而發揮感人至深的力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 1866-1944)說:「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槌、心靈是琴弦。藝術家便是那隻依需要敲鍵而引起心靈變化的手。」 說明了色彩的情感作用。而風景寫生正如音樂一樣,可說是難度很大的「即興曲」。因為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用色彩表達大自然無限空間中的「情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透過風景寫生,研究大自然瞬息萬變、豐富微妙的色彩印象,正是提升創作者色彩感覺與表現層次的良好途徑。 相對於西方的「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雖然同樣以大自然的景物為題材,在「意境」的表現與創作方式上則有不同的追求。身為東方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成長,當我們面對景物時,自然和西方畫家的感覺會有所不同。「楊柳依依」、「曉風殘月」等詩詞畫意,對境界的表現或許會有所啟發。而中國書畫理論對「意境」表現的探討,「文人畫」中強調的「筆墨」功夫與「寫意」表現方式,如果能在油畫色彩上得到解決,相信應能在油畫風景的表現上有新的拓展。 基於此,本論文擬就「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這一主題,以寫生的創作方式為切入點,先對自然光色的變化做較深入、多面向的探討,進而結合中國山水畫中的筆墨意境理論與油畫色彩的表現特性,嘗試在西方思維之外探索一條新的油畫風景創作道路。 本論文的第一章,闡述個人研究色彩與意境表現的原因、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則以寫生的觀察為基礎,研究油畫風景的自然光色之變化。從冷暖色之表現、物體光色變化的原理、及色調表現等各方面分別探討。 第三章是本論文之核心,進一步探討山水意境與油畫表現的問題。 最後一章是本論文的創作實踐,從寫生創作到利用資料的寫意表現,驗證本論文中對色彩與意境表現研究之心得與體會。
  • Item
    遊筆暢神-竹君之意象創作
    (2018) 丁姿文; Din, Zi-Wen
    文本說明介紹這次「遊筆暢神」系列作品中研究的目的方法、創作理念風格的形成、創作方法的介紹,在作品的主題中以傳統國畫中四君子之一的「竹」為主要的創作題材,以此為題並賦予新意,運用竹子的形象與題材,加以發想設計構圖,在內容上重新賦予個人理念想法於其中,在構圖中更加以運用現代主義方式,解構與結構竹的造型,在傳統中加以創新變化。另外,在研究中並加以討論個性、性情、價值觀或著說是個人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的影響與價值,說明個人思想呈現在這次創作作品中的脈絡。 第一章: 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說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簡述創作的經驗與創作的題材方向,並說明藝術多元思潮帶來的影響,藉著研究探求藝術中個人思想與創作風格的形成。 第二章:闡述創作主體「遊筆暢神的意義」,藉由「遊筆」以及「暢神」為主要創作發想來源與精神表現,藉以說明透過寫生遊歷的經驗累積藝術創作題材,以及創作中精神表現層次的價值,個人觀念思想在創作中的影響,闡述藝術形式與意境在創作中的意義,並簡述此次創作主題竹畫之創作歷史源流。 第三章:介紹說明創作實踐方式,表現於於技法的運用、創作的構圖結構方法上,並介紹說明此次創作的主題,以及詮釋主題中的象徵意義。 第四章:個別作品的創作內容方法、表現形式的解說與分析。 第五張:做為文本的一個結論,創作中的回顧與展望。
  • Item
    塵囂之外--寂靜心靈
    (2005) 黃美珍
    論文提要 二十世紀末期,經濟快速開發,科技高度發展,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導至傳統價值觀的崩盤,只顧眼前私利的濫墾濫伐,導至氣候變異環境毀壞,交通的便捷帶來頻繁的異國交流、漫無準則的全面開放,更引發病毒無國界的散佈,及愛滋病的迅速擴散……;傳播媒體極盡浮誇炫染之能事,以至消費觀的扭曲,個人身體的被物化、腥色羶的感官刺激,盲目的追逐流行虛華……種種亂象,使當代藝術,沉淪於自棄與混濁的俗嗆品味……,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生活步調愈加緊張快速,壓力日益增加,人性愈趨冷漠,心靈愈益貧瘠,也意味著社會上潛藏著更多更封閉、更孤寂的心靈。 本研究以「塵囂之外—寂靜心靈」為題,旨在探討現代繁忙的工商業社會,特別是居住在五光十色的都會區中的人們,平常被繁瑣的事物纏身,因而對遠離塵囂的寧謐境地,更加心嚮往之。個人的創作,擬在繽紛雜陳的藝壇亂流中,擺脫花俏的表現手法,以平實、簡單的形式敘述,追求具有寂靜出塵的意境,為心靈帶來澄澈明淨的感受。 本論文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的論述與說明。 第二章 藉美術史上,東西方的作品中與「塵囂之外—寂靜心靈」意境類同之畫家及其具寂靜意境之作品,剖析其畫面審美之情愫。 第三章 敘述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與內在的思想情感,並剖析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西方美學及藝術思潮、超現實主義的觀念對本創作理念形成的探討。 第四章 作品解析—分析本次創作的各件作品,並解說作品具體描繪的內容及想要表達的深層理念。 第五章 結論,總結本研究的觀念和心得,並思考未來創作研究的方向和再努力的目標。
  • Item
    黑鬱朦朧的氛圍─陳柏宇的水墨夜色探討
    (2005) 陳柏宇
    論文摘要 本文旨在以夜景山水所呈現的氛圍為研究範圍,探討夜色表現的可能性,以及自然與意象山水創作的樣貌,藉由中西美學、古典與現代藝術理論的研讀,分析與檢視自己創作的定位,全文共分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創作思想溯源包含儒道精神對藝術的影響,山水詩與畫的共同情懷,及月夜產生的詩情與意象的描寫,最後舉實例—描寫夜景的中外藝術作品內涵與形式的解讀。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發展方向之陳述,包括創作理念,創作形式內容。將對自然的體悟,創作題材的實踐及形式的選擇作一番論述,包括筆墨、意境、結構;題材包括敬天、月亮、高山流水、夜晚,作理念的探索。 第四章:「黑鬱朦朧的氛圍――陳柏宇的水墨夜色探討」之作品說明,共十一件作品,分就「創作理念」論述個人創作過程及體悟,「表現形式」作作品分析與創作方法得闡述。 第五章:結論部分,敘述筆者對藝術創作的看法,闡述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情感的表達,承續傳統美學精神、在工具或形式上中西文化交融的多樣性之探究,融合中西,進一步探索創新,期盼開創屬於自己的繪畫語彙及新視野。
  • Item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2020) 侯憲堂; Hou, Xian-Tang
    心境隨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且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化,不同的時空當然內心嚮往必然是很不一樣,對那渴望的空間我們存在著一種美化的理想,也許在那寧靜的思想中頻頻對我召換。 既然對心中嚮往的的意境有所幻想,那麼就用筆者所擅長的筆墨,毫不掩飾的把它表現出來,這樣的水墨表現,可讓自己沈溺於山川林霧的寧靜空間,也讓自己短暫的逃避世俗的心靈騷擾,在這尺幅的山水間,心是遼闊的,是安詳的,拋棄塵囂的罣礙,讓靈魂自由自在穿梭於傲松草廬中,遊蕩小橋山澗上,觀看那雄擴壯大的山巒疊翠,也可漫步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奢望的暇想空間不也是繁忙的人情社會所缺的嗎? 因筆者寄情山水之情濃郁不可得,只好透過繪畫方式表達內心深切的情感,在以山水為主的繪畫思想上,運用了不同的山林景觀,也適當的加入點景物象,除做為畫者與觀賞中寄予的靈魂出口外,也能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在一起,透過技法與空間景觀的營造,努力展現筆者內心那種嚮往的世界,藉此虛擬的畫面洗滌世俗的是非,坐擁片刻靜心後,讓觀者可拋開當下現實的煩惱。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也就是把心中嚮往的心境具像為眼界能看到的實境畫面,透過這個真實的畫面給每個觀賞的人都可透過潛在的靈魂自由的進出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當然內心都有回歸自然的衝動,或許我們不能隨時倘遊山水之間,但面對我的作品您卻可寄情於眼前的山水間。 本論文共分有六章節,第一章緒論有四小節,主要內容為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和名詞釋義,第二章「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共有四小節,主要內容是論述南宗與北宗的意象型態,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山水結構分析和歷代的著名山水畫家的介紹,第三章「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共分有三小節,主要內容有象徵性的符號組合分析,多點透視的畫面與遷想妙得山水的創作意境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所要分析的內容為創作的理念與歷程,創作內容與題材的選擇與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個人創作作品解析,本章以演進的過程分為雄壯系列、意境系列、現代系列,第六章結論,本章為對筆者過去創作上的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神●遇黃山---袁玉軒山水畫創作論述
    (2017) 袁玉軒; Yuan, Yu-Hsuan
    摘 要 創作源自藝術家對於存在的環境所知所思、所聞,且隨物寄情與心同遊,在自然、現實及人生的境域中,孕育出心靈思慮的欣然。若要在深耕筆墨的境地中更應進一步地開拓,如清代石濤大師所言:「筆墨當隨時代」,運用多元的筆墨技巧灑脫層次,解放了傳統筆墨的包袱。 中國人特別喜歡說「境」字,如人居住處四周稱環境,所遭遇到的情況稱境地,對於不利的情況或事件或者事實或事物的環境或背景稱之處境,遇到的情況或虛擬的情節為之情境,所處的為境況,心有心境,意有意境,人有人境,仙有仙境。人之心境,實由心造;心境當有境界,有境界者自有高格調。如同佛門所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意境」是中國繪畫的主旨,注重繪畫作品呈現空靈與畫家性格生命的累積,藝術家應讀書萬卷培養文學素養和澄清純淨的心靈,去除與創作無關的雜念。宗白華先生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應;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與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中國山水畫重在表現「意境」,或顯以雄奇,或顯以幽靜,或以淡泊空靈,為最高境界。而黃山山勢雄偉秀麗,雲霧繚繞山峰之中,如詩如畫的景色,似如神妙仙境般的美麗。虛無飄渺的雲海煙嵐的變化,就好比一幅中國山水畫,黃山之景襯托出「山」的靈性,「山」為實,「雲」為虛,在這實、虛之間,呈現出中國山水畫中所謂的「意境」。 既然藝術創作是創造者在生活與大自然的種種體驗,在透過創作者的看法及思維後才能找到自己所想要表達的發揮在自己得創作作品上,因此,筆者藉由此次黃山「師造化,得心源」的所有體驗及領悟自然、現實與人生化成一個心靈世界賦予畫作成為人修為的呈現,對一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這樣體悟才能尋求或展現個人獨特風格。 關鍵字:意境、黃山、中國繪畫
  • Item
    西洋風景繪畫意境生成之研究
    (2003) 傅彥熹
    摘 要 本研究以「風景繪畫意境之追求」為研究中心,探索風景繪畫感動人心、引人共鳴、在觀者的視覺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之方法和要素。 在探討「意境」的學理部分, 研究對象包涵古今中外風景繪畫名作。使用圖例之所屬時代、使用媒材、民族區域則皆不予侷限。透過名作,解析畫家的美學思想、創作理念及表達技巧。 在探討「風景繪畫中的意境」章節中,以「西洋風景繪畫」為探討範圍。擇取涵括歐洲二十世紀前的風景繪畫,以及十九世紀美國與俄羅斯的風景繪畫為主。 探討中舉列的重要風景繪畫作品是以個人主觀之選取。而探討中的例圖代表畫家,是以美術史記錄者作為依據。 透過探討「意境生成」的相關研究,尋找創作的技巧,達到提昇創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