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身體團塊-劉柏榆創作論述
    (2023) 劉柏榆; Liou, Bo-Yu
    本論文主要目的是梳理筆者從大學畢業以後到研究所期間的創作脈絡,創作主軸是屬於自傳性質的自我反省題材,對創作者個人而言是一種類似於日記創作的紀錄形式,在創作方面筆者的表現手法採用替代、概念轉換、扭曲的方式將所要描述的內容轉譯成為作品,企圖轉化為藝術創作的形式,將赤裸的個人情緒進行包裝隱藏,使情緒宣洩轉換為作品中的主題以及細節。從大學畢業期間的創作思路開始,筆者以情緒為出發點創作,將繪畫創作的方向定調在灰暗黑色的風格,其中受到生活經驗影響對黑色荒誕的題材產生興趣,將「身體」作為主題進行創作,並且對題材造型的可能性進行探討。在探討的期間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創作元素,個別對於筆者有不同的影響以及寓意,也各自衍伸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在本論文中將會一一解析。 藉由本論文創作的梳理、創作脈絡的探索,從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執行、調整及修改,透過文本的閱讀以及對其他創作的理念的閱讀及理解,逐漸構建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及特色。
  • 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楊喆; Yeung, Chit
    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
  • Item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2012) 陳宛資; CHEN, WAN-TZU
    本研究以當代女性身體迷思現象為對象,在當代環境下、水墨創作的多元可能性之中,進行現象的探究、藝術論述梳理以及水墨藝術在此議題下之創作表現。 研究先提出當代女體迷思中面對的各種現象,再針對現象進行分析,並從社會角度分析女性身體迷思-迷思現象的多方隱性霸權:男性凝視、美容美體工業之利益、社會穩定之功用。以及女性自身角度分析身體迷思,如:被外界拉扯與對身體的高度自主操控分析以及忽視身體自主權現象等。以此探究女體迷思現象的背後成因,和迷思與自身的關係、互動。 經過議題的分析,本文將繼續探究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之關係。談論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上的功用、各種意象,如:女性意象是柔弱的、是慾望的象徵、被觀看、被壓迫、是象徵意義的載體等。接著將迷思現象帶入,探究在女體迷思形成的多重可能下,女體迷思現象在藝術語彙上表達的可能性,如:不確定、模糊曖昧、私密化,以及女體迷思在視覺上的形象表述。並以此為根據,提出幾位藝術家作為系譜的梳理,創作的理論基礎。 經過上述的理論探究,再轉入筆者創作理論之建構;從迷思在主體的生長造成的表象變形,到迷思與自我間的權力角逐場域,所造成的覆蓋現象、模糊的意象。並由此分析、探討此系列創作作品之方法與意涵,梳理創作模式,在此研究之中,發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 Item
    一座可能為「宅庭」的現象- 園林自然、身體空間與繪畫創作關係之探究
    (2014) 蔡美姿
    在繪畫創作的題材裡,自然風景中所蘊藏的幻妙與神秘,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畫家注目的眼光,宛如理想之域的形象。相對於西方至十六世紀,才逐漸成形的「風景」繪畫,中國「山水畫」已於很早之時就獨立且一直倍受重視。其中,盛行於唐代「園林」文化的景觀美學,除了如畫般建構出可居又可遊的真實空間,又同時被歸納為山水繪畫題材的一環。「園林」設計介於複製自然與人為操縱,符合人居於世所需各種條件的夢想之地。此造景空間的內容和功能,在早期社會中時常伴隨貴族遊憩和文人雅集等活動被塑造,至唐宋時期更為盛行。特別以唐代的「私家園林」為例,因社會階層和居住環境的變動,發展出獨特的住宅園林與遊賞方式,更接近現代城市中,住宅裡的小型庭院與前庭花圃形式的思維縮影。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創作方向,是以上述的文史資料,作為對傳統山水畫和園林文化認識為基礎,再透過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的觀點,重新審視我們原有認定的園林自然和模式,是如何再造與轉變;習慣對固有空間的認知與看待事物的方式,還隱含著多少可見的範圍與未知現象。回歸到自身為開始,探討主體的生活空間與原初的身體空間,開啟「身體」知覺所能感受和可見的「肉身」世界。利用「身體意向性」來形構出知覺之後的知覺空間與內容,再將此知覺感受移轉到繪畫行為跟平面圖像,創作出屬於平面繪畫的知覺現象。其中,還採用建築空間之「間」的理論,運用在實體園林空間和繪畫空間的創作實驗上。從可知覺的「間」,嘗試轉換到第二層的繪畫空「間」,以處理平面化的圖像與視覺的時空感等意象,使作品的言說得以再次獨立,重塑觀者對作品所營造的知覺空間與情境的印象。
  • Item
    真實.虛幻--身體風景意象創作論述
    (2007) 陳冠潔
    「遊走真實與虛幻的邊境」的創作風格是筆者一直以來的創作方向,本創作論述以「身體風景」意象為系列主題,展現這表象世界裡的無數身體。筆者試圖在風景自然中找出身體意象,並從宇宙論式的角度來檢視身體,將身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從中探索它與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聯,進而回歸內在自我,重新審視自己,以最真誠的態度來進行創作。一直以來,筆者都在找尋一種真正的自由與釋放,所以不斷的旅行,藉由旅行釋放心靈、開拓視野,尋求在固有模式外的自由。不斷遊走之後,才發現生活與創作,一直在真實與虛幻的邊境中穿梭徘徊。 本文撰寫分六章,各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說明創作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在創作研究動機裡,明確說明創作主題「遊走真實與虛幻的邊境」,以及「身體風景」的發展。第二章:以創作理論基礎做為創作的支架論述,從真實與想像開端、以「遊走幻境」做哲學探索,呈現東西方的虛實意象,加以藝術裡的幻象表現來說明。第三章:針對個人創作理念進行論述,探討心象思維的真實、身體的風景意象、自然與女體的幻化,以及繪畫創作哲學思想…等對個人繪畫創作的影響。第四章:討論筆者創作的內容與形式,主要創作的媒材與技巧。第五章:作品圖像閱讀,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可以從本章理解筆者每一幅創作作品的理念及創作內容形式。第六章: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 Item
    生命的線條—「舞」之創作研究
    (2014) 曾美玲; Mei-Ling,Tseng
    舞蹈與繪畫是藝術表現之原始起源之最好例證;藝術是心靈的反映,繪畫作品須心眼手合一方能展現自我風貌,繪畫是透過視覺而愉悅人。舞蹈的本體是心靈,客體是肢體。將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融合,繪畫是最佳的手段之一。為藝不難,難在人心,如同畫人容易畫心難。以舞蹈為題進行繪畫創作在筆者心中醞釀已久,藉此創作研究嘗試以舞者與畫者雙重身分,用跨領域研究方式,試圖從東西方舞蹈史的演進並參考舞蹈美學、符號學及現象學等學理依據,探討這人類最古老的語言—舞蹈的生命意義,亦即是所謂生命的線條。文章的寫作並非藉由理論的支持補足創作的缺失,而是在透過理論的反覆辯證重新自我觀照。 本論文共分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以舞蹈美學、符號學、現象學、拉班記譜法等為本文學理依據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分析:就個人創作的理念從舞蹈起源貫穿本章節。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與實踐: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技法三方面,逐一分析說明每件作品。 第五章 結論 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未來展望。
  • Item
    裎視-城市‧塵世
    (2005) 蔡淑鈴; TASI SHU-LING
    論文摘要 人生百態是藝術創作源源不絕的靈感之泉源,城市生活的多元面相,更為藝術創作增添了不少元素與色彩。人/身體與城市,自希臘羅馬時期以來就備受關注與議論紛紛,當代藝術也自一九六O年代開始,大量地以自身/身體為創作的媒介或當成最後所展出的成品。本創作論文是作者以其自身生活在大都會的城市之中,以最誠摯的心情來感受這城市的喜樂與悲傷,並且用心去刻劃眼睛所看見的一切,企盼藉此傳達出心靈所感受到的悸動與多數人的共識。 此論文的研究時間界定在十八世紀至二十一世紀之間,研究主軸鎖定在「人/身體」與「城市/空間」之兩大脈落上。第一章緒論為此論文作一明確的研究動機、目的、範疇與方法的探討與界定。第貳章 創作的學理基礎與源流:此章節探討身體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剖析東西方對身體與城市關係認知的異同。當代藝術對身體與城市議題的闡述,牽涉到都市人被內化的程度與城市中「慾望與希望」的發酵效應。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是:工業革命後的藝術與社會現象、現代主義與當代新典範的對立與抗衡、當代城市中的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而第參章當中闡述的是個人創作理念與作品的探討:此章節針對個人創作研究的理念加以分析:以「自省」和「觀人」的角度去詮釋:裸的意象、女性身體在現代都會的顛覆力量、自畫像對創作者的自我剖析與涵意。二、城市化的符碼在畫面中的意涵:都會生活的視覺藝術語彙、城市異質文化的象徵性。此章節針對個人創作的部分,以作品之內容、形式、技巧與方法等四部份來深入闡述我個人的作品。最後的章結是結論與展望:此章節在驗證我之前所提出的假設性問題:這包含了身體/城市與藝術/社會之依附與共生的關係、 生命與藝術所存在之價值在於無限創造的可能性、 身為藝術家所掮負的使命與自我期許。最後個人對自我的期許是企盼-藝術創作者是人與社會溝通的橋樑之ㄧ,我更希望能以作品來引發社會大眾的共鳴與省思。 藝術創作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旅程,它是需要支持與肯定的。愈是文明與先進的國家,愈是懂得去經營藝術的資產,西班牙巴塞隆納成功的都市改造經驗,證明了藝術的力量。捷克對人文藝術的重視,是大家所有目共賭的。在當今的虛無世紀裏,市民憂鬱化的程度日益偏高,我個人衷心地期盼藝術能對這個大家所共同成長的空間,克盡一小部份的力量,期許藝術潛移默化的作用,真能達到藝術生活化以及城市藝術化的美好境界。 關鍵字:身體 城市 現代文明病 城市異質文化 第二現代 城市慾望 生命 藝術創造價值
  • Item
    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
    (2004) 廖玉芳
    本論文書寫的方向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理論的建構─「身體」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諸多的意義與象徵,本文試圖從西方哲學、社會學、生物學的角度去探討身體的存在性問題,與身體的政治權力關係,並分析「觀看身體」的方式,以探討女性身體主體性的問題;且就藝術史中身體的呈現、觀看方式企圖歸納出女性身體的被表現形式,與女性身體所承受的壓迫與箝制。西方七O年代興起的女性主義藝術,可視為一種女性自覺的開始,當時的女性藝術家以身體作為撼動男性藝術霸權的工具,讓長久隱身於歷史之後的女性有了希望的出口。而藉由理論的探究與分析,除釐清以往對身體的迷思外,亦藉由整個理論的建構,重新定位女性及女性身體的地位。 第二個部分為個人的創作想法的剖析,作品為創作者想法最直接的呈現,而作品內容形式的演變亦真實紀錄著創作者內心想法的轉換,從作品中反向思考推演出個人的創作動機與企圖,並在回溯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個人的創作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回歸作品本身,針對此一階段作品,分析創作的意圖與作品內涵,藉由「長刺」的身體,試圖賦予女性身體新的意義,也藉由這樣「長刺」的身體表現形式,試圖尋找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創作方向。結論則是對身體探討的一個總結,亦是自己對個人創作的一個完成,然而這個階段的完成,並不代表著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 Item
    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性意涵
    (2003) 曾玉珊
    身體在畫面中的象徵性意涵 摘 要 在今日變動快速的時代裡,自我已被淹沒,且模糊不清,尋回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找到其在歷史上的定位,成為人們亟欲追求的目標,而這個與週遭環境交替作用的第一線--身體,即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身體經驗」包含了時間、身體內外、以及與他人複雜關係的經驗,它無法用單一的視覺、角度、經驗來衡量或說明,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發掘。 基於對生命本體的關懷,與對時代社會的關切,「身體的象徵性」、「身體的意象」是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要重心,在此首先對於「象徵」這個名詞做一簡單的定義,將「象徵」與「符號」之間的異同作出比較,並分析「象徵」在藝術中的各種表現,以探討創作者的心靈意識,透過對西洋美術史中的相關派系分析,認識其中的象徵表現,其中針對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流派:「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探究其中的藝術思想,及其對象徵符號的運用方式。 本研究企圖藉由身體的外在形貌,如扭曲的肢體、拉扯的肌膚表面,來顯示外力在身體上的作用,並將人心潛在的意識、夢境和隱晦不明的情緒,穿越與我們極其熟悉且親密的軀體顯露出來;如圖示般的巨型頭像,將情緒強烈而暴力地投射在觀者眼前,使觀者無法迴避,似乎即將被畫面氛圍,以及所欲表現的情緒吞噬,正如存在主義中描述人類面對恐懼與心靈糾結,痛苦又無法解決時的那種焦躁無力的心理投射。「象徵性的畫面情境」是從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中的象徵形象與符號出發,利用神秘奇幻的光影,來營造如夢似幻的畫面場景,將真實的人體放置在詭譎幻變的場域裡,製造出衝突而超現實的情境,藉以傳達出人類生命裡的荒謬與虛幻,期望觀者能從作品中體驗到當今世代裡的人性與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