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題款之圖文關係於環保海報編排設計之運用
    (2012) 林軒宇; Hsuan-yu Lin
    中國畫題款有悠遠發展之歷史,為中國傳統繪畫重要的組成部份。經由歷代畫家探討,形成題款處理圖像與文字兩者關係之獨特手法。如何發揮傳統繪畫題款之特性與實際編排設計運用上,為本研究之重點。本研究藉由分析傳統繪畫之組成元素,筆者以形式區分為題款、圖像、佈白、鈐印、畫幅等五種要素。另外整理出傳統繪畫之構圖手法,分別為起承轉合、開合疏密、龍脈運行、虛實相生,以及氣韻生動之品評標準。後依照題款位置區分,可分為離散、相侵、隨形、緊鄰、多處款、隱款等共六種。次依照姿態區分,可分為單行短題款、單行長題款、多行短題款、多行長題款等形式。與編排設計時可選擇使用形式,並搭配齊頭等手法,則可變化出各種編排形式。本研究以實際海報編排實踐題款手法,主題以自然環境議題為主,藉由實際創作,實驗本研究所提出之題款手法於編排設計運用之變化。本研究結論發現傳統繪畫題款具有生動活潑之姿態,而運用於漢字編排方面亦十分靈活,意即傳統繪畫題款可實際運用於編排設計,且能提供許多形式供設計者參照。題款對於直式編排具有許多可依循之編排方式,其字體變化與行間設計均具有特色。而在許多題款形式中,以多行短題款適用於一般標題文字,可增加視覺變化,數最最具特色與實用性之形式。而較長的說明文字由於需要讓觀者便於閱讀,故不適合過度個人化的書體形式。
  • Item
    疏離的同類― 從都會視覺形象談到現代人疏離感的創作提問
    (2012) 陳瑞鴻; CHEN, JUI-HUNG
    本研究以生活在都會區的現代人為關注對象,思考人和城市之間的依存關係,並檢視伴隨現代化社會體制而來,施加於人的種種壓力和不滿情緒。起因於作者自身從鄉下到都市生活的環境變異,差異甚鉅的觀看經驗和生活習性,提供作者得以自當下都會生活跳脫思考的基礎背景。 現代人對光鮮亮麗的大都市有很多美好的想像,到大都會區生活打拼,是許多人對未來和人生價值得以確立的期許。無奈,作者在台北都會區求學、生活的期間,無法在追求光鮮表面的社會氛圍中找到自我信念的確立,反而感受到許多都會人終日庸庸碌碌、追逐利益,就像是失去個人主體,沒有情感的機器。因此展開對都會人內心層面的關注之下,發現生活其中的彼此,可能在有意無意間被塑造成一群「疏離的同類」。 創作是藝術家賴以和社會產生思想交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中,作者企圖在創作上探討都會人的抽象心靈於現代化社會體制產生變異的歷程。透過筆者對自我和現況的反思、文學家筆下生活於都市中的小人物生命中的掙扎故事、社會學和哲學家對現代資本社會的預言和批判,三方面的分別探討,共同形塑出的是不同城市的現代居民,同時擁有的疏離感受,並具體為筆者詮釋而提出「碎塊」、「表面」、以及「自我定位的模糊」三種對現代都會人的看法。 有別於多數創作者自都會外貌上的描寫切入,筆者抽取了科技發展下,屬於當代的視覺感受―LED點陣視覺,作為詮釋隱身社會背後的操控者,對生活在都會的現代人展開思想的牽引和掌控。這種得自科技,碎裂的視覺經驗近年來在大都市甚為普及,在筆者的詮釋之下,將都市人對自我價值逸散成碎塊的同時,和此視覺進行掛勾,在水墨創作的脈絡上展開對當代社會的提問。
  • Item
    從著相到無相--水墨創作研究
    (2003) 吳府廉; Wu Fu-Lien
    摘 要 「藝術是自我感覺,自我靈魂的倒影」。藝術家透過內心的詮釋與抒發,將自己的創作觀念表現出來。所謂「一切唯心造」繪畫裡的永恆性,不外乎是「心」的詮釋,筆者便是藉由心靈脈動的痕跡把眼睛所見與不能見的事物,運用「情」與「景」的交融境界,表達對生活虔敬者的歌頌,以及現今社會的人們所背負的苦難。 今日的台灣社會,政治是如此的荒謬,經濟是如此的衰退,生活環境遭到無情的摧殘,人心是如此的不安,物質上和心靈上的破壞和污染直叫人痛心、難過。基於對這片土地的愛戀與關懷,選擇生於斯、長於斯的茫然無奈的人群來表達現今社會的種種面相,企盼能為自己及孤獨無奈的人們找到內心的一塊淨土。「從著相到無相」創作系列,基於以上的背景因素而產生。以下就本論文的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緒論,說明主題研究的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及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先定義「著相」、「無相」、符號學、圖像學等名詞。 第二章:中西繪畫象徵表現與隱喻的關係──先言明繪畫語言的定義,再分析中西繪畫的象徵表現及其所營造的意象,因在西方繪畫中例子俯拾皆是,故只舉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及中國水墨畫的象徵涵義作代表,分析其表現的目的。 第三章: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涵──針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起源,以及中華民族對色彩之感覺進行探討。先說明「五行」「五色」的象徵意涵,及其對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之影響。 再以色彩學的理論分析紅、黑、白三色系的心理特性及其在感情的法則,社會感情的法則、藝術感情的法則之應用。並闡述紅包、白包的由來及其在民俗民情中的意涵。 第四章:創作理念──先說明創作理念的形成,再以色彩的運用說明紅白與生滅之間的關係。並從「吾土吾民」為出發點,闡述運用「著相」來從事創作的原由及如何從「著相到無相」之歷程。 最後並以符號學、圖像學在作品中的運用做一說明。企圖在深入探討後,將所知所悟表現在繪畫創作中。 第五章:作品分析──「從著相到無相」創作理念的分析實踐結果的呈現、除闡述個人創作的思想內涵及理念外,並將每幅作品的中心思想、表達意念、表現方式及創作時所用的技法、媒材及圖像符號、題材之選擇做一詳盡說明。 第六章:結論部分,希望藉由個人嘗試以哲學美學、現實環境、時代精神與自由創作體驗加以研究,從自身出發,省視社會、對人性做一反省,「束縛」與「超脫」、「著相與無相」常是心念的轉換,如此的訊息傳遞,是本研究試圖透過繪畫創作所要突顯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