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台灣家族紀念照研究
    (2009) 賴佩君
    本論文探討家族紀念照如何反映家族結構的演變,與如何發揮紀念物的功用。一般庶民最早是以祖先肖像畫的方式,將先人留在家中供奉。攝影術發明之後,使祖先肖像畫開始以明暗畫法來製作;此外,攝影開始為還在世的人留下影像。 台灣早期拍攝家族的照片,多半依照長幼順序來排列成員:輩份最大者坐中間,女性在旁,男性在後排,子女在前排。今日的家族照片成員排列則比較自由,原因是現代人主要居住於核心家庭且傾向個人主義,拍照時以情感為優先,而不是團體的次序。 人們將拍下的相片收集成相本以保存回憶。但是照片對「回憶」的作用僅在於提示而已;回憶的材料早就已經存在我們的心中。
  • Item
    一八七一福爾摩沙顯影:John Thomson台灣攝影中的風景觀
    (2009) 劉家琪; Liu, Chia-Chi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旅行攝影家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福爾摩沙內山地界所進行的拍攝活動,其攝影作品中的風景意義探究。本研究首要呈現的是Thomson在目前台灣早期攝影史的研究中,趨於單一化的狹隘研究,例如:著眼於年代斷定或者是地方史的地位,繼之,論述本研究所欲提出的研究路徑,與此一研究取徑所關注的核心價值。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基本問題意識進行概述,勾勒基本論述雛形及問題核心,並且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關連性討論,此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攝影史的相關論研究。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現況與缺陷,試圖分析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補足目前一般研究中所缺乏的深入詮釋觀點。第一章介紹Thomson生平簡史與其東方行旅的歷程,以史料概述的方式,作為此研究的基礎史料整理,此章節中同時整述 Thomson的攝影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關連性。第二章以Thomson旅行札記為研究對象,從他的札記書寫中建構他旅行的地理位置與影像的關連。第三章就本研究所欲援引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將取徑風景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兩大理路,從旅行的角度分析書寫與影像間產生的敘事性如何反映一位旅行者眼中的台灣風景,並進一步建構台灣風景的多元文化意涵。   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整合Thomson1871年的台灣攝影作品之中,其影像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聯繫,繼之從旅行札記中的風景敘述觀點,以及風景理論之於其作品的實地分析,建立研究Thomson此段時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詮釋新角度。
  • Item
    山海觀---台灣北濱海岸生態水墨創作技法研究
    (2006) 趙文雄
    論 文 摘 要 臺灣的地理環境,處於四面環海,北濱海岸地形地貌變化多端,構成舉世聞名之海岸風光。風景秀麗,地質地形景觀多采多姿,處處羅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更令人難以忘懷與留戀。筆者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水墨的技法表現,來描繪各種海岸地形地貌。擬藉由創新符號與表現技法、以最熟悉的筆墨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創作,讓水墨創作臻於新的意境。 本研究筆者擬從山石與海景的描繪之技法淵源,加以追溯、探討中國傳統與當代山海描繪之水墨技法,並以台灣北濱海岸主要地形景觀,創作台灣北濱系列作品,藉由水墨技法之表現,來描述藝術創作的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探討筆者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思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就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構圖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主題內涵加以敘述詮釋,來探索藝術創作的方向。並期許以傳承古法、學習當代、實驗探索與開創新境,作為個人創作努力的方向描述作總結。 期望以此次研究之成果,來追求「水墨創作」之嶄新境界,作為筆者日後在水墨創作領域的新起。  關鍵字:山海觀、北濱、東北角、水墨、藝術、台灣、海景、寫生。
  • Item
    行政法人化對台灣公立交響樂團的可能性影響之研究
    (2007) 陳鄉怡
    交響樂團源自於西方,經過流傳現已成為台灣在地的文化產物。政府基於公共任務的職責,為落實音樂教育、提升生活素養,成立公立交響樂團。經過時代的變遷及社會需求的轉變,公立交響樂團在社會上的存在定位與價值實有必要再次重新檢討。台灣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組織改革,對於公立文教機構更是要求以行政法人制度規劃設置條例,甚至在行政法人法草案尚未通過之前,即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以行政法人制度營運。由於行政法人在台灣仍是新設之政府組織,政黨朝野之間各方意見不同,專家學者亦持不同看法。而政府欲藉由行政法人縮減預算支出,其直接影響原公務人員之福利保障、單位的財務及營運方式,以及行政法人後各公立文教機構是否依然能確實執行政府交付的公共任務等,皆是台灣目前推動行政法人所面臨的問題及探討的議題。 筆者自2000年進入政府單位,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服務已有數年,對於公務體系的運作方式及交響樂團專業行政有所瞭解。故本研究藉由筆者本身任職之優勢,以樂團資料及經驗,加上對公立交響樂團的責任及營運說明,以及對行政法人制度的討論,綜合分析出行政法人對公立交響樂團的可能性影響。
  • Item
    張萬傳人體繪畫研究
    (2008) 楊倖宜; Yang Hsing-Yi
    享有「台灣野獸派鼻祖」美名的張萬傳,其作品以及創作態度及理念在藝術史上有相當的價值及重要性。從整個時代來看,相較於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現代感的陳澄波和李梅樹,張萬傳更像是迎頭趕上且帶來新氣象的前衛畫家。他所創辦的MOUVE畫會,作品風格及展覽方式創新,現代藝術的蓬勃與他們息息相關。張萬傳熱情、有力量的繪畫方式,明快大膽,獨具風格,強烈的色彩、瀟灑狂放的筆觸,以及繪畫元素的掌握方式,例如:光線、線條及空間的處理,都與當時的畫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人體系列作品,對五官不加以描寫、以色塑型而成的渾圓飽滿人體,交織成充滿張力的畫面。本論文藉由可信度高的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張萬傳的人體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並歸納分析出具有說服力且客觀不偏頗的研究結果,建立可信的圖檔、數據庫以方便日後鑑定,讓世人能對這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及創作技巧有更深的認識。
  • Item
    台灣現代之書法藝術的探索
    (2008) 何美青
    書法藝術是藉由書寫文字來表現情感的藝術,台灣的書法藝術自清末以後歷經幾次的轉變高峰;1960年代之後,有王壯為的「亂影書」、史紫忱的「彩色書法」、傅佑武類似圖案字的「造型篆書」等,皆為台灣現代書法的發端。台灣現代書法創作者在態度上、觀念上的轉變與突破 ,對現代書法藝術而言,其重要性更勝於對書法形式上的追求,進而使台灣現代書法出現多元而複雜的樣貌。 本論文藉由對整體東亞地區的現代書法發展脈絡,彼此間影響的關係及互動的初探;從台灣現代藝術的特色了解對台灣書法藝術的影響,進一步對台灣現代書法的源流、本質、形式和類別作一探索與研究,藉此以釐清台灣現代書法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現代書法的範疇與特徵,使現代書法的審美意涵更為清晰明確。
  • Item
    張萬傳風景畫研究
    (2008) 蘇毓絢; Su, yu-hsun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們,多數是藉由到日本留學,吸取經由日本西畫家消化過的西方美術,再將那經過篩選的一部份西方美術帶回台灣。而張萬傳則是將野獸派與表現主義風格帶回台灣的第一個野獸派畫家。 留日時,受到當時以野獸派風格活躍日本畫壇的二科會啟蒙個人主義思想,加上參觀烏拉曼克展覽的影響,風格逐漸趨向野獸派畫風。張萬傳所處之環境與時代,讓他同時深受當時印象派與野獸派之影響。執著於野獸派的張萬傳以「在野」的姿態活躍於畫壇。 本研究意在了解張萬傳風景畫的藝術成就,運用「文獻探討法」、「作品收集與彙整」、「田野調查法」、「風格分析法」、「統計法」,企圖深入了解張萬傳風景畫各個時期的風格特色,包含風景畫的色彩、風景畫使用媒材、風景畫主題分析、風景畫構圖、風景畫簽名方式、風格演變脈絡以及藝術價值。
  • Item
    劉其偉的繪畫藝術研究
    (2009) 王銀釵
    本論文首先由劉其偉的成長背景說起,其次再探討劉其偉的創作理念,他的繪畫理念深受西方現代藝術、原始藝術、保育觀念及文化人類學所影響,其創作出的作品別具生命力與關懷之情。 由於劉其偉熱愛大自然,喜歡深入叢林探險,這勾起他對原始藝術的濃厚興趣,也令他驚覺許多野生動物因棲息地遭受嚴重的破壞而瀕臨絕種;油然而生的悲憫之心讓這位「自然之子」開始熱衷於倡導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的活動,後來被推舉為「保育代言人」,而他也更確認了自己的創作中心思想─「愛」。 筆者歷經長時間所收錄到的劉其偉生平創作共1,109件,文中依主要題材區分為風景、性愛與女人、原始藝術、動物、十二生肖、鳥類、中國風、星座、季節、昆蟲、自畫像及致敬等十二個系列,探討其創作背景及繪畫特色,並將其繪畫成就及對世人的影響做一總結,讓讀者可以較有系統的認識劉其偉,並對他的繪畫產生興趣;此外,蒐集完整且題材分類清楚的千餘件作品更可讓作品收藏鑑賞者與研究者作為實用的參考圖鑑。
  • Item
    人間萬相-探索面相下的真義
    (2005) 林俊明; Lin Jiun-ming
    摘 要 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是小孩,有時是家長,有時卻是老闆,或上班族、及各型各類的角色,隨時在更替續演著,每個人的臉上由於情緒的作用,種種的表情,如: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在都表現在我們的臉上,這好像是一種面具,一種真實的面具呈現著。 筆者喜歡觀察人類臉部的各種表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在我們人類的生活當中,每個人物的真實面具,所蘊含的表徵,傳達了種種跡象,補捉每一時刻的現象,是我在繪畫創作中,最喜歡的表現,及記錄看到一張張不同的臉,激起我內心底層的呼喚、感應及記錄著腦海中每一張深刻的臉,筆者希望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人的臉,透過線條、造形及色彩的組合,呈現各種不同的技法表現,產生延續及堆疊的效果,期望將自己腦海所記憶深刻的臉像,再現於畫布中。 然而人物畫在中西繪畫的表現都有其特色各有精到之處、閱讀從古至今中西繪畫史或各畫家之作品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對繪畫的鑑賞能力,進而有助於創作,並延續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生命。 關鍵字:台灣、人物畫、 人間、 面相、 油畫
  • Item
    山水皴法的變奏
    (2005) 盧錫炯; Lu Shyi-Jeong
    所有的藝術表現都跟時代的思想、社會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隨著山水畫的思想,材料和技法的發展,皴法的形式因而轉變,從東漢的磚刻畫開始到現代的作品,其間所改變的形式可以說是相當的大,這可由畫蹟上去細細分析。   歷代流傳下來的畫史、畫論極多,有許多學者從山水畫思想方面去研究,也有人從時代面目及個人風格去討論。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技法的真正運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論文以「皴法」入手,以研究其技法與發展為主,可以說是以皴法為經,以時代和工具、材料的發展為緯,經過歸納,整理,對歷代各種皴法的產生和運用有了更為深入清楚的脈絡。   對研究者來說,「皴法」是用以描寫大自然一切的肌理,不管寫實、寫意,不管是運用那一種的點、線、面皴法或是結合各種特殊的紙張、水性、泥性礦物、金屬等顏色材料來創作表現各種山石樹木的肌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表現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身為現代畫家,對於筆墨皴法的觀念與運用,不能陷在古人特定的內涵和概念裡,更不能陷在無形中設限的「皴法」教條裡,因此本論文針對「皴法」進行一系列的論述,與技法、形式上的實驗,企圖在各種新的皴法創作之下,形成個人特殊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