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學科取向藝術教育(DBAE)理論與其課程之發展
    鄭寶宗; ZHEN, BAO-ZONG
    當代美國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學科,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 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等同視之」。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 藝術之欣賞與瞭解;其內容統合四個藝術領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 ;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 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鑑方式得到證實」。此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 容、活動和評鑑,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GREER 在1984年描述此種藝術教育取向 之特質並且將他定名為「學科取向藝術教育」(DE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簡稱DBAE)。 學科取向藝術教育之觀念起源於60年代,具體呈現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近三 十年來此種新的藝術教育觀念持續不斷的發展,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 案都以此觀念為基礎。最近五年間更由於GETTY 中心(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 TION IN ARTS)的極力推展,促使專家學者們熱烈的討論,嚴然成為當今美國藝術教 育思想的主流,實在值得國人重視。然而,任何思想、觀念或理論在形成該領域之主 流前必有其淵源和發展,而非一夕可蹴。依此信念筆者著手探討「學科取向藝術教育 理論與其課程之發展」,茲列陳本文要點如下: 一、說明研究問題之特質、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和步驟。 二、討論學科取向藝術教育之定義和起源。 三、探討學科藝術教育之思想背景。 四、探討學科藝術教育之課程的沿革。 五、探討學科藝術教育之課程改革與課程發展方案。 六、闡明學科取向藝術教育在八十年代之理論與實際的統整,陳述GETTY 中心的課程 發展方案。 七、統整學科取向藝術教育的課程理論。 八、結論與建議。 綜合本文之探討,筆者提出七項建議作為未來我國藝術教育改進之方向。 一、重新確認藝術教育之功能與價值、檢討課程之內容與結構,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 、改進教學與評鑑的方法。 二、檢視藝術教師之職前教育和在職訓練的課程設計。 三、正視中小學師資之教育者的品質及研究所的課程設計。 四、設置課程發展中心負責課程發展與人員訓練的專門機構。 五、結合各種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課程之發展與推廣。 六、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課程理論。 七、發展具體可行的藝術課程方案。
  • Item
    國小階段「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研究
    鄭明憲; ZHEN, MING-XIAN
    自本世紀初以來,各國學校藝術教育,皆採認里德(H.READ)和羅恩菲爾(V.LOWENF ELD) 等人以兒童藝術發展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所倡導工具性的藝術教育觀。但自6 0年代美國學校課程改革運動,及之後因受評量觀念之興起所引發的績效責任運動思 潮的要求,使得許多關心學校藝術的教育人員,開始對傳統的藝術教育進行反省與檢 討。 於是巴肯(M.BARKAN)等人倡議「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而有70年代的「美感教 育」運動,並逐漸發展到80年代葛利爾(W.D.GREER) 等人建議,學校藝術教育應 採行『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觀念基本上主張藝術應當是學校課 程中,一門具有嚴肅性學科結構的基礎科目。其目標在於培育學生對藝術的四個主要 領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和美學;並要求學校須以書面型式的課程,經由 有規則的教學活動以完成藝術教育目標。 本研究乃自一九六五年賓州大學研討會起,以理論分析法從理論淵源、概念發展的過 程、學習理論、課程計畫和教學指引,逐一探究『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教育 思想。試圖瞭解其本質與精義,以擬具建議,以提供改進我國小學藝術教育實務之參 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在於: 1.探討『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與理論基礎: 2.分析美國現行小學『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課程: 3.闡明其課程與教學理念對小學美術教育的啟示: 4.綜合前述之研究結果,試圖就其所短加以批鄰,依其所長擬具建議,提供改進我 國小學藝術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 1.『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要發展學生具有瞭解、分析與欣賞藝術的 能力。同時要把藝術視為一般教育中的基本科目來教,也就是說,學校要把藝術和其 它科目在教學時數、課表的安排、任課教師的選擇和各項支援上都平等對待。以及, 未來成為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基礎來學習。教學內容基本上包含美學、藝術批 評、藝 術史、藝術創作等四個領域。各年級的課程都要有順序編組和明確而統整四固領域的 均衡性內容,同時亦強調各項人力、物力的支援和注重適切的學習成就評量的方法與 工具。 2.基本上,多數小學的課程內容都能涵蓋四個領域,在設計課程時也都把握住程序 性、連續性與統整性,並強調藝術的創作、知覺、鑑賞與反應之並重。 3.『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對小學藝術教育的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單元設 計、教學活動的安排及學習評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發。 綜合前述發現,本研究擬具以下之建議,以提供改進我國小學的藝術教育: 一:導正學校對兒童藝術教育的誤解: 二:提昇學校藝術教育的品質與地位: 三:充實小學藝術教育之課程內容: 四:強化教學理論與重視評量之意義: 五:重視師資訓練與均衡課程內容: 六:充實教學設備與加強行政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