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街廓漫遊-社區圖像創作研究
    (2011) 李坤興
    本創作研究論文主要以筆者漫遊於街廓、社區途中所經歷之街道景觀、人文風貌等圖像作為創作研究之題材,將所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與生活片段景象,透過平面繪畫之媒介,以具象寫實的創作表現形式,描繪出隱身於老舊社區寧靜、平凡角落等各種事物中的親切感與樸素之美,同時展現寫實景物背後的特殊意涵,並結合筆者自身的生活歷程與經驗之深刻感觸,以呈現筆者對生活的體驗、思維與情感。 本研究論文組織架構,依序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創作理念,在研讀、分析美術史中各種美學理念與藝術家生平、作品之後,並以西方美術史的寫實主義美學為創作論述基礎,以及接受照相寫實主義與台灣懷鄉寫實繪畫風格之影響與啟發,將創作研究之作品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逐一論述,並分析每件作品之創作緣起、作品內容的呈現、構思與畫面的安排、創作過程與情感之表達。再以此次創作研究之心得與未來研究或創作目標的方向作為總結。 期望能透過此藝術創作的實踐,傳達筆者生活中的體驗與感觸,在人們不斷追求金錢慾望與物質享受的同時,能看見傳統街廓屹立不搖的生命力與希望,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以及日漸冷淡的人際關係中,能夠感受與體會到務實的生活態度與真摯的人情味、與俯拾即是的生活美感。
  • Item
    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2012) 彭嘉玲
    台灣公共藝術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共藝術範疇不斷被擴大,其存在於城市空間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當下場域環境的美化,更被賦予著社會議題探討、社區意識認同或擔負形塑城市意象的策略之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意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公共藝術如何去塑造城市意象?這是本研究試圖探究的核心議題。 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公共藝術資源,在公共藝術計畫概念及操作機制上扮演著引領先驅的角色。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企圖梳理出其公共藝術發展的脈絡,從中擇取近年來發展出的「節慶化」、「社區營造」指標性的公共藝術計畫作為研究個案,進行相互辯證,以瞭解公共藝術對於城市意象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層面,及公共藝術在其藝術本質上對於城市意象塑造被感知的程度與限制。 透過相關個案的相互辨證研究,經由分析後歸納出三點建議:(一)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必須回應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驗。(二)城市意象的塑造,需要時間持續性的累積。(三)以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意象的策略,必須創造群聚效應。
  • Item
    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為例
    (2008) 朱靜怡
    近年來,台灣各大學院校設立藝文中心蔚為風氣,成為台灣當前成長最快速的藝文機構之ㄧ。在這股設置熱潮的帶領下,大學藝文中心不僅能讓學生在鑽研學術之餘,有更多的機會接受藝術文化的薰陶,藉由藝文活動的參與,亦促成大學校園藝文風氣的全面提升。隨著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持續推動,加速了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大學校園的開放,在社會的期待下,促使大學藝文中心的服務的對象,從校內師生逐漸擴大至社區居民,社區參與成為大學藝文中心發展一個重要的動力,也使得大學藝文中心逐步走出了學院的藩籬,跨越校園、社會與文化的界限,積極扮演著地方公立藝文機構外的第二展演平台,進而成為臺灣藝術文化生態的一環。大學藝文中心透過活動的策劃與推廣,除將大學生培養成未來支持、欣賞藝術最主要的人口外,在這一波社會的期待中,它亦扮演對社區直接提供藝文活動的重要角色,越是欠缺藝文空間的社區,越發突顯大學藝文中心的重要性。 本研究在探討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的相關議題時,首先分別以社區的概念與資源、大學與社區互動的目的與模式、大學與社區互動的困境與因應、大學藝文中心的社區功能、大學藝文中心與地方文化館的結合及案例分析等面向切入,對大學藝文中心的社區功能進行探討;之後再針對影響雙方互動之因素,及社區對於大學藝文中心之需求進行瞭解與分析,最後再提出建立雙方良好互動以及資源分享之最佳策略與改善建議。經研究發現,欲建構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惠互利的共存關係,其具體的做法和努力的目標有:一、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應建立平等暢通的溝通管道,並持續的進行溝通;二、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應發展共存共榮的資源分享關係;三、大學藝文中心應對社區所提供的多方位服務,帶動社區進步;四、大學藝文中心應自許成為地方精緻文化的催生者,並以打造社區藝文中心為努力的目標。 長期以來,台灣各大學藝文中在與社區互動關係的經營上並不積極,即使從1988年起至今近廿個年頭,大學藝文中心在社區文化功能的發展上,仍遠遠悖離社會的需求。所幸在社區總體營造觀念日益普及與社區居民的殷切期盼下,促使大學藝文中心開始重視社區參與,並有計畫的與社區進行資源分享。本論文期盼透過對台灣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探討,為其他大學藝文中心未來發展社區文化功能提供參考與建議。
  • Item
    社會重建取向在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之教學為例
    (2006) 蔡彥彥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重建課程規劃所強調的,將課程融入社區公共藝術或社區問題,讓學生透過社區探究及行動,解決社區問題,營造永續優質的環境,經由批判與實踐為導向之課程設計體現社會重建理論。 本研究目的是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採行動研究方式,以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國小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二班學生共計六十九人,在課程結束後接受社會重建課程-公共藝術篇實施成效調查問卷。 本研究資料分析是透過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教學日誌、觀察員的紀錄、攝影、問卷,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為輔,來探究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探究、行動三階段,能使學生獲得公共藝術知識,並增進學生保留或改進社區、社會藝術品的知覺及行動力。 (二)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活用知識,實踐生活改造,提升學習意願、成就感及對社區學校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