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沉思的風景:陳鏘旭繪畫探索
    (2023) 陳鏘旭; Chen, Chiang-Hsu
    本論文的核心是風景畫的創作實踐,以沉思的風景作為題目,是因為沉思(Meditation)一詞,帶有冥想、深沉思考之意,在許多時刻,包含創作前、創作當下乃至於創作完成後的自我觀看與審視,深沉的思考都很符合筆者的狀態。筆者試圖追尋的,正是在繪畫外表之下更為深刻的精神意涵,以此動機,一方面希望能創作出屬於臺灣的當代風景畫,另一方面,藉由深沉的思索,希望找到使內心感到平靜的繪畫形式。  論文內容涉及幾個大面向,包含西洋風景畫與臺灣風景畫的脈絡梳理;自我心境的傳達與風景畫的象徵性;當代風景畫作為逃離與對抗的精神場域,並以安居之所的詩意概念建構;從眺匿理論與中國畫論之郭熙(約1023-1087)的《林泉高致》思索安居之可能,最後,試圖將山水畫特質之「逸筆草草」與「平淡天真」兩個概念對應到油畫創作,思考與想像油畫作品之可能面貌。基本上,筆者透過對風景畫歷史的梳理,理解其發展脈絡與趨勢,從而找出適合自己以及當代風景畫的可能表達方法,甚至連結至山水畫的特質,並以理論化的方式展開。最後一個章節,筆者整理歸納自身的創作樣貌,分為三個部分,其一,以樹為對象的風景畫創作;其二,在藝術哲學語彙影響下的風景試驗,其三,自我反思與觀照,樂園意象之展開。   風景畫具有較為寧靜的屬性,筆者希望能在當代藝術眾聲喧嘩的環境中提供一處思緒停頓之所,也希冀自身能從風景畫的創作中,找到藝術與生命的解答。
  • Item
    一八七一福爾摩沙顯影:John Thomson台灣攝影中的風景觀
    (2009) 劉家琪; Liu, Chia-Chi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旅行攝影家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福爾摩沙內山地界所進行的拍攝活動,其攝影作品中的風景意義探究。本研究首要呈現的是Thomson在目前台灣早期攝影史的研究中,趨於單一化的狹隘研究,例如:著眼於年代斷定或者是地方史的地位,繼之,論述本研究所欲提出的研究路徑,與此一研究取徑所關注的核心價值。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基本問題意識進行概述,勾勒基本論述雛形及問題核心,並且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關連性討論,此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攝影史的相關論研究。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現況與缺陷,試圖分析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補足目前一般研究中所缺乏的深入詮釋觀點。第一章介紹Thomson生平簡史與其東方行旅的歷程,以史料概述的方式,作為此研究的基礎史料整理,此章節中同時整述 Thomson的攝影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關連性。第二章以Thomson旅行札記為研究對象,從他的札記書寫中建構他旅行的地理位置與影像的關連。第三章就本研究所欲援引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將取徑風景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兩大理路,從旅行的角度分析書寫與影像間產生的敘事性如何反映一位旅行者眼中的台灣風景,並進一步建構台灣風景的多元文化意涵。   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整合Thomson1871年的台灣攝影作品之中,其影像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聯繫,繼之從旅行札記中的風景敘述觀點,以及風景理論之於其作品的實地分析,建立研究Thomson此段時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詮釋新角度。
  • Item
    畫樹.話樹—林莉馨油畫創作研究
    (2014) 林莉馨; Lin Li-hsin
    人們的成長環境大多與樹息息相關,它不僅有著豐富而多采多姿的歷史,也有許多足以傳頌記述的典故與傳說,更見證了先民開疆闢士的艱苦奮鬥,從大樹看到自己、觀照到環境的變化與時間的互動,儼然是一部活的歷史。本創作應用寫意及分割的手法,融合印象派的色塊和表現主義的筆觸以多樣性的樹的構圖組合來創作。另外,在實物造型及線條常給予簡化,注重畫面中形體和色彩之間的平面佈局,使得物體產生出量感。並以「樹」為主題,著重於「樹」所延伸的意涵、個人對樹的感受、自我內在的呈現與日常生活的經驗。表現樹與台灣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傳達筆者熱愛土地與自然之情。本創作內容分為兩系列: 一、「大地生機系列」:表達樹與土地的關係,選擇了具有台灣精神的玉山圓柏、堅毅的梅樹及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阿勃勒為主題。畫面的內容呈現,包括結合玉山圓柏與代表台灣精神的玉山,來表現樹與這片美麗的台灣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藉以表達筆者關懷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共存的和諧關係。二、「風中緋櫻系列」:探討霧社事件的背景、原因及蜂起,藉由探討史實,將這些文字化為一幅幅的圖像,重新再建構為個人的繪畫語言,將這重構的圖像與象徵日本殖民帝國的櫻花樹相結合。希望藉由藝術的再現,喚起歷史的記憶傷痛,並記取受到外來族群牽動,兄弟相殘的悲劇,不要繼續的上演。讓新台灣的歷史觀能更廣遠到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各族群的文化和台灣本島的土地人文。 關鍵字: 畫樹、風景畫、玉山圓柏、霧社事件、歷史傷痛
  • Item
    心靈.風景---張峻輝的創作研究論述
    (2010) 張峻輝; Chang, Chun-Hui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以自然風景素材做為繪畫創作的內容,是許多藝術家共同的喜好,以風景為題的傑作也持續不斷因應而生。本論文研究以「心靈.風景」做為主題,從風景畫的議題出發,探討風景畫的內涵及不同藝術派別在風景畫的表現形式,並從我們存在的環境切入,探索現實世界與風景的依存關係,嘗試在創作之中,表達個人對於自然風景所帶來的感動,與現存世界環境的關心。 本論文創作以風景為發展主軸,思考風景繪畫的內涵層面,主要以西方的風景繪畫表現形式做為理論基礎與探討範圍,將不同時期的風景畫在美學理論、表現意涵、創作思維整理探究,做為個人創作表現形式的參考依據。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筆者試著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探討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提出我們面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與省思。 個人一系列關於風景的繪畫創作,是源自於對風景題材的愛好、對環境的關心,同是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藉由創作,不斷的思考創作的目的、藝術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雖然不會有答案,但是經由創作過程中與自我的對話,使筆者對自己、生活、藝術產生新的體悟,也許這就是答案之外的答案。
  • Item
    帝國風景的形成與盛清政治綱領的規畫──承德避暑山莊研究
    (2018) 朱正卿; Chu, Cheng-Ching
      本論文以「風景」研究之概念作為研究取徑,探究承德避暑山莊作為清代皇家避暑園林的文化與政治意涵,並分析它建構園林的組織方式與使用在造園規畫之內容。承德避暑山莊承載盛清時期的重要文化意涵,造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與符號的布局表徵,也是一個可以被解讀為景觀感知的風景文本。本論文研究對象以避暑山莊為核心,佐以外八廟與木蘭圍場,主要探索它們所表述的帝國意象,如何在盛清政治綱領的規畫中逐步形成與顯現。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界定本研究所討論的承德之地理範圍,探究避暑山莊、外八廟、木蘭圍場所構成的區域景觀,和清帝國政治作為的種種關聯所發展出的議題和研究方向。第二章從承德地理和社會狀態切入,討論避暑山莊、外八廟興建於此特定位址的原因,並依據承德特殊的空間形態作為塞外政務特區的條件,發掘其所扮演的政治功能。第三章討論盛清時期的北巡、畋獵行圍、喀爾喀策略、扶持黃教、禮遇活佛等策略如何在承德實施。第四章探討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編寫背景、意念表達、總題分詠與總圖分繪,闡釋此部圖文集作為康熙執政晚期顯耀一代聖主的園記出版品之地位。第五章與第六章分別探究傳統「神」、「聖」哲思如何具體展現在避暑山莊的規畫上。第七章為結論。   近年來,中、西學界研究承德避暑山莊的重點不一,主要在於歷史考證、美學闡述,以及從「新清史」史觀切入的滿洲文化考論。本研究著重分析「風景」理論,探討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整體文化多樣性的特徵。對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分析,認為它的總體設計運用了文學、神話、天文學的技巧性和綜合性,建構了承德景觀的多重文化和哲學觀念。避暑山莊揭示的是帝國地理邏輯思維,以及地緣政治策略。在這方土地之上,清帝藉由其所締構的遊樂園,展現了他們對於宗教觀、宇宙觀、儀禮觀的掌握。避暑山莊作為皇家苑囿有其積極主動的政治潛能,並非只是被動消極耽溺逸樂的宮廷生活之所。
  • Item
    時空臥遊:洪小澎的水墨VR創作論述
    (2018) 洪小澎; Hong, Sio-Pang
    筆者本次嘗試融合山水畫與電腦技術,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前半以理論為主,為第一至二章。第一章作為緒綸,先提出筆者分析水墨創作於當代跨領域趨勢中的情況,筆者的研究動機是基於當代現狀的,再對本次研究橫跨山水藝術與科技藝術兩個差異較大的領域,進行分析及說明。其於本次論文及創作中的研究範圍,其界定的原因是基於如何的研究限制,以及主要的術語釋義。創作理念先梳理筆者對線條繪畫乃至對山水畫空間構成的喜愛,再提出電腦技術結合山水的幾點特殊性,以釐清本系列作品於當代、於水墨、於科技藝術的意義。第二章說明本系列作品的學理依據,分別從山水之臥遊、園林之遊賞及科技藝術虛擬實境之沉浸,梳理三者各自的文化脈絡,並探究三者的共同臥遊意趣,再系統整理園林融合其餘二者時所出現的藝術性、當代性問題,是否仍能呈現臥遊的美學感受。 後半則偏重創作論述及結果分析。第三章說明創作方法,第四章則分組討論四個系列作品,從初期的平面繪畫,至發展三維山水的互動裝置系列,到後來的穿戴式VR系列,到最後回歸平面卻仍能進行虛擬實境臥遊的全景360系列。第五章則進行作品的分析說明與總結,對本系列作品的各個衝突性進行辯證。
  • Item
    初、盛唐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
    (2018) 譚惠琳; Tan, Hui-Lin
    本文以初唐、盛唐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為研究對象,探討唐代早期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 首先,本文從初唐、盛唐時期壁畫山水的構成母題入手,將其拆解為山、石、樹、水和雲,分別分析其元素風格。初唐時期整體而言以暈染為主,勾線為輔,盛唐時期則繼承初唐風格,並存在複雜化的變體,加之新的風格,在石窟中都尋找到了較為合適的位置各自體現,表示此時石窟藝術富有多樣性和成熟度,形成了多元並存的局面。 其次,本文分析初唐、盛唐時期對於場景的刻畫和塑造,結合山水構成之外如人、動物、界畫、交通工具等的其他母題,參考母題分為野外、庭院和天界進行探討。進而,研究此時期空間結構的處理主要方式,涉及到窟內視線的引導,壁面內的分割,畫面內空間表現、敘事方式和視點設置,母題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再從中尋找歷史和地緣的淵源和關聯性,意在梳理此時敦煌壁畫山水的發展脈絡和所受影響,並簡單探討粉本、留白等問題。 最後,本文探討此時期敦煌壁畫山水對後世敦煌壁畫及相關山水畫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分析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所反映的唐代畫史畫論中人們對於「山水」觀念認知。從敘事功能轉變為象徵意味,由此討論山水畫科的獨立標準。
  • Item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2020) 侯憲堂; Hou, Xian-Tang
    心境隨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且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化,不同的時空當然內心嚮往必然是很不一樣,對那渴望的空間我們存在著一種美化的理想,也許在那寧靜的思想中頻頻對我召換。 既然對心中嚮往的的意境有所幻想,那麼就用筆者所擅長的筆墨,毫不掩飾的把它表現出來,這樣的水墨表現,可讓自己沈溺於山川林霧的寧靜空間,也讓自己短暫的逃避世俗的心靈騷擾,在這尺幅的山水間,心是遼闊的,是安詳的,拋棄塵囂的罣礙,讓靈魂自由自在穿梭於傲松草廬中,遊蕩小橋山澗上,觀看那雄擴壯大的山巒疊翠,也可漫步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奢望的暇想空間不也是繁忙的人情社會所缺的嗎? 因筆者寄情山水之情濃郁不可得,只好透過繪畫方式表達內心深切的情感,在以山水為主的繪畫思想上,運用了不同的山林景觀,也適當的加入點景物象,除做為畫者與觀賞中寄予的靈魂出口外,也能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在一起,透過技法與空間景觀的營造,努力展現筆者內心那種嚮往的世界,藉此虛擬的畫面洗滌世俗的是非,坐擁片刻靜心後,讓觀者可拋開當下現實的煩惱。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也就是把心中嚮往的心境具像為眼界能看到的實境畫面,透過這個真實的畫面給每個觀賞的人都可透過潛在的靈魂自由的進出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當然內心都有回歸自然的衝動,或許我們不能隨時倘遊山水之間,但面對我的作品您卻可寄情於眼前的山水間。 本論文共分有六章節,第一章緒論有四小節,主要內容為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和名詞釋義,第二章「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共有四小節,主要內容是論述南宗與北宗的意象型態,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山水結構分析和歷代的著名山水畫家的介紹,第三章「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共分有三小節,主要內容有象徵性的符號組合分析,多點透視的畫面與遷想妙得山水的創作意境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所要分析的內容為創作的理念與歷程,創作內容與題材的選擇與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個人創作作品解析,本章以演進的過程分為雄壯系列、意境系列、現代系列,第六章結論,本章為對筆者過去創作上的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2019) 楊采頻; Yang, Tsai-Ping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是水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
  • Item
    閒賞山水畫山水〜王素珍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王素珍; Wang, Su-Jen
    論文題目:《閒賞山水畫山水》,以「閒賞」的審美觀看視野,作為本論文的座標。而論文探討的時間深度,從渾沌的神話開始,一路走向線性的歷史。因此,神話的山水觀,是本論文的切入口,繼而臚列分述山水進入歷史後,分別在儒家和道家哲人們的觀看下,自然山水如何被披上人文哲思。以及騷人墨客的敏銳感官,及其五色彩筆的揮灑,山水又是ㄧ番綺妮風采了。除了厚實了閒賞山水的奇「趣」外,山水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取材的後花園。自然山水因神話、哲人與詩人不斷增衍其意之下,使得閒賞山水與畫山水的樂趣,增添了不同時空,才能疊映出的厚實感,其生發的妙意與層次,更是姿態萬千的。而山水畫外的曲終江上之致,也因時空的積澱下,吹拂的更為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