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文化匯流的臺灣藝術-黃子瑞繪畫創作論述
    (2016) 黃子瑞; Huang, Tzu-Jui
      本創作研究乃以筆者對當下所感受的社會問題為主軸,藉由創作者的眼睛觀看台灣社會,用個人的創作手法與觀者進行對話。   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甚鉅,在文化上雖是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延續,但因經歷日本統治時期文化的洗禮,光復後的台灣又受到美國大量的援助,因此在文化及思想上都潛移默化地追隨西方潮流,因此台灣應屬於一個後殖民(Postcolonial)的環境。以整體觀看台灣在全球中的定位處於尷尬曖昧不明之中,遊走在政治主權的邊緣,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而這種多元混雜交融的文化漸漸成為台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筆者在如此豐富及混雜文化環境下成長,試圖尋找歸納出屬於台灣文化的特點,並以此特點進行創作及研究。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研究目的及創作動機。   第二章 以相關後殖民理論、台灣文化史、台灣歷史等為根據,探討筆者的藝術創作學理的基礎。   第三章 討論筆者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前段部分先論述繪畫之中物件的意涵,及筆者常用的象徵符號,後段部分則以創作者的角度綜合說明筆者所使用的媒材及表現手法。   第四章 依據個人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歸納並加以討論每件作品所表達的意涵,並仔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背景、繪畫媒材及結構形式。   第五章 總結筆者於研究所時期的繪畫探討心得,透過撰寫此論文更加釐清個人的思想及脈絡,未來並朝著更深化的內涵發展。
  • Item
    情感記憶的繪畫語彙探討
    (2016) 吳智勇; Wu, Jhih-Yong
      本論文以筆者對於「繪畫語彙」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內心情感記憶」做為研究與書寫的方向。從每張繪畫創作中,去探討每個物件擺設的巧思與內心情感的多元交織,並且從每個構圖面像去探討與引申,找出最適切的繪畫意涵。論文中也藉由引述與思索探究,使創作形式與技巧相輔相成,進而更為深刻。   筆者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長,體認到這片土地的真與美,尤其是在這擁有豐富且獨特文化的寶島—臺灣。在研究此方向內容時,臺灣獨特文化令創作的涵義更貼近藝術與生活。因此,筆者用心探究以內心樸實再出發,來撰寫此研究。在本論文中,筆者引用與探討了許多的偉大畫家,不管是創作形式,或者是生平的生活情感累積,都一一的列舉與解析,希望在創作的思路上加以釐清,並且藉由此方式探討更多關於筆者創作上的問題,期盼從中發揮此論文對於筆者日後創作的實際幫助。   筆者將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敘述。在這六個章節之中,筆者將心中對於創作的理念,以研究之角度來切入。從一開始對於物象題材的單純喜好,所產生的研究動機,再從感興趣的相關題材做一積極創作,並找尋出更穩健的美術相關學理與基礎,來做為創作之基石。   論文中,在世界名家的作品介紹裡,筆者以最感興趣的創作思路為研究方向,並從中探討名家是如何將創作作品演變為成熟作品。然而,在詮釋作品的過程中,技法縱然不是創作的唯一核心,但絕對是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在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中,筆者與教授老師們不斷的請益,透過實際的作品創作,從中一一歸納出技法的適切性。   筆者透過近幾年的作品整理與論文撰寫,思考出自身所欠缺的養份為何,並謹慎地思考未來在繪畫創作上該如何繼續往前邁進,使筆者日後有著更為成熟之創作風貌及更有深度之創作內涵。 關鍵字:情感記憶、繪畫語彙、臺灣文化、圖騰、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