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無聲的騷亂──獨處與中介狀態繪畫創作研究
    (2023) 曾瓊瑩; Tseng, Chiung-Ying
    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生活總是不斷推擠著人們向前,往往要等到停下腳步獨處時,才得以好好和自己在一起、感受自我當下生命狀態。「獨處」常被與寂寞不安等感受連結,但許多實例也證明獨處有助於自我覺察與靈性頓悟,並不全是負面價值。獨處時的我,是與自己最接近的時候,既有卸下人格面具的放鬆自在,但也有莫名的騷亂不安──一種介於平靜和混亂之間的狀態,也是真切感受到自己作為「人」存在的狀態。本創作研究以我生活中隱微的混沌不安感受為起點,透過「獨處」作為一種召喚儀式,將自己從社會生活及人際網絡中剝離,專注於探討這些感受及其根源,透過創作過程與之互動,除了向內自我探索,並將之轉化為個人創作養份外,也期望透過研究過程的記錄與研究成果的分享,可供相關藝術創作者及後續研究參考。本研究採取McNiff藝術本位研究觀點「透過無法預測的創作探索過程來理解事物」設計研究步驟,使創作過程與文獻史料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相互回饋、補充,最後整理歷程紀錄,完成論文撰寫。章節架構安排,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限制與解決辦法;第二章「研究理論探討」梳理相關理論文獻,建構本研究理論基礎及架構;第三章「相關藝術作品分析」探討並比較與研究主題相關且對個人創作具啟發性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及風格流派;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說明創作理念、形式內容、媒材技法與操作步驟;第五章「作品說明」介紹作品並說明創作意圖;第六章「結論與省思」以研究結論與自我省思作結。
  • Item
    線的藝術、科學與哲學
    (2017) 洪雪娥; Hung, Hsueh-Erh
    本論文從藝術的基礎出發,研究藝術、科學與哲學領域裡的「線」。藝術、科學與哲學對於線的運用各不相同,線也在各自領域的思索下衍生各種作用,並流變為各種形象。如果原子核在其周圍電子雲之中,如同一個銅板漂浮於棒球場那麼大的設想是成立的,那麼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一條線。所有被看見的線,在微觀的世界下並不實際存有,物質性並不是線存在的必要條件,而思想上的「線」卻具有極大功能性與變異性。 德勒茲與瓜達里視藝術、科學與哲學為三種思想的形象,而混沌是無限速度的生成與消逝。藝術在混沌中匯聚感覺,形成感覺聚合體;科學放棄混沌裡的無限速度,以函數參考點現實化虛擬;哲學在混沌的無限裡,揀選思想的無限運動,充滿著與思想一樣快速的概念。在這些思想形象形成的動作中,「線」總起著相當的作用。 以這三種思想形象,藝術、科學與哲學切過混沌,而「線」在這三種思想形象裡扮演什麼角色?起著什麼作用?它本身在藝術、科學與哲學這三個思想形象裡的形象又是什麼?藝術、科學與哲學以何種姿態,在何種時空生成「線」? 本研究局部呈現藝術、科學與哲學領域裡的「線」,指認「線」在這三個思想形象裡占有時空的各種角色,樣態與作用,圍繞著不確定性,將它們並置論述。在對這類不可捉摸、不易辨識「線」的指認過程中,本研究推進了個人對藝術、科學與哲學間創作生成浮現的認識。
  • Item
    藤蘿的呢喃:生命記憶中的糾結與迷惘- 柯彩惠墨彩創作論述
    (2016) 柯彩惠; Ko, Tsai-Huei
    本論文研究是源於對日常生活所見的花木,隨著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變化及對其生生不息與自然凋落,有所感悟,而萌發創作之意念。花木中甚愛紫藤,愛其紫愛其白,更對其纏繞糾結的藤蔓感到特別的深刻。古代理學家有革竹子的心,而生活在現代的我卻想革藤蔓的心。這系列作品是透過藤蘿的呢喃,以隱喻的方式,經由記憶發酵來回憶生命成長中自我困頓、糾結、迷惘的生命過程。從自己根源出發,挖掘內在思想而產生藝術創作,並藉由藝術創作,達到舒壓與療癒的效果。本研究內容包括第一章緒論,以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 探討創作思想、背景、歷程及理論基礎,而理論基礎以石濤「一畫」理論與老莊思想、混沌理論、符號學、榮格分析心理學說來論述。第三章「藤蘿的呢喃」系列之創作研究,分別以創作源起、創作內容、創作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與創作的關係來說明。第四章為「藤蘿的呢喃」代表作品分析,第五章為結論。 本論文研究亦藉由寫生觀察、回憶、創作的方式,以自我生命歷程中的體驗,在時空的更替中,由模糊的記憶中激發人文藝術特質,進行理論性、實作性的整合研究。企圖向觀者傳達最真實的情感,並對內在心靈的思維分析與極其複雜的情感層面,進行探索。並瞭解自己內心世界中情感的糾結,藉由藝術創作及其論述,而感悟人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而讓情感中的困頓、糾結、迷惘昇華為藝術創作的原動力。且將這段生命歷程的領悟做成記錄,也讓有類似經歷的觀者能自行佔據主角的位置,而產生藝術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