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
    (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
    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
  • Item
    玩.經典 - 賴宜吾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賴宜吾; Lai, Swenson
    筆者熱愛中國文化,生活中常以歷史文化爲伴,讀歷史、習書畫、彈古琴、賞古玩,頗覺像活在現代的古人,生活中混合了古典元素、科技文明與通俗文化,偶有時空交錯的感覺,亦有古今穿越的聯想,在時間幻覺之下,悠游於此雑錯融合的文化之中。筆者崇尚道家的樸素思想,奉行簡樸生活,熱愛庶民小吃,喜愛通俗的歷史文學,同時是個重度網路使用者。本創作研究「玩.經典」將生活中的古今元素拼凑混搭,以玩耍的心態及喜感輕鬆的情調來敘說、表現古文化,很單純地説著簡單的小故事,作品像是一篇一篇的散文,内涵是樸素的,形式是現代的,技法是簡單的,材料是普遍易得的,方方面面皆有道家樸素思想的影響。本創作以三件青銅器(毛公鼎、散氏盤、爵)與書法家懷素爲題,將古典元素與通俗文化拼凑混搭,做趣味、穿越的聯想:用青銅器吃平民食物、想像懷素也上網,用後現代風格的水墨來表現,通俗淺白的敘事風格,粗獷樸素的質感,完成二個後現代面貌的水墨系列。本創作研究分爲五章,第一章緒論以古典與通俗事物的異質混搭為題,説明創作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探討通俗事物介入藝術,探討樸素思想與通俗精神之間的連結,並析論崇尚樸拙的美學思想。第三章舉例與筆者思想相近的當代藝術家,探討他們對通俗事物的理念及表現方式,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説明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總結此研究心得及未來展望。
  • Item
    森羅萬象 如實人間-白志棋水墨創作論述
    (2023) 白志棋; Pai, Chih-Chi
    本論所欲探討的命題,來自於個人水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的各種疑問與發 想。所欲解答的是筆者自學畫以來即求索難解關於水墨畫的「當代」;遂藉此論, 運用西學哲理之「現象學」海德格「存有學」之論述方法,結合水墨畫上承本有 的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待釐清並確立個人的創作思想信念後,運用從習於諸位 老師的技法,再將個人之眼見心念昭然揭示於畫紙之上。首章緒論簡介筆者學習歷程,接著提出個人對當代水墨畫之問題意識;主張 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作為探索研究之依據。第二章簡介現象學核心思想與發 展演變;面對台灣文化處境,從後殖民主義到存有學面向切入思考。第三章運用海德格存有學描述台灣文化特色,嘗試對李奇茂和于彭兩位水墨 人物畫家進行存有學分析,章末提出論述心得與確認創作方向。第四章聚焦於個 人畢業創作內涵與方式,第五章作出結論。「現象學」的意義是「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其顯示自己般地被看見」,此 學即「覺」是所謂看清楚的過程。那麼,海德格的「存有學」就是以「此有」來 看清楚世間一切的「存有」的過程。這與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進程是相同的。筆者認為,具備了看清楚的能力,才具有展現「當代」的可能性。即是海德 格說的「本真」狀態─要如何從人云亦云的「人人」中脫穎而出?這樣的狀態換 一種說法或許看起來是「不合時宜」的。 有趣的是,佛教中的「菩薩」即是覺有情之義,「覺」是自覺覺他;也就如 上述的「存有學」一般,是從個人「此有」出發清楚感受世間一切「存有」的過 程。另外,在李長俊的杜象研究《蒙娜麗莎的鬍子》認為,杜象的 Dada 指的是 佛教中「施無畏者」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其獨到的推論。 「森羅萬象.如實人間」個人水墨人物畫作品的呈現,筆者主要就是在上述 的思想背景下,根據自己所身處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以水墨媒材和技法 畫出自己眼前所見的「森羅萬象」,表達自己內在的「如實人間」。 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用來標示佛典的紀錄者─阿 難尊者的那種負責任態度,「我當時聽到佛陀是這樣說的」。「如實人間」筆者所 強調的也就是在於它的「如實」感受而非「據實」的表象。
  • Item
    經營位置的古與今 —葉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葉帆; Ye, Fan
    從現象學和象徵主義的角度,來對建築空間展開思考和想像的話,那麼空間 並不是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筆者的 個人創作是以此為題材開始的,而本研究將圍繞繪畫藝術中的空間表現而展開。本文將研究範圍縮減到敘事學背景下山水畫、界畫、人物畫和風俗畫中的空 間表現,這與筆者自己水墨畫創作中的空間表現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較強的 形式感是筆者作品的特點,但這特點主要也是為了表現暗含在作品中的敘述結 構。期望通過對比研究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的空間表現,釐清一些關於繪畫空間表 現的脈絡與視覺經驗,進一步深化並應用在個人水墨創作作品中。筆者發現,敘 事性情節相關的空間處理,都是有一定經驗和規律可循的,空間表現的發展深受 時代的觀看方式影響。研究空間轉向問題,對空間表現作深入的探討和經驗積累。本文通過對比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的空間營造法則,與西方同類型圖像 的空間營造進行對比,主要採取圖像學研究、作品對比分析法、以及文獻分析 法,分析中西空間表現差異性的成因。在本文的結構安排上,首先筆者主要探討了敘事學背景下,中國與西方的空 間概念的表現。其中第一層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中空間的表現,包括人 物、山水、風俗畫,並將最為特殊的一類——敦煌壁畫中經變畫單獨提煉出來, 進行圖像分析。第二層著重以西方 14-19 世紀敘事性圖像中的空間表現作為研究 對象,討論西方對於「空間概念」的認識,以及在繪畫中的表現方式。然後,筆者在比較研究中察覺中西方空間差異,並研究這種差異的成因,主 要分析源於中西方空間觀念的根本不同,以及作品創作時表現媒材和表現手法的 差異。基於這些研究筆者進行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創作實踐,分析了筆者的創作理 念以及作品的形式,並對代表作品作詳細解析。最後,筆者認為空間表現與視覺觀看的關係是成互相影響的關係,這一部 分,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了筆者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是、為體察藝術創作者 如何通過繪畫語言進行空間表現,在視覺表現的引導下,讓觀者看到更多維的空 間,有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其二、是在水墨畫語境中如何表現空間,形塑水墨中 特別的空間表現語彙,拓展水墨藝術語言的邊界,這是筆者研究空間概念並運用 於個人創作實踐中的重要環節,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幫助指導筆者的創作實踐。
  • Item
    圖騰演繹下的時代意義與反思—阮怡臻水墨創作論述
    (2021) 阮怡臻; Juan, Yi-Chen
    每個人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都於是他在對世人展現宣示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獨特風格的表演,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自身對自己或世界的觀念。筆者將以兩種系列呈現自我療癒的過程,第一種以微觀方式剖析自我,以符號元素作為象徵與隱喻內心隱藏的形式,元素與元素、媒材與媒材之碰撞的視覺效果,隱藏筆者內心深處的所聞所見之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自身與外界連結後的審思,並藉由較深的墨色區塊作為區別,在被審思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調整自我、使自己在自我世界找到抒發的出口。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認知與外在投射我們心裡的主觀映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筆者認知主觀和現實世界的差異,進而修正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圖騰藝術的哲思相關文獻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繪畫的出發點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兩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
  • Item
    果物·異源空間—李苡閔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李苡閔; Lee, Yi-Min
    新的科技及技術有眾多可能性,從近年生命科學的研究日新月異,觀察生命的現象不再侷限於生物個體,人類不斷探析基因的存在以及它的功能性,在現代人的生活上醫療、食品、保健、生育都有新的選擇,基因科技的植入、改造發展至今,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人類未來可以被複製出來,甚至製造出人造環境的空間,這些科技產物引起全球性的熱門討論話題。本研究藉由自然界中的果物西瓜,試圖組構成一個異源世界,在情境中加入筆者幻想的特殊生物們可以說是人類科技改造下的產物,探討新生物生存的狀態、自我生命與環境的共生關係,透過系列作品中生物變化、改造的獨特符號,以象徵、擬態的手法,去詮釋環境異態的奇幻世界。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節進行,第一章是說明以果物西瓜作為創作主題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學理的依據,以基因的存在、科技生命的生存變化、藝術家對生物擬態在藝術中的詮釋進行探討;第三章則以筆者創作思想的內容與實踐,並舉例影響筆者的畫家、東西的方奇幻題材;第四章是以筆者創作的內容與分析,將作品分為《異地》、《蛻變》系列兩個部份透過此二系列,來呈現果物與生物們的自由意識,探討形式、媒材技法,第五章則紀錄著筆者在此研究創作中的若干心得、對未來在水墨創作上的自我期許。
  • Item
    失焦的視覺:「動」在水墨創作中的表現
    (2012) 林績宇; LIN, Chi-yu
    從悠漫的鄉村社會來到台北都會城市,訊息的接收與理解從悠閒的品味轉變為瞬間的強迫接收。在當代的社會中,科技訊息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上可說是以秒速來進行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社會心理、審美觀念的變化,這必然會使得藝術形式產生多變。 本創作研究將以「動的表現」為核心,分為三個部份來探討。第一:「萌發及奠基理論思想」,從自身對於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變與體現,發掘出創作的契機,並且描述對於動的詮釋與背後的意涵來述說創作面向,最後藉由哲學的分析,以時空思維與循環概念來闡述對「動」的瞭解。第二:「藝術思維分析探討」,經由對「動」這一概念在藝術美感中的呈現,探討藝術家畫面形成的創作理念、思維的建構,並藉由分析藝術家之作品來了解其創作手法。第三:「自我創作理念研究分析」,透過自我創作理念的建立及作品的解析,以敘述失焦的創作觀點。 當一切的心象化為水墨形象的那一刻,心靈的建構便趨於成形,在此過程中自我、本我、感覺、知覺,以及想像的昇華過程,將內在的世界揭示於前,任憑主體即是創作者的自由建構,而建構的作品就是主體精神的凝結與成形化。藝術的內容是情感的體現,並受到情感所支配。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都市環境,創作者抱持過往經驗所建構出自我對於這都市的感受,透過創作來述說著自我內心的觀感。
  • Item
    擁擠視域─洪敏瑜創作實踐
    (2012) 洪敏瑜; Min-Yu Hung
    本研究以「擁擠視域」為題,聚焦在以台北為基點的城市題材之水墨創作實踐上,試圖由筆者自身於城市中的生活經歷向現下外部環境產生連結,探究城市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城市性格與城市意象如何被形塑,再抽取水墨藝術創作領域內以城市題材做為表現主題的作品,進行題材演變、繪畫視角、藝術家態度的探究,以期比較個人藝術創作上的觀察視點後,能更明確清晰自身藝術創作之立場與觀點。 研究架構上主要分為幾個部分:一是研究動機與目的的闡述,二為城市性格映像於人心的過程與結果,三由宮室畫、清明上河圖、山水畫城市題材、水墨都市等以城市相關事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繪畫作品探知此一脈絡的演變,四則回歸自身創作實踐的研究層面,最後對研究心得結論。
  • Item
    速食消費.卡漫風 — 洪雅倫彩墨創作探討
    (2010) 洪雅倫; Ya-Lun Hung
    本研究大致分為兩條脈絡,先從繪畫的內涵層面談起,闡述速食消費的題材立意,其次,分析繪畫的表現風格,梳理水墨畫類中卡漫風格的多樣面貌,最後歸結到筆者個人的作品。 就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敘述起,了解消費社會成形的經濟和心理因素,以及台灣消費社會的發展。切入速食消費的議題,探究象徵西方美式文化的速食如何席捲全球,如何進軍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其伴隨而來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衝擊、資本主義盛行、以及人類肥胖化危機。探究速食消費如何打動消費者的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索緒爾符號學的觀點、羅蘭巴特的符號論,以及鮑德里亞爾消費符號理論切入速食消費背後所承載的符號意涵。最後,轉至消費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大眾消費如何與卡漫圖像相結合,帶到下一章卡漫風格的探討。 卡漫如何根殖於現代人生活當中,是大眾流行文化的風靡,是東西方思潮的介入,從歷史脈流裡晚明變形觀念對人物造形的拓展,普普藝術與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以及日本超扁平的引入,於是創作者們反覆多方地大膽嘗試,使現代水墨也介入了卡漫風格,造就水墨卡漫風格的成型。 從中國漫畫談起,了解中國傳統漫畫諷刺幽默的特徵,尋找歷史的根源,接著談到對台灣影響很大的日本漫畫,它是如何將觸角深入台灣,改變台灣漫畫系統。更縱向切入歷史的脈絡,探索傳統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卡漫風格雛型。就卡漫風格衍生出的多個面向,分述卡漫風格的共同性與分歧點,列舉多位藝術家加以闡明,再以橫向的時代背景去做卡漫風的價值澄清,最後,回歸筆者自身,述說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形式,以及個人作品中因借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爺爺造型的卡漫風格。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在當下發生,產生意義,藝術家表現之。 關鍵字: 彩墨、水墨、卡漫風、超扁平、速食消費、符號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