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親密的秩序:食物‧人─邱燕君膠彩創作論述
    (2013) 邱燕君; Chiu,Yen-Chun
    本研究以生活中的食物與人的關係作為探討對象,食物與人的關係是長久且深遠的,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最早可以追溯至文明的起源。而日常生活中食物與人更有不同層次的互動關係,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物質使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產生聯繫,作為中介,得以分享彼此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聚焦於食物上,則食物在不同場合,不同文化裡有著多重的意涵,並且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從文明的起源到飲食結構的變化中,探討食物在不同時空背後的意義。若關照於繪畫中的食物,則將中國及歐美繪畫演變中的各種食物形象梳理出來。從早期繪畫中的食物到二十世紀食物的意義演變,再到當代有關食物的繪畫討論,從中找出自己的創作脈絡與歷史關係,最後透過梳理出自己的創作脈絡,找到作者的創作定位。 經過上述的資料整理,作者試著透過對食物與聚餐的社會意義的論證,勾勒出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繪畫,將食物與生命禮俗;情感堆疊與聚餐的關聯經過美學的轉換展現出來,將人與食物、人與人之間不可見的那層「親密的秩序」捕捉呈現。
  • Item
    黑夜城市中的流動光影:林葆靈繪畫創作之意涵試探
    (2012) 林葆靈; Lin Bao-Ling
    本文以個人對世事無常, 流轉不停的感受出發,藉由城市夜晚的光影為載體來抒發情感, 通過承載著象徵意義, 又有著相生相剋本質的光與影來探討生命中無處不在的二律背反/悖論, 即世間種種一體兩面的矛盾人事物,以及真理的辯證性和相關的中西方理論, 同時試著學習包容與欣賞矛盾。 藉由吸水性弱的羊皮紙結合水墨複合媒材, 營造有別於在宣紙上所能呈現的流動感; 黑色顏料和白色顏料流動交融, 產生了光影流動互滲的效果, 彷彿二元對立的融合, 最終造成了場域辨識性的模糊而使得光影凸顯, 彷彿那看不清的是非對錯與真實。
  • Item
    關於彰化── 梁人方繪畫創作論述
    (2011) 梁人方
    創作是一種認識與尋找自我的過程,將原本潛藏在內心的想法藉由繪畫創作,表現於畫面之中。筆者在成長、求學時期都居住在台北,到了服役期間有了離開台北,到南台灣長住的生活經驗,即深深的被中南部生活方式、氣候、人文風情吸引著,體認到南台灣是一片理想的生活園地。 本研究希望透過畫筆來為此溫馨奇趣的城鄉,留下一些視覺圖像,做為生活中真實的紀錄。深入採集鄉鎮地方具有特色的相貌,包括人文風情、山川景觀和產業現況等。研究者以理論與創作並重之方式進行,於2008年9月進行至2011年2月,在理論方面是以現象學、詮釋學,為主要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在創作方面,將進行「研究取向之視覺藝術創作研究」,師法表現主義畫風、後印象主義之技法,以油畫、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媒材,完成以「關於彰化」為主題之風景繪畫創作作品。希望以此過程,詮釋筆者創作理念之發展與形成,並且透過此創作經驗之呈現與自我評析、省思,將個人執著的主題充分的表現出來。 由於作品創作主題為彰化的風景,期盼能引起鄉土認知與關懷之效果,透過詳述記錄、分析創作過程經驗,或許將有助於他人在類似情境中處理相關藝術問題時之參考。
  • Item
    「意象風情」油畫創作研究
    (2012) 郭龍文; KUO LUNG WEN
    本研究內容以油畫創作為主,色彩研究與學理引證為輔。繪畫創作可表現的題材眾多,人物畫、風景畫、花鳥畫、靜物畫甚至抽象、超現實主義等都是可以創作的方向與題目,可運用媒材也有水彩、粉彩、壓克力顏料、油畫等,筆者以保存性較久的「油畫」為創作的媒材,對油畫的色彩及可重疊性、透明色運用的原理,做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將色彩發揮最好的效果,表現出具原創性的創作與獨特色彩的風格。 為了達到創作的訴求,尋找創作標的、題材、構圖、色彩便顯得十分重要,此次創作研究,一部份的創作是筆者親自在歐洲義大利威尼斯旅遊、寫生、速寫、攝影的創作成果,並發現了許多深具內涵、情感的地方特色文化與人文景觀與特殊色彩元素;另一部份的創作則以風景花卉與舞蹈的結合為主,意圖製造具有思想內涵的想像空間作品;對創作的題材與用色,以豐富且多元的構圖,加上研究色彩學理後的想法與觀感,是作品中的創作元素與靈感的泉源。 而在題材的選擇上,我體會到自然中的景物都是可以描繪的對象,只要用心體會生活,真誠關心我們所處的環境,那麼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發現創作的靈感與題材。 基於上述這個理念,筆者創作了 1. 聖馬可教堂、2. 聖馬可廣場、3.威尼斯夕照、4戀戀威尼斯、5. 威尼斯水鄉、6. 花想、7. 夢、8. 花舞。 期待能在此研究創作中,得到靈感與心得,為日後的藝術創作整理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也為這塊土地的風情與人文獻上一份真誠的禮讚。
  • Item
    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
    (2016) 羅一慧; Lo, I-Hui
    摘要 「意境」出於文化的孕育,除詩詞、曲賦、書畫等,更深入日常生活中,建築造設中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無不增添生活情趣、修養品性。從各項藝術形式觀之,意境的傳遞與展現微觀於生活情調,宏觀至對生命和宇宙的包容與尊重之胸懷。相對於西方強調人文主義的外張強勢,東方溫謙內斂的性格多了神秘性,這種只可會意不可言說的,正深入意境的核心。 意境從詩學中脫穎,與中國文學發展、社會變遷、人文環境有相當關係,其思想體系融合文學、哲學與美學、藝術等範疇。意境乃是觀照人性之真諦與社會民族的情感,蘊藏耐人尋味的內涵與獨特的形式語彙,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神。風晴雨露、四時運轉,天地萬物在各情境中自有意境。意境表現與自然意象始終密切相關,而時空轉變自然更迭,意境隨著展現各種風貌。本創作研究擬以探索意境為旨趣,探析意境的時代源流與意涵,以及東方繪畫中意境的表現,並梳理以自然意象作為主題的意境思維。透過自然主題之詮釋、轉化,嘗試藉由油畫形式實踐創作,融合東方繪畫特質與意境思維於繪畫中。 藉由本創作研究對應「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之主題,探究個人創作脈絡與繪畫理念,審視創作內涵與形式表現的一致性。期能建構個人的創作美學觀及繪畫風格的形成。
  • Item
    不合時宜的戰鬥姿態—蔡宗祐創作論述
    (2020) 蔡宗祐; Tsai, Tsung-Yu
    我們自然而然地拿起筆來畫畫,理所當然地以繪畫來從事藝術創作。不過,在藝術世界中,我們卻要面對「要畫什麼?」、「如何去畫?」以及「為什麼要用繪畫?」的創作問題。這樣的創作問題並非只是個人的創作瓶頸問題,也是藝術世界許多人努力思考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姿態放到作品裡。雖然創作是一個個人行為,尤其是以繪畫來說,它的開始與結束都是在工作室中完成。不過,對我來說,與繪畫的戰鬥並不只是在工作室內,也在工作室外;要面對的不只是當下的感覺,還要逃離許多堆積在畫布上、在腦袋中的舊資料,希望能夠在當下看到屬於未來的某片風景。你會發現,要找到自己的繪畫,是那樣的困難。 本論文它是從我的創作經驗出發,是一本著重在創作的論文,以作品為出發的藝術問題思考,它只能是很主觀地透過我的作品去碰觸到可以討論的作品問題及藝術問題。不只是思考繪畫問題,也思考水墨問題,並且關於作品的表現語法、照片的使用及關於繪畫的物質與平面性的討論提出個人的經驗看法。本論文並非是要替自己的創作背書,只能是很誠懇的經驗分享,期望書寫能涉及到作品、藝術及創作者三個部分的內在及外在問題。
  • Item
    繪畫中空間感知及其實踐:從日常景物到枯山水
    (2020) 李宏泰; Li, Hung-Tai
    在視覺藝術史的範疇中,藝術家們藉由描繪日常景物,表現出不同空間的個人感知,以及個體歷程之內在生命。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乘載了傳達訊息功能。因此,一部繪畫史其實可視為一部人類探索空間的視覺史。然而,隨著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人們透過不同視點,觀看角度亦隨之改變。筆者認為,圖像的理解與觀看的方式,不僅影響了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在藝術創作中扮演重要的推力。 本論文以繪畫中空間感知為主軸。透過繪畫、影像、照片、符號與文本等元素相連並用,本研究將藉著探索圖像與觀看方式的關係,試圖賦予豐富且深刻的見解討論。相對於此,就藝術特徵和空間現象與之連結的相關理論,及其獨特的書寫觀點,將於文中一併闡發。另外,於此其中亦進一步思索繪畫的本質與藝術家獨到的表現語彙。藉由符號與圖像之文本並置互為,希冀從視覺經驗、文化脈絡與物質記憶的繪畫空間當中,開展出一場多元對話。 身為一名創作者,筆者試著把這些思考轉化成自身的藝術實踐。依循這個過程,個人從日常生活當中發掘自然風景、窗框、花草動物的形象等意念;並且在此期間,進而將之轉為對枯山水獨特意境的感知與探索。這套日常景物的轉變歷程,也在我的創作裡成為關鍵重要的思索與省思。
  • Item
    賽伯格美學的轉譯——生命機械性的繪畫創作論述
    (2015) 李俊為; Lee Choong Wee
    本研究以「賽伯格」(Cyborg)為主軸,賽伯格源自英文Cyborg,為cybernetic organism的結合,意思為機械與有機體的混合。本研究從對動物畫的喜愛及對機械極大的想像出發,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以機械與有機體的論述,探討賽伯格之含義。然而有機體的定義非常廣泛,本研究僅以筆者從小就感興趣的馬為主要表現對象,從而集中在馬與機械結合的賽伯格美學探討。 本研究分別透過對機械與生物之美的闡述,將兩者結合成為賽伯格之美,進而對賽伯格形象做新的詮釋之可能。本研究與創作是緊密結合的,在創作上主要著重於對馬與機械轉譯為賽伯格形象的視覺體驗,也希望藉著對賽伯格的研究轉化馬的形象,讓機械與馬的表現有新的可能,而使筆者的未來創作路徑得以延伸。 本研究透過四個系列的繪畫創作探究機械與生命的結合與意義。四個系列在構圖與意義的探討上各有不同,分別探究賽伯格與生命、環境、過去及未來的關係。賽伯格美學在四個系列中藉由馬形象得以顯現,而機械的形式也透過系列作品漸漸蛻變。系列作品的題材探索也象徵著筆者對於創作的開啟與對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畫-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2016) 陳妙芳; Chen, Miao-Fung
    旅行與繪畫是最能激發筆者生命熱情的兩件事,藉由旅行讓人暫時擺脫習性的單調。經由接觸不同的風俗文化及場景,激發出高昂的情緒能量。旅行的美好回憶更能澱積為心靈滋養活化的泉源,而繪畫則是筆者對世界表述、溝通的重要手段。每每完成一幅作品後,總能讓心靈做一番徹底的滌盪洗滌,生命獲得重新啟發的酣暢淋漓感。這兩者之間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關係激起筆者深入研究的動機,是以,以此為題完成此一論文。 筆者首先探究旅行的歷史,試著瞭解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不同時代旅行的方式與目的,及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筆者藉由美學理論的觀點,探討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環境地貌對審美意識的影響。並透過研究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幾位風景繪畫大師的創作理念與技巧,來辯證旅行與繪畫的關係。 此次「風景」的創作主題,則是立意於回顧筆者在不同季節裡孜孜行旅,忘我作畫,自我追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藉此展現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景象。筆者將秉持這股熱情,在追尋美的藝術領域中繼續耕耘。 關鍵字: 旅行、繪畫、歷史、風景畫、審美
  • Item
    舞·韻 — 駱佳慧繪畫創作研究
    (2015) 駱佳慧; Lo, Chia Hui
    本創作研究主要以女性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階段中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藉由畫中舞者細膩的肢體動作來投射出隱藏內心的情感世界,生命的經驗與生活的感動。作品呈現舞蹈元素—動與靜、快與慢、時間與空間、虛與實等對比與交疊的關係,舞蹈的韻律與女性剛柔並蓄之美。 本研究共分五章,各章析論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就研究與創作的關係作一概括性說明,包含創作動機、目的與範圍。第二章「舞蹈之探討」,闡述舞蹈的定義與特質,中西方舞蹈的演變過程,舞蹈動作的研究與探討,以及舞蹈主題畫作的舉例分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則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就作品上中呈現的元素、畫面的構成、表現的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分析。第四章「作品實踐」,除了闡述每件作品的創作技法及形式的分析,也說明創作的歷程與心境的轉變。第五章「結論」即對此次研究創作之檢視及對個人未來創作之期許。